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20120830 晨語



佛慈開示教菩薩法
饒益眾生皆得安樂
聞修悟入植眾德本

佛陀希望人人都能把本具的智慧佛性現前,偏偏眾生執著、沈迷,說千千萬萬的譬喻言辭,眾生能體會多少?千千萬萬的因緣示現在前,佛陀教化我們千千萬萬次,聽多少經、懂多少道理,日常的生活,常遇到千差萬變的人事變化,如果無法把世間人事物形象與所聽的法會合起來,變成聽是一回事,日常生活又回到人事物的煩惱,法無法應用,那就是凡夫了。

為何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凡夫仍無法貼心體會?其實凡夫之間也沒辦法互相瞭解,更何況是凡夫與佛之間呢?

平常凡夫的見解,總以為人與人之間是無關的;但是佛陀教導我們,天地間所有的因緣無不是眾生共業,所以應該要有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胸懷,要去付出、去助人,其實在付出的過程中,與苦難人接觸、會合,可以體會到平安就是福,也是利益自己,所以助人以後還要感恩對方;這就是佛陀開示的菩薩法,但是用說的無法體會,一定要自己去做,才能啟發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其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同理心;但是我們要更積極,不只是對有限的人間,也要對其他無量無數的人間都要啟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

「饒益眾生皆得安樂」,以膚慰的心來安慰眾生的苦難,其實佛心、菩薩心就是父母心,我們要以父母對幼小孩兒的心去對待眾生、安慰眾生,先讓他們心安,然後再教育他們,讓眾生瞭解佛法的好,起歡喜心。

我們要以身教來教育他們,所以要聽法,內修四弘誓願,外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要瞭解佛所開示教育的精髓,就能夠法髓入心,「悟入植眾德本」。法髓入慧命,這樣慧命才會成長。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指得就是人人的心靈世界。以佛心看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每一個人的世界;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也說凡夫其實是「在纏如來」。
諸佛世尊在無量數佛土中,面對無量數眾生有無量數的煩惱,要能夠饒益(教化)他們。如果人人都沒有煩惱,就不需要佛陀來設法饒益了。所慰的「饒益有所損」,有所損也就是煩惱。因為智慧被無明蒙蔽,所以我們仍有煩惱(有損),雖然學佛,但我們仍是煩惱偏多的凡夫,所以我們要接受佛陀來安穩我們的心。其實我們人人還是具備佛的本性,學佛就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在無量佛土中去饒益、安樂他人。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這一段,在法華經的「方便品」中一直一直重複被提起,但是大家是否有體會呢?這要好好的問自己。
眾生皆為煩惱覆心,要瞭解法、法要入心,真的是難!其實天地之間無不是說法相並不是佛陀現身說法才是法。周圍的境界雖然看來不變,但其中又有多變之處。萬物各有其因,能會合一處是因為有緣。

希望人人能透徹自己本心之佛知佛見,但是要如何突破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使佛知佛見現前呢?其實佛知佛見一直在那裡,就像我們眼前的境界,眼睛閉上就不見了,但是境界還在那裡;但我們也知道境界雖在,但有他的無常之處。就像每天早上晨語時,看到千變萬化的晨曦一樣,眼望天空的晨曦覺得很美,轉過頭去看樹木、聽到鳥叫的聲音又轉頭去看鳥,再回頭看晨曦時,原先的境界已經變了。真的是景象無常,變化之何速!

其實周圍的境界恆常為我們說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請大家要多用心!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20120829 晨語


根本智為知,
後得智為見,
並照真俗二境,
合名為佛智見。        

抬頭看天空,淺藍色的天空上有橘紅色的雲,深灰色的雲,感覺好像還會下雨的樣子;天秤颱風已經慢慢遠離,但氣流仍在影響台灣上空。
其實天是如實不變的,宇宙實體如如不動,只是氣流變化,高氣壓、低氣壓,顯現出來多變的天氣。

學佛要學不動的本體(真如本性),去應多變的形態。

我們之前就講過「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如理智」,也叫做「出世間智」,是我們本來就有的,與生俱來的;「後得智」是我們的根本智裡面多變化的部分,也叫做「世間智」,需要我們去學習。多變化的部分,我們要以「如量智」去適應。

就像最近蘇拉颱風,雖然距離菲律賓有兩千多公里,但還是在當地造成相當大的災情;昨天(8/28)我們台中跟台北去援助的菩薩報告,他們建議要在當地發放雨鞋,保護以工代賑的災民的雙腳(按:他們都打赤腳來進行清理工作)不要受傷或感染,這就是「如量智」,也叫做「後得智」。

我們凡夫到了境界,看到現相,瞭解到要怎麼做,趕緊行動付出,這是「後得智」。但是佛陀因為他心包太虛,所以他不只是瞭解宇宙萬物真如不動的部分(根本智),因為因緣所招,隨業所得的無常的、千變萬化的部分他也全部瞭解(後得智),不需要到境界。所以偈頌說:「並照真俗二境」;其中的「俗」就是「後得智」的部分。

所有的這些名詞,「真」、「根本智」、「如理智」;「俗」、「後得智」、「如量智」,名稱雖然不同,但是回歸都是一體。

學佛的目標要縝密的瞭解這兩種境界。若能瞭解,才能分辨得出如如不動的本體與千變萬化的因緣果報,所以為了要讓我們瞭解,佛陀不得不用各種譬喻言辭。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有緣聞法,也是過去生中有聞法的緣;或許曾遇佛陀,或許在百千萬億劫中曾與佛陀一起聞法,但是佛陀發心認真修行,而我們一直都不夠認真所以無法究竟。

現在有機會聞法,要用心聽,用真實聞法、求法的心去聽法,不是「加減聽」、不是隨便聽,要很認真,不要一直做一個由不得自己的凡夫。

要下定決心究竟,徹底瞭解、用心修法、認真透徹,要聞、思、修,瞭解、身體力行,回歸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是說我們人人過去都是佛,過去已經有這麼多人。佛本是眾生,由眾生發心修行而成。

「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出現人間的一大事因緣,這裡的眾生並不單指人,也包括天地萬物一切眾生。

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為了「多所饒益,安樂眾生」而來。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20120828 晨語


今天因為天秤的回馬槍,精舍晨語時下大雨,上人講了一段話來勉勵大家;末學稍微整理一下,加上我的心得,跟大家共勉。

大地承載萬物,種子入土,需要雨、風、太陽;所有這些條件具足,才能孕育種子發芽茁壯。不論是小草還是大樹,都是「四大為緣,種子為因」,因緣會合,萬物就能在大地生長,大地就會有豐富的生機。

自然法則讓我們在人間總有生老病死,人生無常,宇宙之間煩惱偏多,娑婆世界常會有四大不調。就像今天早上五點多,前幾天在恆春造成大災難的天秤颱風,受到布拉萬的影響回頭,由東北轉北北東,預計這時候要登陸(按:最後稍稍偏南,颱風中心沒有登陸),希望不要造成太大的災害。

我們生在世間,要把握時間修行依道,不要總是以為時間還很長。

地球的一年是365天,水星的一年是88天,跟水星比起來,地球的一年好像長得多了;可是跟「四天王天」相比,「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地球似乎又短得多了。而海王星公轉一年是地球的一百六十四年多,所以光是太陽系行星的年輪就各不相同。

佛經上的天人,他們在天上(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而他們的壽命是一千歲。換算成地球人的壽命是三千六百五十萬歲,所以我們常喜歡祝福人「長命百歲」,可是人壽一百歲在忉利天也不過是一天而已。

但是天人活得再怎樣久,也是有限制(一千歲);天人壽終的時候,跟我們人間人一樣會呈現衰老的狀態。

天人五衰: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

就是說,身上沒有光彩了,頭上帶的花兒枯萎了,衣服變得邋遢等等...天道也是屬於六道之一,一旦壽終,天福享盡也是會墮落。不一定會轉世為人,有可能會墮落三途。

在「法句譬喻經」裡面就有這樣一位天人,當他發現自己開始出現「五衰」的時候,他很惶恐,趕緊去佛陀那裡求救。

佛陀就跟他說,生為天人,是因為過去生中造福累積,所以壽長福多。當天福已盡,就會隨業受生,不一定會生為人。

天人很惶恐,就趕緊發願說他要修行,生生世世都要弘揚佛法。他頂禮佛陀,恍惚之中看到自己到了馬廄,母馬要生小馬,但是小馬一直生不出來,母馬很難受,掙扎中衝入主人的瓷器工作室,把主人正在做的作品都弄壞了;主人生氣拿棍子打母馬,然後母馬小馬都往生了。

天人抬起頭來,看到佛陀對他微笑說,你因為發大心立大願要出離三界,所以原本要落入馬身,最後也脫離了這個命運。你要好好護持你的道心,再來人間要為天下眾生修行。


所以,不要總是覺得自己還有時間,別人要你做好事,總是說:啊,等我退休再說,等我有空再說,等我怎樣怎樣再說,看到別人的苦,要感恩自己還有福,要去幫助別人,我們生在無常的人間,永遠都不知道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造福,把握時間修行依道。要多用心!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20120827 晨語


諸佛菩薩無上智
一切諸法靜寂清澄
得入如來淨妙地
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在「法華經」方便品的前面一直提到佛智深湛不可思議,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到什麼地步呢?哪怕到了聲聞(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緣覺、辟支佛都還是不能瞭解。這麼難,但是佛陀為了要讓眾生瞭解,使令眾生體會一切道理,所以一直循循善誘。

例如說,阿含部中就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佛世時,有一位「一切度王佛」,他有兩位出色的弟子,其中一位叫做「精進辯」,另一位叫做「德樂正」。精進辯很精進,德樂正就常常會懈怠。
精進辯看德樂正雖然有心聽法,但是只要一坐下就開始打瞌睡,心裡蠻為這位道友的道業擔心的。
一日,他看到德樂正又在打瞌睡,他便叫醒他,開導他:「德樂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提起精神好好精進,莫再昏沈...」
德樂正聽了很懺悔,但是沒有幾天又回復到昏沈的樣子。不過,自從精進辯勸過他以後他倒是都把道友的話時時放在心裡,所以在一次又開始昏沈的時候,他就出來走(「經行」),但是,走累了一坐下又睡著了。
為了不要讓自己睡著,他在水邊找了一塊大石頭坐下,想這樣一打瞌睡就會掉到水裡,沒想到過一會兒又昏昏沈沈。
精進辯在遠遠的地方看他那樣,就變成一隻蜜蜂,在他眼前飛來飛去,德樂正因為怕被蜜蜂叮,精神就振作了起來。
接著德樂正看著那蜜蜂,那蜜蜂飛到蓮花上面去採花粉,沒想到一陣風來把蜜蜂吹落,掉到污泥裡面去;但是蜜蜂並沒有因此放棄求生,他拼命掙扎脫離泥沼,去清水中洗滌污泥。
德樂正覺得這蜜蜂好像在教他,若只是貪戀甘露味,就有可能會墮落污泥;但是連一隻蜜蜂在墮落淤泥時都懂得要奮力掙脫,自我沐浴洗滌。所以人生在修行時,一定要自我警惕,要此生度此身,好好把握;發心容易恆心難,得遇善友真的要好好感恩。

釋迦牟尼佛講到這裡,就跟弟子們說,各位,那位「精進辯」就是我,「德樂正」是彌勒佛;所以菩薩們生生世世都互相助道緣。也可以看到,佛陀為了要度眾生,也曾到畜生道中去度自己的道友。他到畜生道中不是因為業,是為了要度化同類或人類。

佛性是永住的,我們都是應緣來人間;應此因緣,自度度人,未來度化所有眾生。事實上「種種因緣」無不都是法,而「種種譬喻言辭」無不都是為尚未接觸佛法的眾生,希望他們有緣,未度者應度,未解者令解,不斷延續下去,所以要為眾生演說諸法「皆為一佛乘」。

是諸眾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所謂的眾生有幾種解釋
一、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因為所有的動物都同樣有八識,所以叫做「有情」。十法界(六凡、四聖)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二、集眾緣而生,名為眾生。
三、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有情眾生多數迷,學佛的眾生就會「覺」。
我們要做覺有情的眾生,不要做迷情眾生。

「從佛聞法」: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法不生信,反而生疑起謗。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雖梵音盈耳,猶乃退席而去。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也。

聽法是一回事,但真正要聽到法的真髓不容易;更不要說還有因緣不具足,無法接受佛法的人;還有接受了佛法,但是根機不夠不瞭解的人;所以要「聽」「到」一乘真實的道理,不容易!(按:今天在晨語結束時遇到一位同學,他很傷心的說他聽不懂台語....所以,要聽法真的要有很多很多因緣來成就啊!)

「究竟皆得」:究竟就是圓教極果,妙覺位中,無明之惑既除,本覺之體全彰,得心見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也就是圓融妙覺。

我們若是還有無明在,就如德樂正比丘,明知道要奮發圖強,但無明睡眠不斷來困擾讓他昏昏沈沈。所以學佛要時時提高警覺,自我警惕,不要讓昏沈、睡眠、懈怠常常恢復,要多用心!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20120826 志工早會--聊聊媒體的'tunnel vision'

上面的這個影片是取自大愛台網站,緬甸的慈濟人8/19-21在勃固省發放,當地因為十幾天的豪雨造成水災,慈濟人得到消息後就開始進行調查與發放。

我在今天的志工早會聽到上人講到這件事,讓我很有感觸的是,由於水災的區域很多都是貧民,距離仰光(緬甸首府)也相當遠,所以一直都沒有人知道當地的災情,直到緬甸的慈濟人看到報紙的報導,才知道當地發生水災已經十幾天,趕緊去勘災、發放。

雖然說知道消息晚了點,但是慈濟人還是第一批到當地的慈善團體。不過我的感慨主要是,在這個時代,彷彿是不出現在媒體上的事件(也就是,不是新聞),就不存在。也因此,很多真正應該要注意的事,似乎都沒有得到該受的重視。

比如說前幾天看到一張圖提到,因為新聞拼命地報導某位縱慾富二代的事情,使得我們錯過了許多更需要注意的新聞;而這些年來台灣的媒體一窩蜂地集中報導某個主題似乎已經蔚為風尚,只是筆者常常不瞭解,我們有需要知道某個明星的婚禮細節、或是某位運動員整天的行程、或是某位政治界的人物貪污案的細節等等....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這些細節嗎?

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全世界有超過七十億人,相信除了知道某位名人的婚宴菜單之外,這個世界上應該有更多民眾真的應該要知道的事,比方說北極的浮冰面積縮減創歷史新低;比方說今年美國面對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連密西西比河水位都下降到讓很多船擱淺,或必須要減輕載重等等。

或許你會說:密西西比河乾到見底關我什麼事?我想,如果你知道,由於幾個農產大國(美國、俄羅斯、澳洲)都因為今年的乾旱,造成玉米與大豆減產,而也因為這樣,台灣八月進口的大豆與玉米價格早已經超過2008年糧食危機的價格大約5%了嗎?這樣是否您會覺得這些消息的重要性提高了呢?

從2000年回國,這些年來,筆者一直覺得媒體(電視)有'tunnel vision',只能聚焦在極少數的事件,然後以鋪天蓋地的方式去報導。這點十分另人匪夷所思,而由於網路的發達造成平面媒體的衰退,造成大家越來越依賴電視與網路,於是最近這幾年筆者看到,電視播什麼,大家就關心什麼;而因為電視只關注在極少數的議題,於是,絕大多數的議題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而近年來筆者更觀察到媒體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媒體所報導的新聞,以及網路的消息上;所以常常有人批評,現在的記者只要抄抄那家公司每週的出版品,上去BBS當一當鄉民/潛水艇,就可以發新聞了...

筆者不清楚到底為什麼台灣的媒體沈淪至此,有人說預算不夠,有人說因為民眾就愛看這個(這我覺得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言論),但是身為一位現代人,我想,至少我們還能「轉台」或「關機」吧。

讓我們共勉,或許對於那些怠惰、不負責任的媒體,我們可以用「轉台」與「關機」,讓他們體會到我們並不愛看這個。

20120826 晨語


修行之道先有起點 目標需正方向不偏
佛慈開示縝思知見 佛心在己向內自尋

修行這條路,既然是我們自己選的,要怎麼走應該自己很清楚。「發心如初,成佛有餘」,當初發心修行的那念心,就是修行的起點。

一旦定了正確的目標,方向不能偏差;「差之毫釐,失於千里」,這念心要很謹慎。

佛陀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要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我們在聆聽佛的開示後,有縝密、認真的思考嗎?常說聞、思、修,聽法後,要縝密思考才能體會法真實微妙的道理,否則佛知廣闊、佛見深湛,若不縝密思考,是無法瞭解的。所以,一定要用心體會。

「佛心在己向內自尋」,要瞭解佛知見,一定要靠近佛心;但是要怎樣靠近呢?其實佛心自無始以來我們已靠近,因為人人皆有佛性。能知道、悟、瞭解佛知見,其實就是瞭解自己。所以如果不瞭解自己,如何能瞭解佛知見(按:瞭解自己也很難)。所以說「悟、入」是在我們自己,因為佛心本具。

法是引導我們,如來的知見、真如本性在我們自己,要向內自尋。指路的人(法)已經給了方向,但是路要自己走。

走路要用兩腳,修行的路要用福、慧兩足,以智慧思考天下事,才是悲智雙運的兩足尊。

佛陀慈悲不捨眾生,以智慧觀機逗教,不捨天下眾生,循循善誘,所以「法華經」裡面這一段一直重複。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法華經: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應機逗教,隨病投藥,開八萬四千法門。有人就說:有這麼多因緣、人間事可以用來譬喻嗎?其實真的很多,就像去年有人來請教我,他覺得在工作上有些無力感,我就說了個一千多年前發生在大陸一個叢林的故事,讓他瞭解到,凡事只要有目標、有這念心,起點、方向、目標都有了,應該就不難,但是雜念不要太多。

一千多年前,大陸某處有個叢林,裡面的住持老比丘,幫一群沙彌分派工作。其中有一個被分派到較遠的市集去購買米跟油,另外的一些沙彌被分派到比較近的地方買一些細軟物資。
那個買米跟油的沙彌,因為那市集較遠,要採購的物資又頗重,每天一早就下山,買完後就回來,大概中午就到了。
這樣過了快十年,有一天回來時,老比丘在山門等他,要這位比丘(當年的沙彌過十年當然不是沙彌了)跟他去山門外走走;至到太陽西斜,聽到傳來陣陣嘻笑之聲,看到一群比丘輕浮談笑而來。
老比丘就問他們:你們採購的東西又不重,去的市集也不遠,為何十年來,都是一早出門,傍晚才回來呢?
比丘們就說:我們一路欣賞風景,累了就坐下來休息休息,所以會比較久啊!
老比丘就問另外那個比丘,那你買米買油,那麼重的東西,怎麼每天都中午就回來了?
那位比丘就說:因為我覺得對僧團有責任,所以每天下山時,擔子是空的,覺得很輕鬆很感恩;到了市集採買完畢,雖然擔子很重,但是很歡喜今天的任務已經快要完成了,心裡很輕安。
老比丘就對這群比丘說:你們同年同修,他每天負重,卻說下山感恩,上山輕安,你們買輕軟的東西卻嫌重,其實是邊走邊玩,浪費時間。

同樣是學佛,要入人群中,如果方向不對也是會煩惱的。那個來請教我的人聽了以後若有所悟,體會到「有責任要感恩,責任已了要輕安」。

回到我們的經文,佛陀因為關懷人人,希望我們瞭解他的苦心,所以一直反反覆覆。

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日常生活不是每日千篇一律的,但是佛法恆常不變;以不變的法對應千變萬化的人間事,所以一定要縝密思考,看今天面對的是什麼人,有什麼因緣,決定要使用的譬喻。「是法皆為一佛乘」,所有的譬喻都是為了要傳達法,因為眾生根機千差萬別,「廣演說諸法」,就是要以不同方式講,但用了這麼多不同的方式,其實都還是為了要傳達一樣的法(「一佛乘」),「甚深義理而示一佛乘,如實教法。隨機循循善法導向成佛之道。」
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如實」,真實的法,沒有所謂的深淺,會被眾生說深淺,其實都是因為眾生根機在分別的。其實法都是一樣的,佛陀為了要讓我們瞭解,只能「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但是「是法皆為一佛乘」。

佛陀應化人間,唯為一大事因緣,示教眾生回歸真如本性,成佛之道。

講現代的故事,若能引出一佛乘之理,使大家瞭解、和大家分享,這樣就功德圓滿了。

佛陀以同等的教法,能普被深淺根機的人,讓大家都能接受、歡喜奉行,這才是真實法。

(按:我當初自己看上面那一段的時候,很納悶為什麼一直重複?聽了上人講的以後,再印證自己教學的經驗,才恍然大悟。當然也覺得佛陀真的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換做我們這些老師,教了一輩子書,遇到一直聽不懂的學生,都會起煩惱心....真該慚愧)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20120825 晨語


眾生無始以來 煩惱無明二障
惑蔽一切種智 如礦掩於真金

聽到外面鳥叫,就知道今日天氣較好,心情較放鬆;昨天擔心煩惱,不知明天此時又如何?人總是煩惱不少,順著氣候輪轉,若能天地平安四大調和,則我們心能平和;若四大不調,則會對大乾坤產生壓迫感,這也是來人間的苦難之一。

人生無常,變化多端,人間苦相之一即是隨境界生煩惱,所以説「眾生無始以來 」,在生死境界,對外大環境,對內小乾坤,煩惱無明相應。煩惱是從外面的環境誘惑我們內心起煩惱無明,佛陀説人人本具清淨佛性,但被外面境界污染,從內產生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由源頭污染貪瞋癡等煩惱複製,心欲無量、無窮盡,緣外境再往內緣,複製更多無明,放射出去製造更多污染的業力;外面境界引誘,內心無明,障礙我們修行目標。

內心接受佛法,法入心,看出去天地萬物無不是法;心中無法充滿污染障礙,看出去都是煩惱境界,時時障礙我們的(佛)心(清淨)智慧,惑蔽一切種智,惑就是無明境界,最微細的無明,看不出、想不通,遮蔽了一切種智,就像礦掩住了真金。

佛陀來人間無不是要啟發我們自性的清淨(一切種智),凡夫就像砂堆,微妙清淨無染的本性被包住了。

所以經文內: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過去已有無量億諸佛出現過人間,多少眾生也親近過諸佛,但是一直到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仍要用極長的時間來教化眾生,四十多年後才開始直指明心見性。但佛陀心裡很清楚,過去諸佛跟現在諸佛同樣還是沒辦法,仍要繼續教化眾生,未來諸佛同樣繼續出現,要用最精要直指人心見性的法開示眾生,期待眾生能夠悟入,但不容易。

現在佛陀告訴大家法脈要開始流傳,未來諸佛也要承此教法,繼續教化眾生;現在的弟子有責任延襲教法,成就同出世的諸佛。若佛法未流傳,眾生就不會知道人人本具佛性。

佛陀以種種方法教化眾生,過去諸佛用心開無量無數方便為一佛乘,這個方法要再流傳下去。

未來:三世之一
以現在一剎那為中心,後剎那以往為未來世,就一期三世而言,今生以後之生為未來世。

過去、現在、未來,剎那不斷過去,剛才的現在,現在已成過去,「世」很快流轉,心要時時放在這一剎那,很多的未來就是決定在現在此刻。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把握這一念心,成為恆久不滅的本性,則佛法恆久不滅常在人間,能否如此,就看我們人人的這一念心。

把握每個剎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要把握當下,若這念間精神分散,就沒有吸收到法,法沒有入心就沒有了。

心在法中,萬物無不有妙法存在。天地萬物如此多奧妙之法,無不出於一心。但是,要如何發現內心的清淨本性?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來去皆自在

有時會想,希望怎樣離開這個人間?

有些人會說,希望在家人圍繞下離開,
也有人說,希望自己一個人,到最愛的地方平靜地嚥下最後一口氣,
上次去醫院做醫療志工,聽到一位師姊分享一個環保菩薩人生的最後一刻。

老菩薩因病住進了心蓮病房,別的他都不擔心,就只有交代志工師姊,要他的兒子別哭。

師姊問他:老菩薩,您想去東方還是西方啊?

老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環保可做,東方琉璃淨土應該也沒有環保可做,我住在娑婆世界住得很習慣,每天做環保作得很習慣,聽上人的法也聽得很習慣,我想,娑婆世界也不錯,就不要去別的地方好了,還是回來娑婆世界做環保。

後來師姊跟他聊起那天是正月初九,上人說今天是「天公生」,是好日子。

老菩薩說:是喔,今天是好日子喔!好呀!

然後閉上眼睛,走了。

當場所有的人(包括醫生)都傻眼了。醫生只能說:這日子是他自己選的,就是這樣啦!

能夠這樣走,很令人羨慕;不過除了要有因緣,也要有修吧?我想這還是需要努力的...

20120823 晨語


依於一實理
演說真實法
一切事物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一早很平靜,外面的鳥兒在樹上鳴叫,但是氣象報告令人擔心。

「依於一實理,演說真實法」佛陀談天說地,無不依一實之理,若人人能接受、身體力行,覺悟一切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而因緣出於人心;人人若能心在法中,行在法中,一切如法、如理,就能一切順調、合理,會合佛的知見,瞭解天地一實之理。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筆者依據上人的解說,對於上面經文的簡釋)所有這些法(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都是為了解說「一佛乘」的道理,希望眾生能經由從諸佛聞法後,慇勤修習,得到「一切種智」--化道斷惑的智。

(詳釋)眾生若能好好聽諸佛所說之法,依法慇勤精進、修行,也可以成佛,再去教化眾生。「從諸佛聞法」,諸佛也是從眾生開始。

「諸佛也是從眾生開始」的證據在哪裡呢?在「賢愚經」裡面的「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中,有這麼一段文,就是阿難問佛陀,他的初發心從何而來?

佛說,他的初發心是從地獄中來:
當時佛也是在地獄中受苦,獄卒給罪人最苦的刑罰是將罪人剝皮(但仍與罪人的身體有部分相連)後,掛在燒紅的鐵車上當作繫繩用來拖車。那種剝皮後血淋淋、加上灼傷的痛苦已經是人間極苦,還要拖車,真的是極苦難堪、痛澈骨髓。地獄裡都是讓兩個罪人拖一輛鐵車,其中一人昏死過去,另一人其實已無力再拖,但想到同伴已昏死,便向獄卒求情,是否可由他一人獨力拖車?
獄卒瞋怒,罵道:你這罪人自己都自身難保,還想要幫別人的忙?於是就舉鞭打這個罪人,將他打死。
由於他的慈心悲懷,雖然原本是罪人,但是他的魂魄立刻升到天堂。到了天堂,他的悲憫心仍不減,由天堂看著地獄眾生,想到不只是地獄眾生,其他惡道的眾生一樣很苦,而所有這些眾生之所以會受苦,都是來自於過去生在人間造業,於是發心要教育眾生,使一切眾生避苦得安穩樂。
那個升天的罪人就是我,我的初發心就是在地獄裡生出。(註)
(按:佛陀真的還是跟我們不大一樣,若是我,應該是沒辦法在地獄啟發那一念悲心吧,比較有可能是在地獄虔誠懺悔)

所以,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在那以後,佛來來回回娑婆世界也已經有無數次了。

「眾生由諸佛聞法」,有些一聞即解,立刻發心修行;有些卻仍有六道習氣,雖然聽佛說法,也有發心,但他的習氣卻分散掉了他的發心,沒有繼續精進也沒有身體力行,這樣的人,聽法容易忘失,又墮落其他(惡)道,再去苦難的環境中,忘記之前聽佛所說過的法。所以,要得到「究竟一切種智」真的不容易,如果真的能得到的話,就再也不會有這些不好的習氣了。

六道的習氣,天道就是享受,人道就是多欲,阿修羅道就是瞋恚,畜生道就是失去人倫,餓鬼道就是飢餓、苦,地獄道就是驚恐與苦。

佛陀希望人人聽法後,理解並生出信心、身體力行,所以「一佛乘」就是「唯一成佛之教法」。希望人人能接受一佛乘,啟悟宇宙真理,得到與佛平等的「一切種智」。

「從諸佛聞法」:謂諸眾生既從諸佛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人間是五趣雜居之地,天道也包括在內。人性本善,既有善道,就表示過去生曾有從佛聞法的因緣,根機好的,今生再度聞法後能生起正信之念,「思惟其義」,好好思考身體力行,「依教修行」。但是能做到這樣的很少,所以才說「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修行人可貴的地方就是在這裡,聞、思、修,身體力行,才能使人尊敬;出家乃是大丈夫事,一定要身體力行才能讓人尊敬。

「究竟」:佛證悟最極清淨妙覺,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

「最極清淨妙覺」就是真如本性。
修行要修到究竟的境界,要聞、思、修,身體力行,自己體悟,也就是「證」。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自覺、覺他,不但自己斷了種種的無明惑,還能使人人斷無明惑的這個智,叫做「一切種智」。

前面說,佛陀發心來自於極苦之處,我們學佛要瞭解苦,如何解開這個苦,成為樂,再到安穩處,成就究竟清淨妙覺呢?這要靠我們聞法後,將法入心、法入行,時時多用心。


(註)六三)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丹本為六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佛以慈心。慰喻撫恤。汝等住彼。得無苦耶。慈心矜篤。極懷憐愍。阿難見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佛告阿難。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復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時彼一人。筋力尟薄。獄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復蘇。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愍此人。顧白獄卒。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獄卒瞋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捨。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愍一切。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20120822 晨語


譬喻言辭:
託此比彼,寄淺訓深。
動樹訓風,舉扇喻月,故言譬喻。

人生無常,變化多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要把握當下,明日的天氣是否能如今日一樣?(筆者按:8/22天秤颱風在花蓮外海)

「託此比彼」就是說(寄)託這件事,使你瞭解那個道理。愈深的道理愈是譬喻,有時愈聽不懂;這時就要借淺的事物來解釋深的道理(寄淺訓深)。要用深的或淺的道理,都是要應機。

就像風在吹的時候,樹一定會動,看到樹搖晃的程度,就知道風有多大。不需要一定要出去聽到風的聲音,看樹搖晃就可以知道風在吹;而要向別人形容今天的月亮,可以用扇子來比喻。而佛陀為了要讓我們理解一乘實相的道理,也用了種種方法、事物來譬喻。我們現在回頭看這些經文的時候,要用感恩、恭敬的心來瞭解佛法。

(按: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常常也要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找現成的圖來解釋啦、自己畫圖啦、找個故事啦...所有這些都是在幫助學生瞭解要教的內容,只是不知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是否有體會到老師的苦心)

「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理智之用,隨方就圓,便以利導人。

所有這些譬喻言辭,都是「方便法門」。

佛陀為了要讓大家瞭解天地萬物、日常生活中的舉止動作,無不是因緣會合之果,也舉過非常多的例子。

例如說,舍利弗曾經經過一個村莊,遇到一位長者,問舍利弗是否有隨侍的小沙彌?舍利弗就說沒有,但是他問了一下這位長者,是否有孩子與他有緣?長者就說,我只有一個孩子還很小,但長大後可以作為您的隨侍小沙彌。
過了六七年,長者守約把兒子送給舍利弗當小沙彌。這位沙彌均提聰明利根,悟性極強,學什麼都很快。一天他自己想到,為何能有這樣的福份跟隨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於是他自己入定觀見前生,發現自己前生原本是一條狗,因為偷吃一群商人要拿去賣的肉,被商人打得奄奄一息,腿也斷了;在臨終的時候,舍利弗發現了牠,把自己托缽得來的食物分給牠吃,還講經給牠聽,解除牠的痛苦。

於是沙彌均提發心要終身追隨舍利弗,等到他長大後,他跟僧團說他不要受大戒,只要持沙彌戒跟隨舍利弗一輩子。

阿難覺得很奇怪,就去問佛陀為什麼均提會這樣呢?佛陀就告訴阿難:
原來在迦葉佛的時代,有兩個比丘,其中一位年邁的比丘每天都要虔誠唸誦,但是因為他的聲音沙啞,另一位年輕的比丘就笑他,說他誦經的聲音像狗叫。
老比丘也不生氣,只是說:「我已經老了,所以聲音不好聽;但是經、教一定要唸出來,才能永刻心版,所以儘管聲音不好聽但我還是要念。你笑我,我不生氣,而且我永遠都會對你好。不過你這樣取笑我其實是在造口業,有損你自己的道行。」
年輕的比丘聽了很懺悔,就向老比丘道歉。
那位老比丘就是舍利弗,年輕的比丘就是現在的均提。他因為當時嘲笑舍利弗,所以後來五百世都變成狗,但因為當年的一段因緣,後來得以遇到舍利弗,又讓舍利弗在他臨終前講經給他聽,所以轉世得人身。(註)

佛陀用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無不是因緣和合之果,但是眾生提到因緣時,就算過去有修行,往往總是無法體會(按:如沙彌均提只看得到自己前世是狗,卻看不到更前面五百世以前嘲笑老比丘的自己);所以佛陀常常要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來讓我們瞭解。

因為這些「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都有他背後很深的道理,所以「法華經」裡面的「方便品」很長。

「演說諸法」就是「依於一實理,演說諸法相,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我們因何而來,日常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無不都是因緣會合的結果。所以要珍惜因緣,對每個人都要以感恩、尊重、愛來互動。

所有這些譬喻言辭,都是為了講一乘實相的道理,所以「法華經」裡面說: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我們既是因緣和合而生,就要好好用心;既來之,則安之,對人要以敬愛、尊重、感恩來互動,不論是好緣或惡緣,都能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道業,不論有多大的壓力加在我們身上,我們仍要尊重,把這些當作磨練我們道心的助緣(Q_Q),尊重的目標就是愛。

剛才舍利弗於沙彌均提的故事就是在告訴我們,年輕人不懂得尊重,不能體會別人虔誠禮佛的心意,只是在嘲笑別人聲音難聽,這是不好的。

(按:同樣的,在團體中有時也會碰到一些五音少了一音的師兄姐,但是他們唱起慈濟歌曲來,也都是以100%的誠意來唱;這時候可千萬不要笑他。早課的時候也常會遇到一些同修用不同的發音來唸誦,其實誠意100%就好,沒有人說台語一定要怎樣發音才對,北中南部腔調相差很大,不需要去計較,至於說用國語唱誦,還是一樣,誠意100%就好~)

註:原典出自賢愚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晝夜三時,恒以天眼,觀視世間,誰應度者,輒往度之。
  爾時,有諸估客,欲詣他國,其諸商人,共將一狗。至於中路,眾賈頓息,伺人不看,閑靜之時,狗便盜取眾賈人肉。於時眾人即懷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腳,棄置空野,捨之而去。

  時舍利弗,遙以天眼,見此狗身,攣[-+]在地,飢餓困篤,懸命垂死。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飛至狗所,慈心憐愍,以食施與。狗得其食,濟活餘命,心甚歡喜,倍加踊躍。

  時舍利弗,即為其狗,具足解說微妙之法,狗便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

  時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而問之言:「尊者獨行,無沙彌耶?」

  舍利弗言:「我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

  婆羅門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長大,當用相與。」

  時舍利弗,聞彼語已,即戢在心,還至祇洹,至年七歲,復來求之。時婆羅門,即以其兒,付舍利弗,令使出家。

  時舍利弗,便受其兒,將至祇洹,聽為沙彌。漸為具說種種妙法,心意開解,得阿羅漢,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時均提沙彌,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觀過去世,本造何行,來受此形,得遭聖師,而獲果證?觀見前身,作一餓狗,蒙我和尚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獲道果。欣心內發,而自念言:「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永作沙彌,不受大戒。」

  爾時阿難,而白佛言:「不審此人,曩昔之時,興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諸比丘,集在一處。時年少比丘,音聲清雅,善巧讚唄,人所樂聽。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每自出聲,而自娛樂。其老比丘,已得羅漢,沙門功德,皆悉具足。

  于時年少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鈍濁,自恃好聲,而呵之言:『今汝長老,聲如狗吠。』輕呵已竟。

  時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識我不?』

  年少答言:『我大識汝,是迦葉佛時比丘。』

  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具足矣。』

  時年少比丘,聞其所說,心驚毛豎,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過咎。時老比丘,即聽懺悔。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頂戴奉行。(摘錄自 賢愚經 沙彌均提品)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20120821 晨語


諸佛法性本具圓融
若一念頓開即悟
入佛知見諸法妙用

外面的天尚未亮,看到藍天還有雲的型態變化萬千;天原來的顏色是什麼?大片晴空是天的本性,我們的本具佛性,和諸佛性同等,「諸佛法性本具圓融」,和天一樣清淨無染。

人人都一樣與佛同等,只是新雜念很多,覆蓋了心,若能去除煩惱,雜念一分一分減少,則法性能一分一分增長。法性本圓融,人人「一念頓開即悟」,撥開煩惱就能覺悟,看天空無雲時,可見到一片淡藍色,但遠方一撮撮的雲都不一樣,原來雲只是水蒸氣的會合,瞬間即逝。

我們的心地有如天空,若沒有雲遮蓋就很清淨,頓開即悟,「入佛知見諸法妙用」,佛陀的法若能入心,知見與佛會合,就不難,也不會有阻礙了。

佛來人間開啟我們的心門,指導我們人人都具有與佛同等的本性,可為我們所用。

學佛希望能接近,最好是會合佛的知見。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方便品就是一直在解釋,就是權巧,以譬喻言辭來解釋。因人人尚無法接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教育,因此要以巧妙的善法來教育。佛陀教眾生和我們教不同年齡的人是一樣的,要用「無量無數方便」。

就像慈濟人在馬來西亞教導如何節水,透過慈濟在當地開設的幼兒園,老師當天跟小朋友說,今天學校沒有水,等到小朋友上廁所要洗手沒有水,老師就教他們拿桶子去接水,小朋友發現挑水很辛苦,老師也順便教他們,拿回來的水要跟比自己年紀更小的小朋友分享,還教他們一水多用,洗完手的水可以拿去澆花,孩子體認到水資源的可貴以後,回家就會教父母節水。像這樣就叫做善法。

精舍最近也用了善巧方便法,開放團體精進以及個人短期修行,與精舍師父同住同食,一起出坡,回去前分享心得,一位師兄說:常住修行真的不簡單,從早上三點多開始,分秒不空過,光是除草,發現一根草長在塑膠吸管裡面,因為這樣逃過了鐮刀。師兄看著那株草,想到盲龜穿木板孔的比喻,這因緣真的是不簡單,「百千萬劫難遭遇」啊!

其實方便法也是智慧,只要用心於大地,花草樹木無不在為我們說法。「一念頓開即悟」,要好好把握,每個時刻都在和天地對話,很多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會。

「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就如天地,時時以敬天愛地的心,面對生命中的種種過程,種福田養智慧。若不用心,一面除草一面聊天,不但沒有體會,反而造口業了。

法性圓融,一粒種子,可長成合抱大樹,覺者可以體會到這點,但是幼稚園小朋友只會想到可以拿去種。所以小根機者可見短暫的法,大根機者可見極遠,甚且回歸本性。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20120820 晨語


今佛引述過去諸佛
眾生從諸佛所聞法
成佛果無不從眾生精誠勤修中而成道。

釋迦佛說法時,引述過去諸佛是與佛生生世世有緣,凡夫也是一樣。所以「眾生從諸佛所聞法」,佛陀從過去諸佛的時代聽佛說法,所以佛陀在出定後說「從百千萬億諸佛」,表示他未成佛前也曾是凡夫,也曾用心修行過。因為他從自己在凡夫的時候就發心精進,以虔誠精誠的心勤修過去諸佛的教法,生生世世依教奉行,所以最後才能成道,「成佛果無不從眾生精誠勤修中而成道」,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的道理,無量無數諸佛本來也都是凡夫,都是從凡夫精誠勤修而來。所以接著佛陀說: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接著下面這段經文是: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小乘中乘只是為了讓我們無明去除,剩下的就是大圓鏡智。

就像慈濟人到照顧戶家中打掃,照顧戶家裡的「垃圾」,其實原本也都是可以用的、甚至是新的,但是被堆在一起沒有好好照顧保養,就變得又舊又破,看起來就是垃圾。慈濟人把堪用的東西從一堆垃圾中挑出來,清潔好,把整個屋子打掃乾淨,把堪用的東西放回去,也幫照顧戶打理全身,最後從裡到外煥然一新,就像我們把自己的心門打開,把那些又舊又破的「垃圾」拿出來清理乾淨,去除無明,最後顯現出真如本性是一樣的。(照顧戶的故事是上人講的,我加入我自己的體會)

我們對人人要有同等的愛心,要輔導他、愛他,讓他有機會可以接受佛法。如果他的心宅囤積煩惱,要教育他,給他一股清流。

時間不等人,雖然佛陀距離我們已經有2500多年,可是如果用忉利天的時間(忉利天一天是人間100年)來算,還不到一個月。我們不要等到日子所剩不多的時候,才後悔沒有清理自己的心宅,現在就要趕快清理無明,讓我們如大圓鏡一樣的本質現前。

只要我們的內心清潔,真如本性現前,就沒有什麼二乘三乘,通通都是一乘。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累生累世的眾生也都是滿心煩惱,十方諸佛也和佛陀一樣,用一樣的方法來教育眾生,所以說「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這也就是序品中說的:

因佛光照見萬八千土,無不為實施權,會權歸實至於一切。

就是說過去應眾生根機(為實施權),現在根機成熟,要和大眾說其中有真實、無上、正等妙法(會權歸實)。

十方諸佛出世,無不先權後實,說諸法亦如是。

累世以來的眾生都一樣,一念之差,千萬念之錯,一念無明起,三細煩惱生,就墮落三途了。

佛陀的智慧就是以如理智、如量智適量施教,使眾生瞭解甚至發心修行。

成佛的過程和讀書考試有類似(只是更難很多很多很多倍),學生和眾生也差不多。老師(諸佛)也一樣要用耐心跟愛心施教。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20120819 晨語


法華經唯說:
一乘實相之理,
如來以此教化,
一切善根成熟,菩薩,
令其得解佛知見意趣,故名教菩薩法。

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全部都是講解一乘實相的道理,佛陀以一實相之理教化眾生,令眾生善根成熟,發揮菩薩精神。目的就是要讓眾生回歸如來清淨本性,入人群中不受人群煩惱污染,進出自如。

所以,要相信、深信佛,敬重佛所說的法,否則無法知道佛心所護念的法的趣向。佛陀開示教法使人人可以覺悟。

「示悟眾生」:開示教法,使之覺悟也。法華經序品曰:「唯以佛知見,開悟眾生。」

凡夫的境界只在自己接觸的人,執著於愛欲、情仇等等看不開、放不下,執著在小小的範圍,心無法放開;不知道愛的執著,最後生離死別也是苦;不愛的是恨,怨憎會苦,也是苦;弄得自己滿心煩惱。這就是心門沒有打開。

佛陀的開悟是如宇宙般地寬闊。要能夠像佛陀一樣心包太虛,才能量周沙界。

佛陀的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

開示悟入的「開」就是說要把心門、眼界、思想都打開。「如理智」(真如道理、智慧)人人本具,如何打開心門,反觀自性,發現我們自性有如來清淨的真理。凡夫就是被無明覆蔽心門,如來要幫我們打開心量見解到菩薩的境界。這需要佛陀以「如量智」觀機逗教,開示道理,
一一為我們說清楚,讓我們「歸元無二路」,回歸到菩薩道來。

就像在「雜阿含經」裡面的故事:

雜阿含經卷第四(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佛告欝多羅: 「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年少欝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這位婆羅門盡他最大的能力,靠行乞奉養父母,他已經盡力了,所以佛陀以「如量智」衡量他的能力,肯定他的努力,安定他的心。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一佛乘」就是一乘、一切道、一切種智、一切道種智,透徹明瞭佛之知見,究竟實相行菩薩道。

「但以一佛乘」:唯以佛之知見開悟眾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之教法,今言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

要成佛必定要經過菩薩道,以恭敬心布施一切眾生,去除愛欲情仇。聲聞、辟支佛僅去除愛恨情仇,沒有煩惱,但也僅限於此。

說了那麼多,就是要收攏來,沒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乘。如上面故事裡的婆羅門行乞孝順父母,只是很單純的一念(孝)心,如將這一念心轉來對待天下眾生,視天下眾生如親,就是菩薩道

「唯一佛乘,無有二乘或三乘,是純一無雜之一乘;佛純為一佛乘,而二、三乘非本懷故。唯令住一乘,諸佛以此大事而教菩薩法。」
不要只有聽,要瞭解佛的教法,最重要是「唯令住一乘」,回歸清淨本具的佛性。

希望人人都以菩薩的心,以菩薩的行,住於佛心。佛入心,法入行,行中有禪,心有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心懷佛心,行在人群中的菩薩道,在人群中心要定。在人群中戒、定、慧,守一乘軌道,身體力行。

學佛要以深廣信心,瞭解人人本具佛性,勿向外求,回歸本性,守住一乘,時時用心!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20120818 志工早會


今天早上的志工早會,一位在心蓮病房服務的慈青志工分享。她看到多對老夫妻,由於老伴已經癌末,住進心蓮病房,於是他們的伴侶也每天都出現在心蓮病房中。

有些老人家每天平靜地為老伴剪指甲、照顧老伴,也有些一提到老伴的病情就淚眼婆娑。那位慈青志工想到,夫妻在當年結婚時許下的無論老、貧、病都一生相守的誓言,

I, ____, take you, ____, to be my lawfully wedded(husband/wife),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until death do us part. (Wikipedia: Marriage Vows)


看看這些心蓮病房裡的老人家,驟然發現,要實現這誓言是多麼不容易!

這也讓我想到今天早上上人在晨語時,提到「怎樣的癡愛,到頭來也是生離死別之苦。

我當時聽到這句話時,真的是有愴然淚下之感,也想到佛陀開示蓮華的「人有四事不可恃怙」:

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

一者少壯會當歸老。
二者強健會當歸死。
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
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愈是愛,最後就愈是苦,不過也不可能就此就不愛了,只是不要執著,緣生緣滅,緣盡還無;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如果在失去的時候還是一直在境界中出不來,那就真的很苦了。

我有時在想,其實佛與菩薩應該是天下最有情的人,因為他們都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只是他們在境界過了以後,心上不留痕跡,就像鏡子照影,影過鏡不留痕;如果每個影像照在鏡子上面都會留下痕跡,鏡子很快就會變得模糊,無法反射了。菩薩其實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意譯是「覺有情」,如果不是有情,又怎麼能「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呢?

20120818 晨語


佛性法身平等
二乘不知究竟
雖明佛智無上
惟忖唯佛獨具
謂小不趣大法

人人都知道佛性平等,學佛的趣向,就是要學成佛道。佛陀說「佛性法身平等」,但是二乘之人雖然與佛同世,隨佛出家,但是不知究竟佛法。雖然佛陀不斷應機設教,可是他們還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以為佛陀一生下來就是佛,但是自己生下來是凡夫,所以自己的根機不過如此,雖知佛性無上,但是認為佛至高無上,因此佛性唯有佛能獨得,與我們這些凡夫都無關;所以守在小乘,不把握時間精進趣向大乘,自己障礙自己,就停滯在那裡了。

有時會想,他們都已經跟著佛那麼久了,怎麼會不知道佛性法身平等、人人本具佛性的道理呢?怎麼自己信心的門沒有開呢?怎麼會停滯在門外呢?而到了法華經,佛陀都已經開了門,怎麼還不敢進去呢?

小乘的人,在過去因為知道人間六道三界苦不堪,也知道自己過去累生累世在六道中不斷受苦磨,所以發心隨佛出家修行,希望可以了斷分段生死;他們瞭解四諦法。而辟支佛則進一步瞭解十二因緣,知道因緣果報的可怕,因此不敢攀緣,害怕流落三途。但是不管是小乘或是辟支佛,他們卻不知道現在只要打開心門,更進一步,走入人群,淨化人生,力行菩薩道,守住一念心,瞭解四諦、守住十二因緣,到這個地步就可以進出自如,這才是真的到佛性法身的真如本性。但是他們以為這些都是佛所獨有,我們生來就是凡夫,能修到聲聞、辟支佛、羅漢就不錯了,最好是安分守己不要多想;於是他們就是守在二乘不敢向前精進,卻不知道佛陀來人世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大家向前精進、趣向大乘,到達進出自如的地步。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諸有所做常為一事」就是要「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要開示使眾生悟一事,回歸清淨本性,在人群中進出自如。

「諸佛如來」:唯為一無上義,恆以一切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就是「阿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用一切種智,知一切道,該怎麼走才不會在六道中輪迴;都是人,路也有無量無數,心靈的趣向在哪裡呢?而這些路(道)佛都知道,例如說:持五戒可以繼續在人間道,有天福無天德會去阿修羅道...等等。佛陀因為知道這些路,所以才能應機逗教,告訴眾生你是過去世種何因,今世才會得什麼樣的果,受種種苦。

佛陀因為對於眾生境界苦難如同親受,「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倒駕慈航來人間教菩薩法,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更無餘事。

聲聞、辟支佛二乘人不知究竟,不知道唯有一佛乘故,不能體解一實大道佛知見故。

眾生無明,沈溺在欲海中,卻不知道怎樣的癡愛,到頭來也是生離死別之苦;唯有人人不再顛倒於酒色財氣,脫離欲念,才能來去自如,不受因果之苦。

「但教化菩薩」:此釋如來之意趣,謂佛於眾生,或說人天之法、或說聲聞、緣覺之法,皆為教化欲令眾生成就菩薩道。

佛陀開種種好因好緣之門,讓念念不捨人間的人可以想去(人天之道);而對於想更進一步(聲聞、緣覺)的人,佛陀則讓他們知道天人之法不究竟,講授苦集滅道之法、十二因緣之法,讓他們能預防這念心不要隨便出去結惡緣,講生老病死的源頭,讓他們發大心。其實「菩提林立同根生」,不管是人天、還是聲聞、緣覺之道,都是菩薩道。

「常為一事」: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就是要化度眾生。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20120817志工早會


早上志工早會時,上人又說明了一下七月吉祥月的由來。
在佛世時,因為四月開始印度氣候漸漸熱了,雜草跟蚊蚋叢生,當時僧團都住在戶外,且赤足,佛陀擔心弟子會在出外化緣時被雜草刺傷腳,另外因為蚊蚋等小蟲越來越多,也怕他們出去化緣時會踩傷、踩死那些小蟲(誤殺),所以由每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率領弟子進行結夏安居,不出外化緣讓在家弟子供養出家弟子,同時也讓出家弟子在這三個月中可以安心修行,瞭解天地萬物之理。
而七月十五日是出家弟子們發表這幾個月來精進的心得,因此佛陀從七月一日開始就很歡喜。這就是七月吉祥月的由來。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祝天下的父母們快樂


四十幾年前的今天早上我出生,沒有任何一個父母能夠預言自己的孩子將來會帶給他們什麼,但是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責任就會永遠伴隨而來。

就像經裡面說的「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對孩子,父母永遠不可能放下;我從來不是個聽話的孩子,但願未來可以少讓父母擔憂一些。

謹以這張手書的卡片,祝我的父母,以及天下所有的父母,永遠快快樂樂。

20120816 晨語


諸佛出世化儀道同
為一大事以實施權
如量智隨眾生機
如理智啟極妙諦

「諸佛出世化儀道同」,每一尊佛出現人間所經歷、教化都是同樣的方式,就如釋迦牟尼佛一樣。唯有出現在人間才能教化眾生,讓眾生瞭解本身的如來本性(如理智)是與佛同等的。但是眾生愚鈍,為了要教導眾生、使眾生回歸如來智識,每一尊佛對眾生都要「為實施權」,就是要以如量智來衡量眾生根機、講很多方便的道理(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給眾生時間適應,慢慢接引。

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幼稚園老師跟大學老師教育學生用的方法當然不一樣,因為學生也完全不一樣。

「如理智啟極妙諦」,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開啟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如來清淨的道理,「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佛陀就是要使令眾生能夠入佛的知見、與佛同等、平等「一大事因緣故佛出現於世而說法者,為因一大事之因緣也,云何為一大事?總言之,則轉迷開悟也。」

其實一切都在一念心,一念無明起,啟動八萬四千煩惱。

每次說到「轉迷開悟」就會想到以前在都蘭山看到的一株大榕樹。那株大榕樹不知道多少年了,他的氣根長到土裡,上面的氣根也成了樹幹,沒有辦法分辨哪一根樹幹是原本的樹身了,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樹幹,進去那株樹裡面真的會鑽不出來。就像眾生在迷茫的人間,雖然在生活中有種種的法可以體會,但偏偏我們脫離的法的軌道,於是就迷失了。

佛陀就是要來指引我們一條通往本性的道路,幫我們徹悟宇宙真理,回歸自己的本性,不再迷,這樣我們就能很安全。

佛陀來到人間是倒駕慈航而來,「佛之出現於世,實非由宿業果報,乃本具大悲願力,以示現知見之義,此乃為佛之知見」。凡夫來到人間是因為宿業果報,而往往又因為對因果的無知,流轉於因果間受苦無法自拔。就像之前大林有位老婦,他從小住在山裡,家境十分貧困,因為實在受不了那個苦,於是到十七八歲時有人提親就嫁了沒想到夫家雖然住在都市,但是仍然貧困,以前在自己父母家再如何苦總還是自家人,現在到了夫家總是隔了一層,跟婆婆的相處也不融洽,到中年時實在受不了於是離了婚,帶著女兒離開靠做工養活女兒。後來經人介紹再婚一個有孩子的鰥夫,不久丈夫往生,之後就沒有再婚。直到八十多歲,老而病,住進大林慈院,天天嘆苦,與前妻的孩子感情淡薄,唯一的親生女兒又遠嫁,也無法照顧母親。有一次女兒回來探病,向大林的醫療志工提起,於是經過志工開導,老婦總算有人來照顧,但是到臨終時,無人願意打理後事,最後是由慈濟人幫他解決。事實上「定業不可轉」,我們上輩子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這輩子的劇本,要勉強去改它其實是困難重重的,唯有多修福多造福,或可重業輕受。

而佛陀已經脫離了三界六道,會來到人間是因為不忍眾生因一念迷茫受盡苦難折磨,因此以其大悲願力示現人間,救拔眾生,並引導人人「使能發心起行,以自證於究竟實相也。欲令眾生悟佛知見者,即令其覺悟之義。」

眾生已是漏落六道三途,佛法真理都不在心裡;現在要重新起步,走出菩提大道,而佛陀就是要來開發我們的心,讓我們覺悟,使我們身體力行走在菩提大道上,法要入心,行要在法中。

佛陀開示菩提覺道,我們一定要放在心裡,所以常說戒、定、慧三無漏學,同時也要聞、思、修,平時生活要持戒,心要定,啟發智慧。修行若能發心起行,則能「自證究竟實相」,同時還能牽引別人一起走。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作為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只可惜凡夫還在迷途中,儘管有人要引導我們,但有些人還是瞻前顧後,無法一心向前前進。這就是「業累」---有業將我們拖累住。

我們要一心一志,啟於行動,向佛陀所教化,真心接受佛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