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20120816 晨語
諸佛出世化儀道同
為一大事以實施權
如量智隨眾生機
如理智啟極妙諦
「諸佛出世化儀道同」,每一尊佛出現人間所經歷、教化都是同樣的方式,就如釋迦牟尼佛一樣。唯有出現在人間才能教化眾生,讓眾生瞭解本身的如來本性(如理智)是與佛同等的。但是眾生愚鈍,為了要教導眾生、使眾生回歸如來智識,每一尊佛對眾生都要「為實施權」,就是要以如量智來衡量眾生根機、講很多方便的道理(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給眾生時間適應,慢慢接引。
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幼稚園老師跟大學老師教育學生用的方法當然不一樣,因為學生也完全不一樣。
「如理智啟極妙諦」,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開啟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如來清淨的道理,「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佛陀就是要使令眾生能夠入佛的知見、與佛同等、平等「一大事因緣故佛出現於世而說法者,為因一大事之因緣也,云何為一大事?總言之,則轉迷開悟也。」
其實一切都在一念心,一念無明起,啟動八萬四千煩惱。
每次說到「轉迷開悟」就會想到以前在都蘭山看到的一株大榕樹。那株大榕樹不知道多少年了,他的氣根長到土裡,上面的氣根也成了樹幹,沒有辦法分辨哪一根樹幹是原本的樹身了,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樹幹,進去那株樹裡面真的會鑽不出來。就像眾生在迷茫的人間,雖然在生活中有種種的法可以體會,但偏偏我們脫離的法的軌道,於是就迷失了。
佛陀就是要來指引我們一條通往本性的道路,幫我們徹悟宇宙真理,回歸自己的本性,不再迷,這樣我們就能很安全。
佛陀來到人間是倒駕慈航而來,「佛之出現於世,實非由宿業果報,乃本具大悲願力,以示現知見之義,此乃為佛之知見」。凡夫來到人間是因為宿業果報,而往往又因為對因果的無知,流轉於因果間受苦無法自拔。就像之前大林有位老婦,他從小住在山裡,家境十分貧困,因為實在受不了那個苦,於是到十七八歲時有人提親就嫁了沒想到夫家雖然住在都市,但是仍然貧困,以前在自己父母家再如何苦總還是自家人,現在到了夫家總是隔了一層,跟婆婆的相處也不融洽,到中年時實在受不了於是離了婚,帶著女兒離開靠做工養活女兒。後來經人介紹再婚一個有孩子的鰥夫,不久丈夫往生,之後就沒有再婚。直到八十多歲,老而病,住進大林慈院,天天嘆苦,與前妻的孩子感情淡薄,唯一的親生女兒又遠嫁,也無法照顧母親。有一次女兒回來探病,向大林的醫療志工提起,於是經過志工開導,老婦總算有人來照顧,但是到臨終時,無人願意打理後事,最後是由慈濟人幫他解決。事實上「定業不可轉」,我們上輩子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這輩子的劇本,要勉強去改它其實是困難重重的,唯有多修福多造福,或可重業輕受。
而佛陀已經脫離了三界六道,會來到人間是因為不忍眾生因一念迷茫受盡苦難折磨,因此以其大悲願力示現人間,救拔眾生,並引導人人「使能發心起行,以自證於究竟實相也。欲令眾生悟佛知見者,即令其覺悟之義。」
眾生已是漏落六道三途,佛法真理都不在心裡;現在要重新起步,走出菩提大道,而佛陀就是要來開發我們的心,讓我們覺悟,使我們身體力行走在菩提大道上,法要入心,行要在法中。
佛陀開示菩提覺道,我們一定要放在心裡,所以常說戒、定、慧三無漏學,同時也要聞、思、修,平時生活要持戒,心要定,啟發智慧。修行若能發心起行,則能「自證究竟實相」,同時還能牽引別人一起走。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作為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只可惜凡夫還在迷途中,儘管有人要引導我們,但有些人還是瞻前顧後,無法一心向前前進。這就是「業累」---有業將我們拖累住。
我們要一心一志,啟於行動,向佛陀所教化,真心接受佛陀的教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