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沒看到日出,倒是看到月亮。 |
所說言教無虛妄
或圓或頓或漸
隨順悉令開解
眾生根機不齊,所以佛陀隨順眾生根機,但所說之言教絕無虛妄。根機深的用頓教,根機淺的用漸教,層次雖有差別,但道理並無虛妄。
佛陀答應要說時,就提醒大家「諦聽、善思、念之」,接著又說無虛妄,要大家相信,信受奉行。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金剛經)
用圓教(真正圓融的教法),但眾生根機淺劣,說得是很深的道理,但是用很淺的言詞;根機深的,用很淺的道理也可以。
佛所說很多大乘教法,但眾生根機不同,如般若經說諸法皆空這樣直指明心見性,但眾生如何能體會諸法的實相?(反而)聽了以為什麼都沒有,那還有何可修?(這樣就是執空),執空就偏掉了,其實在真空中含有妙有真理,所以佛陀只好用漸教,例如阿含經,裡面都是在說因緣果報。
不論圓漸,佛陀一直說,四十多年間因眾生根機不同,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容易偏頗,但佛陀說法其實沒有虛妄,只是眾生理解覺悟不同,佛陀順應眾生根機而設教,實在是很辛苦!佛陀的教法沒有虛妄,但是眾生因自己偏差,無法淨空下來,重新開始,因此接受佛陀的教法各不相同,但真實法要堅持。佛陀一直說我的法甚深微妙,眾生難知,也要大家放空,將過去的一切淨空,重新開始,但在這之前要先瞭解佛陀言教絕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佛於本經再三述諸佛言無虛妄,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優曇缽華三千年才開一次花,我們要幾生幾世才能遇到?但人人本具佛性,只在一念間。
永恆本性無生無滅,但來到凡夫,不知幾生幾世無明覆蔽,一念三千,優曇缽華也是三千年才一現,(凡人)真正能體會佛的一念心,是否也有如優曇缽華?短暫的體悟,瞬間就消失?本具的不生不滅清淨本性是永恆的,打開無明顯出本性,要到何時?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能否永遠都是清淨?佛對眾生說的法無分別,但是眾生根機有分別,佛陀如不快收回三小乘回歸一大乘,時間有限,就要來不及了。
靜思法脈有很多,但也是要總歸納一個法脈宗門,但人人是否能同一念心、放空、淨空,重新整理?過去所做的事要如何歸納?
所以,佛陀一再警惕舍利弗,過去諸佛、現在的釋迦佛,言無虛妄,因佛陀內心仍很煩惱會中聞法者不用心、不好好思考、放在心中、用於日常生活。雖然五千人已退席,留下來的都是有心要聽,但仍煩惱。所以佛和舍利弗說「汝等」,要大家生起信心、敬信,怕大家沒有敬信,錯誤解釋,那就會有過失囉。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隨宜說法:隨機逗教
意趣難解:各人只接受各人所能理解接受的,但對於方向的真實仍不瞭解,只解決現在的問題,大家不瞭解佛陀的趣向,眾生懈怠,自然就會起增上慢心。個人聽法,用個人的根機去解釋,但對於真正的方向仍不明,這我體會的也很深,要如何使人人很清楚,按照對的方向去走?
諸佛隨順眾生,但眾生對諸佛所說法的趣向、佛知佛見仍無法瞭解。
怎麼辦?
「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只好以種種方便法,鳥叫、蟲鳴都拿來比喻,天地萬物一草一木都拿來做比喻,使眾生接受、瞭解佛法,佛陀也用盡了心機。
隨宜說法就是隨順眾生所適宜而教,謂如來心意之趣向,眾生知解難、悟入難。
就像十幾年前,有個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因為上課聽到靜思語「壞事不能多我一個,好事不能少我一個」,原本下課後要去電動玩具店玩,前腳都跨進去了想到「壞事不能多我一個」,覺得打電動是壞事,就回家去了。到家後叫弟弟一起來打掃房間,因為「好事不能少我一個」、「行善、行孝不能等」,所以要打掃房間幫媽媽分勞。靜思語淺顯的道理,連小孩都能懂能用,但是(靜思語是從佛法來)佛法真正的趣向,好人要做到什麼程度?要行六度(,這個小孩就不知道了)。
眾生知、解,但要瞭解佛的心意很難,所以佛陀要隨宜說法,適合他們,但如來真正的趣向眾生仍難知難解,自然就難悟。
總而言之,佛陀是平等說法,但因為眾生的根機有分別(,接受到的就會有差異)。大家要多用心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