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20120804 晨語

有時我會覺得,每天來精舍聽法,除了得聞妙法很開心,
看到美麗的日出也是收穫之一呢。
今天有一條龍在天上~
佛陀為一大事
審縝暢演本懷
善思念施妙法
深信利根得益

這是佛陀的心靈境界,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倒駕慈航為了教育、指導眾生一個正確方向,眾生久遠劫來不斷沈迷在煩惱欲海中,佛陀雖早已成正覺,但不忍眾生,再回入娑婆,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以身心暢演本懷,現在正是時候,過去隨機說法,將覺悟的真實妙法「久默斯要」,很久以來,沒有全部說出來,放在內心,最重要的法,現在身心用心不斷思考(審縝),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一切因緣具足,正是要暢演,不再受到其他環境束縛,從內心暢談,暢行無阻,可以開始說了。
過去(佛陀)考慮有些人是否無法接受?或是不懂?一念偏差步步錯,考慮不要說;但現在正是時候,現在可以謹慎地將內心保護著的說出來了,現在可以善思、念之,用心想、思考如何將法,法法入人人的心,若不入人心成了多說,或理解偏差,豈非差毫釐失千里?所以佛陀非常謹慎,善思念施妙法,現在因緣成熟,佛陀相信「深信利根利益」,根機利,聽法可理解的人,可得到法益,而不能理解、懈怠、增上慢人,不能理解真實法的已經退席,留下要求法聞法的,用心聽自然必能得到利益。佛陀覺得時機已成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佛陀在講經前還是叮嚀,警惕舍利弗,現在要開始說的妙法,非常深奧,要好好用心,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一直在說法,但說到最深奧的妙法,如優曇缽華,人要聽要理解,不是那麼簡單。

「時乃說之」在這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法常常在說,但人是否有用心聽呢?用心聽句句都是妙法,眾生根機如不夠,要體會這妙法也難。第二種是說,法非時時常在,一念三世,若用心聽,句句皆妙法;若不用心,則就只是聲音,未入心,未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講法、說法、但是沒有接觸,猶如每日分秒若能過分秒關,則每一時刻皆有妙法在;若能應用,一日86,400秒,秒秒間皆藏妙法,但我們總是粗心大意,懈怠,使妙法隨分秒流逝,所以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法很平常在生活中,但眾生接觸到,記得,用於一生,剎那即過,來不及記得,在法中平時都漏掉了,能吸收在心裡的猶如曇花一現。
(平時聽法,有時也會聽到一段,忽然覺得茅塞頓開,但如果不把握住那一瞬間,好像就沒有了...常常都把握不住那一瞬間...想到上人在2012.7.21那天的晨語說,如果聽法不入心,就像水流過水管,源頭的水若不來,水管還是空的。想想我的水管應該常常是空的...慚愧)

如優曇缽華:名優曇缽華,華譯為靈瑞或瑞應,花紅黃色,產於喜馬拉雅山及錫蘭等處,三千年(或有祥瑞時)開花一次。
佛希說此經,故舉此為喻。
「瓊花」(台語)不是優曇缽華。形容曇花在人間難得見,又容易消滅。(我以為是century plant,他是Agave屬的植物,幾十年才開一次花,開完花就死了,而且century plant真的開紅黃色的花呢;可是century plant不產於印度,也不見於喜馬拉雅山或錫蘭;直接用優曇缽華去查,查到的竟然是聚果榕Ficus racemosa

佛法雖在世間,世間法雖不離佛法,但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充滿道理,在聽聞、見解中,卻讓它消滅,接觸卻不察知,在人心中猶如曇花一現,悟性很低,明明和世間道理、法時時相處,但要瞭解卻很難!
諸佛時乃說之:隨機逗教,但我們的根機卻有深淺。
永恆的曇花在我們心中,一念三千,有用心,句句是法,時時在其中,剎那間無不包含一切的法。
所以「佛希說此經,故舉此為喻」,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在形容法華經,佛要講微妙法,人要能接觸到是百千萬劫的因緣,應是無量劫前曾遇諸佛,但為何到現在還有人無法體會?佛把真實法以曇花比喻,警惕大家妙法如果沒有入心,句句如曇花一閃即過。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每一秒鐘,包含無量數妙法,我們是否秒秒心都在其中呢?就如我們聽法,一句一句過去,有哪一句入心呢?我們的心花何時開?法何時入心?即使佛陀也是要善思、念之,要聽法要諦聽、善思、念之。
法雖時時在說,但很快就消逝了。法在我們心中,但消滅,這就是漏。所以要三無漏(戒、定、慧),與聞、思、修要平行。
佛所說的話絕無虛妄,句句是真實法,不妄,不要一面聽一面起疑,要全信心,不要信心不充足。
佛於本經再三諸佛言無虛妄,慮會中聞法者為善思念:佛再三說,諸佛言無虛妄,考慮會中聽法者不善思念、不身體力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