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20120430 晨語



發大心為眾生
求無上菩提道
樂說法如滿慈
修多聞如阿難

學佛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不是只求自覺還要覺他。

大乾坤的道裡很多都還不能瞭解,小乾坤(自身、內心)的無明、煩惱是因什麼時、地、物而生?

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我們瞭解煩惱因何而生,人生追究到頭一切皆空,如何找到妙有。

佛陀說「眾生皆有如來智識」只是我們還無法找到。

能聽到佛法的人,要去跟別人分享解釋,從凡夫起步的心地風光,只要方向正確,自己的感覺(體會)和他人分享,這叫做發大心。法要輾轉相傳,要發大心為眾生修菩薩道,自覺而覺他。

尊者滿慈子即富樓那尊者,為世尊十大傑出弟子之一,因辯才無礙,善說法要,在北傳增一阿含經中被世尊喻為「說法第一」。從經中描述其皮膚白皙,及有如鸚鵡嘴般的高隆鼻子,可推知尊者應為白種人,有歐洲的血統。

滿慈子是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但自己還是阿羅漢,在法華會上很快回小向大,除舍利弗外,其次就是他了。

妙有道法就是找回如來本性,從迷到覺。

有一小城的人都不講道理很兇惡,滿慈子向佛陀請示願意去教化他們,佛陀問他,要是他們不聽,還罵他、打他、用刀殺他,他要怎麼辦?他說:這些都是之前結的惡因惡緣,今天能一筆勾消,要感恩。於是佛陀就讓他去,結果度了不少人。

滿慈認為度眾生就是要和大家分享;新發意菩薩發心後也要跟大家分享,佛陀付出後,眾生最好的回報就是人人覺悟,這就是最好的供養。

要講法要多聽,阿難就是弟子中多聞第一,「侍者阿難」,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他出生於佛陀成道之日,還因此又名「喜慶」。他二十歲隨佛出家,佛陀有三十二相,阿難則有三十相,外貌頗為相似,外人經常會將阿難錯認為佛陀。

阿難尊者形相莊嚴,同時又是佛陀的堂弟,所以當時舍利弗及大迦葉尊者推舉阿難為佛的侍者。許多人都盼望成為佛陀的侍者,然而佛陀都沒有答應,等到舍利弗及大迦葉尊者推舉阿難時,佛陀微笑默許了。

舍利弗告訴阿難時,阿難並沒有立刻答應。他說:「要我做佛陀的侍者可以,不過必須答應我三個條件:
一、出家前的那二十年佛所說的法,我完全沒有聽到,請佛陀答應我,重新再講一遍;
二、為了避免流言議論我是為了穿質料好的衣服而當侍者,所以,凡是別人供養佛陀的衣服,或是佛陀穿過的衣服,我一律拒絕接受;
三、佛陀接受供養時我不跟隨—-可避免別人議論我是貪圖受供才做佛的侍者。」

舍利弗為阿難轉達這三個條件,佛陀聽了十分歡喜,並且讚嘆阿難的智慧。佛的教法是要有人流傳,阿難是「多聞第一」,記憶超人,因此佛陀答應他這三個條件,重新為阿難演說二十年來的法。我們今天得以讀到佛陀的經典,必須感恩阿難尊者,有了他的多聞,才有今日的經典流傳。(原文連結

學佛要發大心為眾生,不要只是作個自了漢。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20120429 晨語


了達四諦義趣
逆順觀緣契理
利智入諦似覺
守志發意六度

瞭解四諦法後,知苦集滅道,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種種道理體會得到,逆境中應知人生苦難偏多,不受折磨。愛也是苦,來到人間,愛別離,求不得也是苦,順境享受富有快樂名利,還是有苦的含意在,有愛就有怨憎,人間愛恨情仇,修行者要瞭解,反觀四諦義趣的道理,逆境來時不受折磨,順境來時不會驕傲貢高。無量義趣若能瞭解通達,外面境界好好體會啟理,會合心,心會合理,就通達。利智入諦似覺,眾人的智慧如舍利弗或緣覺,利智是最後身的修行者,分段生死已經斷除,專心精進修行,已入諦,住最後身,看似覺悟(似覺),但仍有少分無明,所以修行要「守志發意六度」。如是意,如是力,要行,就是要六度。六度是佛陀為我們鋪的路,就是一乘實相的佛法,可以到佛的境界。
住是最後身,這些利智的人,合起來「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要去體會道理用了很長的時間,「於億無量劫」「莫能知少分」。
佛智就像浩瀚的宇宙繁星。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

舍利弗的智慧,辟支佛也無法瞭解佛智。新發意菩薩又進一步,不但能體會,又能說法,很多這樣的人,多到像稻麻竹葦一樣多(比竹林還要多)。

新發意菩薩:到歡喜地,自動自發,像慈濟人每天作得很歡喜,撥開萬難,發心很甘願,甘願作就不覺得辛苦,做完後覺得很歡喜,「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就像我們的師兄在非洲、熱,山路崎嶇,交通不便,不辭辛苦到不同種族的地方,髒亂,心中沒有委屈,向前精進,淹大水蓋慈濟村,要去工地,一下車,一群年輕人持槍搶車,還開槍受傷,頭部中槍,子彈從眼睛旁邊擦過,縫六針,還說沒有事,想著要快去快回,問要不要回台灣,說那裡有好多人要救,不要回來。心願沒有了,70多歲的人了,還是很堅定作得很歡喜,信力堅固不退,由歡喜地進到焰慧地(發光發熱),世間紛紛擾擾不入心、不受影響,心歡喜,甘願要去作,但仍未到無垢地。真正的法身菩薩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以諸佛道路成就眾生。佛陀為眾生成道,否則自無數劫之前就已經自在了,連變異生死都已斷除
來人間度眾生,諸佛、諸菩薩都是如此,已成佛還倒駕慈航引導眾生:這樣是菩薩,這樣是接近真如本性。

菩薩是覺有情者。

佛示滅,但其實人間充滿了菩薩。堅固道心,勇猛向前行。

舍利弗也曾捨左眼,對方說我要右眼,還嫌他眼睛很臭,放在地上踩,然後舍利弗就發願不要作菩薩,修行就好,所以雖然是智慧第一,但是退失道心,就只是聲聞。

法身菩薩倒駕慈航再來人間引導眾生正確的方向,我們當如是。但要了達四諦>>六度>>四無量心,六度+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一乘實相。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20120428 晨語


宇宙浩瀚 銀河繁星
數如恆沙 難測其量
如佛弟子 滿十方剎
盡思難測

太陽是群星中的一個點而已,何況是繞著太陽的行星?
慈濟小行星五六年才繞一圈,太陽光到地球要八分鐘,天體浩瀚無窮,都還不知邊界。
虛空世界20萬億佛國,唯有佛能究竟瞭解一乘真如,我們即使「盡思共度量」的集思廣益也還是有困難。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如此多的辟支佛的利智來思考佛的智慧,即使要瞭解一小部分,也還是有困難。
「斯等共一心」的一心就是心性周遍,虛徹能通。
要瞭解佛智實在不簡單,即使是辟支佛也很難。
不論是凡人、聖賢,都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凡夫這念心的偏差,善惡分際,惡則撥無因果,為非作歹,但惡人一樣有善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善惡凡聖無不皆由此一心,其心本具萬法,要多用心思考,成就眾事,人人本具惡、善,無不都是這念心。
「欲思佛實智」的實智就是:能照真實之智,透徹之智,以此實智為道,行在道法(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常記得一直去掉無明,但為何不能理解?
雖了分段生死,但仍有變異生死。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20120427 晨語


無上甚深微妙法
道法慧海難思量
時空法界人間事
轉識成智人間法

雖然時間、空間的境界都那麼遼闊,其實都不離人間事。
只要我們在人群中很用心透徹去體會人事物理,其實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在人間中,人人若能轉識成智,這就是人間法。
我們若能通達出世間法,這分的覺悟,法無不都是要用在人間,人間的智慧讓我們體會到我們的真如本性,一乘實相的道理,這就是法。

前面說到法之深、妙,真的是: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舍利弗在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但即使滿世間的人都跟舍利弗一樣,也把他們的智慧集中起來,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心靈的境界,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測量別人心中所含藏的意識。「人心隔肚皮」,凡夫要測量凡夫都不容易了,何況要測量佛智,那更困難。

所以「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也還是「不能測佛智」,佛的智慧、知見,真的是非常難測量。

佛智是佛的真如本性,宇宙間所有的世界,國土等等的性與相,全都了知了,所以「能入無盡境界」,「了了常知」。法界如海,所有無窮盡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空間佛的智慧都能包容,因為佛智所入的境界無盡,哪怕如舍利弗的智慧,也是同樣沒辦法瞭解。

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亦滿十方剎」,「十方」就是「招提」、「國土」,「剎」就是寺院,所有的寺院。所有的國土集所有寺院的修行者的智,還是無法瞭解佛智。而且,就算這些人的智慧都如舍利弗一樣,也是無法,「亦復不能知」。

釋迦佛曾在百千萬億佛土中不斷精進,親近很多很多的佛,生生世世都是用那麼長久的時間親近佛,吸收佛的智慧,每一尊佛的優點、教法,他都沒有漏掉,長久的時間、經過數百萬億諸佛的道場,慇勤精進修行一直到現在。

佛陀的智慧的遼闊、真如本性到什麼程度,真的是集天下人都無法瞭解。所以我們需要用功,也要好好回歸我們自己來找我們的本性,依照佛陀教法,信受奉行。人人皆有如來智性,我們只是迷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信受奉行,反觀自性,否則我們一直在外面找,為何不回歸自性呢?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辟支佛在無佛的世界,因為觀察到四季輪轉,晝夜交替,想到這就是沒有定相,想到天下一切的形相、萬物性相都沒有常住而覺悟,這叫做獨覺,但是他所覺悟的境界就是就地的境界,他沒有辦法覺悟到這些無常是如何讓我們的人生由不得自己,人是間眾生不斷累積著共業,到底是由何而來?辟支佛能覺悟到無常的苦,懂得要獨善其身,所以能因為自淨其意,得到無漏,「無漏最後身」,只是能到脫離分段生死,還無法到究竟大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

辟支佛就是在小乘,因為他怕生死,要保護自己,但是佛要我們再進一步,入人群中,要倒駕慈航。

即使像辟支佛那樣的人集合起來,數量多到像竹林一樣,也無法測量佛智。(應該是因為他們都在小乘境界)

「最後身」是「最後有」,就是最後這個身軀,「有」就是煩惱,煩惱斷除就是自淨其意。
「後身菩薩」即在生死中,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和辟支佛一樣,但還未達到滅掉生滅法,也就是真空的境界。

凡夫雖然發心,但即使智慧如舍利弗、或是利智如辟支佛,雖然一直用功修行,達到最後身的(脫離)分段生死,若能再進一步對生滅法能了達,如此叫做體會真空,才能真正發現妙有、真如本性。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20120426 晨語


華嚴世界,無量莊嚴
圓融果海,交徹無礙
信滿心思,解了妙法
心境一如,即契實相

心境合一,回歸本性;將方便法回歸人人本具的清淨。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梵語弗,譯為子,故曰鶖子。因母得名」。這先介紹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在佛法裡面代表智慧第一,一般大小乘經常常看到他。舍利弗跟大目犍­連,大目犍連代表神通第一,佛說的一切經裡面都有智慧、都有神通,神通是通達明瞭。「舍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鶖鷺,鳥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叫鷺鷥。梵語「弗」這個字­翻成中國意思是子,所以舍利弗這個名號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鶖子,鶖鷺的兒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淨如鶖鷺,乃名鶖子」。這把他得名的來由,他母親長得非常好,非­常端正、莊嚴,特別是眼睛,眼睛非常明亮就像鶖鷺一樣,人家就稱她作鶖鷺,他的兒子就叫鶖子,「謂是鶖鷺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淨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這是­名字的來源跟他媽媽有關係,他媽媽的相貌非常端莊。「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下面有一段小故事,這裡順便提一提,「在母胎時,能令母得妙辯,勝於乃舅俱絺羅」­,這個人以後也證阿羅漢。這段故事《楞嚴經》裡面提到,這是他的母舅俱絺羅尊者辯才無礙,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親,每一場辯論都輸給她的弟弟,她弟弟確實很厲害。可是她­懷孕懷了舍利弗之後,突然這辯才就大幅度的提升,跟俱絺羅辯論,俱絺羅常常都敗給她。所以他就想:這個大概不是姊姊的辯才,你懷孕懷的這個小孩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就­給他姊姊說,以後果然沒錯,這個小孩真的是智慧第一。
  你看裡面說出他的行誼,「八歲登座」,登座講經是小沙彌,小沙彌講經,阿羅漢都在旁邊聽。「十六出國,議論無雙。七日之內,遍達佛法」。這個遍達佛法,在此地意思裡頭含的­大徹大悟,十六歲這還是個少年,已經遍達佛法。

舍利弗這麼厲害(智慧第一),可是佛陀說,即使「滿世間」(世間就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是舍利弗,全部的人一起思量,還是沒有辦法瞭解佛智(佛的知見)。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20120425 晨語


聞法難,值佛復難;
聞思修,信願行難;
恭敬親近,力行難;
身心至誠,行供養。

真的力行才有聞思修。
有些人說,我讀了很多佛經,寫了很多論文,是用心、正信去寫論文,還是為了學問,沒有信受奉行?
如果沒有正信、沒有立願,沒有身體力行,對人間就沒有作用。
有些人文章寫得很好,但是生活中卻財色酒氣無一不缺;外面的道場很好,內心的道場卻寸步難行。
身和心要正信、用行來供養,學佛法要從內心,聽佛法要恭敬。
要遇到佛很難,但是心中有佛自然行中有法。
法在佛的內心,也在我們的內心。
不要自甘墮落,要道心堅固。
供養:侍奉、親近、尊敬,不見得是物質,最重要是至誠,最敬禮、身心力行。
三合一的供養:心中、身形、生活中待人接物身體力行。
尊重三寶,對人有禮,由禮節中體會道理。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解釋:雖然佛陀的這些弟子在過去世都曾經供養過諸佛,今世也已經修得身心清淨,貪瞋癡都去除,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辦法瞭解最深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