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20120809 晨語


佛教以因緣為宗
以佛聖教 由淺至深
說一切法 不出因緣二字

佛教就是以因緣為宗旨,我們常說要「信」,信佛教法,因緣果報是我們佛教中的精神。若撥無因果則無法可談;所以「佛教以因緣為宗,以佛聖教由淺至深」。無論深或淺,都不離「因緣」二字,所以我們對因緣要很重視。

佛陀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若沒有因緣來譬喻,諸法無法顯現。例如說辛巴威的人,跟我們同樣都是天上地下的人,不過只是膚色不同、生活形態不同,為何我們能生活這麼享受,而他們的生活如此之苦?對他們來說,他們所求不多;雖然我們看來覺得他們是苦。為何他們過去會生在那個地方呢?那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依報、正報,正報就是人身,這個人身,生在那樣的國家,有的人還是比較富有,少少的人住在大房子裡;有些人卻很多人住在極小極簡陋的屋子裡,這就是依報,依各人的正報不同,這就是因緣果報。

一切究竟諸法、如來本性,仍依因緣果報,過去如何造因結緣,自然由不得自己,隨緣隨報受生。但人人能否瞭解呢?他們若能瞭解諸法究竟,透徹如來本性,他們也與佛平等,妙法真理人人平等,只是因緣果報不同,所以這就是佛來人間,以諸佛聖賢的教法,由淺至深,其實深淺不離因緣果報。這就是佛法要用心聽,真正用心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唯有諸佛才能夠瞭解,那就是因緣。在凡夫界無法理解佛的智識,但人人本具佛性,若塵去光現則能理解。若怎樣都聽不懂,只有諸佛乃能知之,就不用說了。這句的經文,我們要用心。不只是諸佛才能瞭解,其實只要心清淨,就能瞭解諸法究竟之理,那就是回歸如來本性,如來本性人人具有,我們若能瞭解,就知道我們一定也聽得懂,只要心清淨。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因為凡夫不知,唯有諸佛知道,所以釋迦佛來人間,就是要開導凡夫被無明覆蔽的心,教我們如何去除無明,顯出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佛性。這一大事的「一」就是「一切究竟實相」,就是如來清淨本性。

究竟的道理,究竟實相,一個名稱叫做如來的本性,這個「性」就是廣博,故名為「大」。佛具有這個實相真如本性,其實人人都有「性」,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識,這個「性」是廣博,因為它是究竟實法,真理實相是真實的相體,就是如來本性,人人本具,很廣博。

佛陀覺悟了以後心包太虛,覺悟了宇宙天地萬物之理。最近「好奇號」登陸火星,那也是一個世界,大地和地球一樣有山、有石、有土,但沒有樹,沒有綠色的植物,好像也沒有水。幾十年前太空人在月球漫步,由月球看地球也是要抬頭。

辛巴威錢每個人都是幾百兆,但是這些數字是人定的,是我們人間人的代名詞,但是究竟的真理,真實的如來本性,真的是廣博,凡夫能思量嗎?錢只是隨人說的數字,價值何在?但真實法的廣伯遼闊,不是用天文數字可以表達的,何況要用凡夫心,凡夫的無明去瞭解?除非就是我們人人真正透徹用心、回歸如來清淨本性,我們才能與佛同樣覺悟了宇宙那種浩瀚沒有邊際、無法用數字去表達的廣博。

一大事:一即一切究竟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為大,如來出世度生之過程,故名為事。

大事因緣的「大」包含了宇宙萬物一切的事、物、理,都在這一「大」,所以「一大」、「一大事」,其性廣博,故名為大。

如來出世度眾生的過程,叫做「事」。如來(釋迦牟尼佛)他現相出世人間,從兜率天降生在皇宮,長大、覺悟、說法、示滅,八十年的過程,這樣讓人人知道人生的過程,這樣來度眾生。佛陀的一代思想就是身體力行,這樣想就這樣做,年輕時為了突破矛盾,打破人間的不平等,出家求法探訪修行的方法,接著思索天地萬物之理,向世間的人說法。那怕是佛度眾生也要看因緣,無緣不能度。

眾生具此實相,而能成機感佛,故名為因;
如來證此實相,而能起應度生,故名為緣。

「眾生具此實相」,眾生具足究竟之理,實相就是如來本性;「而能成機感佛」,因為眾生有佛性,所以絕對能成佛,只是無明覆蔽。法只是用來去除無明的方法,只要能看得開、想得透徹,自然就不再與世間種種的貪、瞋、癡惹上,結不好的因緣,這就是佛陀教我們要如何防非止惡,新的惡業不要再來,舊的惡業要解開。佛陀知道眾生人人具有如來本性,所以能成機(有機緣),可以度。因此才能度,如果無緣是不能度的,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與佛有緣。因為眾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佛陀只是教育我們如何撥開無明、徹見真理,所以說佛陀是「證此實相」。佛陀感應眾生的根機,而眾生與佛有緣,這種因緣感應,使佛陀為眾生而來,現相於人間,修行、說法、示滅,所有這一大是就是因為與眾生有緣,所以叫做「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修行要發菩薩心,人人本具佛性,只要回歸本性就與佛同等。這是佛陀所說的真實法,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難得人身,難得有機緣可以聞法,起歡喜心、依教奉行,這種機緣是多麼不容易,要好好把握這個因緣。

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要好好顧好我們這一念心,戒定慧、聞思修要好好保持、好好精進,絕對不要放逸,否則無明四散,好不容易把無明收在一起,接著就可以把它消滅,若是放逸就又散開,又要墮入六道輪迴,要把握難得的機緣,好好多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