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20120808 晨語


佛心知見深遠 眾生知見淺劣
二乘啟知求解 諦聽善思念行

佛的心意趣向眾生是否能瞭解?其實很深、很長、很遠,要瞭解不容易。
淺劣和深遠相差很多,凡夫要以凡夫心去測量佛心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修行,佛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覺悟,眾生是迷思,昨天說了,實相、真如是同一個東西,究竟之理也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名稱不同;都是如來知見本性,但眾生煩惱未除,所以見解與佛差很多。眾生的知見只在自己的範圍,而佛陀是心包太虛,其實眾生也可以(達到佛的境界),但是卻自私、利益自己。心包太虛就是宇宙、萬物都是收攝在佛的心性(真如)之內,放出去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佛認為眾生與他平等,都是一面大圓鏡,只是佛陀的擦得很乾淨,看這面鏡子比看外面的境界更清楚;好像用望遠鏡視物,只要良能夠,自然能視寬廣大,凡夫的鏡只用到功能,因為有功利心遮蔽了良能,無法看到外面寬闊的鏡界,只能看到一個很小的範圍。所以佛的知見深遠,凡夫知見淺劣,一個是透徹的,另一個則受到污染。

修行我們不希望作凡夫,所以當然要和佛看齊,要信受佛所說的教法。

當初佛陀為了使眾生接受、適應眾生根機開三乘法,但是,這是從事相而言,其實佛陀所說法的道理,無論深淺全都很圓融,看眾生的根機如何去接受,所以,(三乘)在眾生有差別,在佛已是圓滿了。

二乘隨佛修行四十多年,佛陀在法華會上鞭策他們,說過去的教法是權巧,你們沒有接納到我的本意,領會大乘,所以佛陀不斷讚歎諸佛甚深微妙法,希望人人發大心大願,開啟大乘之門,使二乘修行者開始思慕,想要瞭解大乘佛法,知道原來過去自己所修行的,還未到達佛陀的境界,還要再進步,要追求佛陀內心所護念的甚深微妙之法。這就是「二乘啟知求解」。

這時開始五千人退席,剩下的人都是貞實,無復枝葉,發大心大願,要用功,所以佛陀要他們好好聞、思、修,身體力行。若我們不好好身體力行,佛陀所說的教法,經書讀再多、法聽再多,都無法清楚體會。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無論是講因緣、說道理,都要用很多方法來應機譬喻,佛陀施教很辛苦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佛陀應機逗教,但是眾生只能對當時的境界心開意解,對於真實究竟的真理還是無法透徹。佛陀的種種譬喻言辭,就是為去除那位眾生當時心中的無明煩惱而已,但是無法讓它能夠真正究竟諸法入心,回歸如來本性。

有個故事,在佛世的時候,有位婦女生了七個兒子,但一個一個都夭折了;到第六子夭折的時候,那位婦女發狂,脫得一絲不掛跑到街上,眾人議論婦女可憐,誰能救他?那位婦女最後跑到佛前,忽然放聲大哭,佛陀命人給他一件衣服,要他冷靜下來聽他說話。佛陀告訴他人人都知道他心裡很苦,但此苦是因為前世他曾經採七個種子,種下後雖然一開始很用心照顧,但是風雨來時,知道這些幼苗可能無法抵擋風雨,卻起了瞋心,不只沒有去照顧他們,反而跟天地發怒,動手毀掉那七個幼苗;因此今世有此苦報。其實人生本是無常,有哪個家庭能永遠?婦人如夢初醒,心靈有一道溫暖的光明照耀內心,回家後,先生看她清醒很歡喜,兩夫妻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不久後,第七子又夭折,這次婦人冷靜地接受了。於是先生問太太為何這次不傷心?到底慈母心何在?太太說:我過去會那麼傷心是因為不知因果,不懂道理,如今瞭解因緣,知道因緣的大限,為何還要為這件事受折磨?

這是在佛世時,佛陀去掉了那位婦人當時的煩惱、熱惱無明,但是這位婦女是否瞭解究竟之理,回歸真如本性呢?只能解開他真如本性前面的見解的無明罷了。

佛陀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來解開眾生的苦,但是眾生要回歸真如,要用功、要深入瞭解,才能瞭解佛知佛見,要諦聽、善思、念之,不斷不斷精進深入,否則真的就是「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了」。

佛陀一直遲遲未說真實法,之前還三次「止,止,不需復說」是因為還有增上慢人;這一乘甚深妙法,懈怠、不敬信、增上慢這些人,不堪受教、不能理解,儘管佛陀用晉薪司,也非凡夫所能解,更何況懈怠、增上慢、不受教者?要心清淨如諸佛才行。

其實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清淨本性現前,才能瞭解。除非我們的心回歸如來清淨本性,才能夠透徹與佛的境界會合,才能瞭解真實微妙之法。所以實相妙法不是我們一般用這種無明煩惱的心,能夠接受、思量。所以要聽法要先回歸清淨本性,以清淨心來接受,也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以及聞、思、修,好好用心接受,才能以我們的思量瞭解佛法。

請大家好好把心清得乾乾淨淨,才能將佛的諸法,用我們的思量去瞭解。諸佛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自性佛),心回歸如來清淨的本性,就能夠瞭解一乘實相甚深微妙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