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20120807 晨語


種種方便 令諸有情 信受奉行 皆得利益
妙權善巧 譬喻言辭 方便施教 利益知見

有情眾生要體會佛所知所見並不容易,所以佛陀一定要以種種方便,使他們瞭解。

眾生只能領受他自己境界中的部分(所以同理心是非常難培養的,一定要用見苦知福的方法),聖人說法是完整的,但是凡夫只能接受到他自己的境界;且根機不同,能接受的也不一樣。

不論頓、漸、圓,都希望眾生能信受,若不能,再怎樣圓融也沒有用。所以諦聽、善思、念之,在前面一直重複,因為如果不能做到,再好的法,都不實用。所以信受奉行很重要。

每本經的最後面都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是集經者在給我們啟示,要信受、要身體力行,才能得到利益。佛陀為使眾生得益,必須用妙權善巧、譬喻言辭。

種種因緣就要以譬喻、人事、講到過去生中..這些無不是要讓眾生能瞭解、啟發知見,讓他們可以受用。

方便也是真理,也是佛陀用心思考後,選適合眾生根機的(來說),所以說是「妙權善巧」「方便施教」。

但是眾生是否能瞭解呢?過去佛陀在王舍城中,波斯匿王對佛陀的法的確有諦聽、善思、念之,是佛的好弟子,一日他想,這輩子真有福,可以聽法、得法喜,國家平靜,人民富足,到底來世是否能延續呢?想想就跑去請教佛陀,佛陀說:大王,我聽了很歡喜,來世是否能得到利益,不放逸是最重要的,若放逸,就沒有法,沒有善法施政,就會招人怨嫌;聽法要精進,若放逸,就是法沒有入心,若不放逸,則來世可以延續,若來世繼續精進,則必可得大利益。

其實波斯匿王也還只是在自己的境界裡,所以佛陀也依他的境界告訴他今世、來世的利益。難道佛陀不想開導他俗諦以外的真諦?開導他今生此世應該要瞭解真空妙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菩薩法嗎?但佛陀覺得波斯匿王現在在享今世福,能不放逸,繼續精進不受怨嫌,已經很好了,可見波斯匿王的道心尚未堅定,所以佛陀還是只有依照他的根機施教。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妙法「唯有諸佛乃能知之」,佛陀和眾生談法,還差很多;但與其他的佛來談,就沒有差別。所以說佛佛道同,他們觀眾生根機不同,設種種方法,依環境、時代不同,來對眾生說法,無不都是法,其實每個佛都說的是一乘實相的道理,但這不是眾生能(容易)瞭解的道理。

「演說諸法」-應時應機妙權巧說,方便設教
「譬喻言辭」-依於一實諦理,演說諸法實相。雖是應眾生需求,以種種妙權巧說方便設教,但所依據的仍是一實諦理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佛所護念的微妙真實法。

要等大家都能瞭解,唯有佛與佛間才行(所以我們要修行,提昇自己的層次),一乘實相到底是什麼?就是「究竟之理,或言真如,法性之體,或言實相,真俗二諦具含中道,諸法不離因緣果法」。真如本性就是究竟之理。
學佛的盡頭就是回歸真如本性,一念偏差就會流浪六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既得到也聽到了,要的就是要回歸真如本性。
道理都一樣「法性之體,或言實相」就是真如,或是實相,究竟之理,佛法經許多法師與祖師大德分宗分類,各人所說不同,所以要瞭解佛法一定要用心。

所有權巧方便、譬喻言辭,都有中心思想,所以「真俗二諦具含中道」,不離圓融的中道,若跟你說空,是因為你太執著有,對於偏空者就談妙有,中道其實是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諸法不離因緣,「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當作如是說」。

此釋佛知見,對機所說,難知難解,佛所自證之實相,即諸法寂滅相。

真如本性就是諸法寂滅,要體會真如實相,可能嗎?要時時用心。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佛所說之方便因緣譬喻,莫非即是法,然一乘實相,非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