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20121119 晨語


我們的心境本該「靜寂清澄」,沒有什麼來煩擾;環境本來也該是清淨無染的,偏偏我們要敞開心卻接受外界種種心態、生態來染污我們的心地,其實人人的心地本來是淨而明的,我們平常不也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嗎?文字很好背很好記,但是到底有幾個字刻印在心版上呢?

平常外面的人我是非、生態,惹來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志」受外面境界所搖動;常說「發心如初」,如果這念心被外境污染,讓「初心」、「志」被搖動,就無法「守之不動」了。守之不動是多麼的不簡單,有些人能夠背誦經文,甚至作長長的文章;但是內心卻守不住,心念如猿如馬,招惹來許多煩惱到心中!這就是修行不簡單的地方,若能「心地淨明」,起心動念時,就要去記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希望人人可以保持心地淨明,清淨、明朗沒有雜念,入如來地,大圓鏡界。

無生滅相」清淨的心地已寂靜,那有什麼生滅相、雜念起落來產生煩惱呢?妄想煩惱都是由得失心來,若有得失妄想的心,心絕對定不下來,所以「無得失想」才能「無生滅相」。然後才能「心地淨明」,回歸「靜寂清澄」。

修行要真正能瞭解這一點,也有點難;即使在佛世時,雖有不少王子隨佛出家,也有起起落落的無明。有些想回家享受夫妻愛欲,或者如難陀,心中仍覺得自己是王族,想炫耀自己。

也有佛的表弟窒師,雖然出家但是習氣未斷,自覺是佛陀的姑姑的兒子,所以別人都該事事尊重他,慢心很多,在上座長老中不讓人,講話不但要搶先,還要講最久,別人如果勸他,還要發脾氣。僧團中的其他人忍無可忍,就去跟佛陀抗議,說他憍慢心很重,使僧團的心不清淨。

佛陀命人將他叫過來,問他是否真的是這樣呢?窒師低頭承認了,佛陀說,既已隨我修行,又是我的姑姑的孩子,更要與僧團中其他的人和睦,要使人敬重,『恆應修善莫生瞋』,內心要清淨,心中要生善念,對人要恭敬,時時降伏瞋心、妄想、憍慢,否則就失去善念了。你要『宜應斷瞋及憍慢』,還要『習行諸善修梵行』,看到人要隨順,以善心待人處世,從修梵行開始,行為要調伏,心要清淨。『若如是者我慶悅。』(註一)

所以修行有時真的不容易,要降伏到心不受外境名譽得失,即使是佛的弟子也不容易。其實,人人若能顧好自己的心,這麼多人難到不能包容一個人?反過來想,這人為何要那麼多人來包容他呢?看「阿含部」,僧團內常有人去跟佛陀打小報告,佛陀光是處理那些就煩惱很多,為何這些人發心修行,不能收攝己心,但總是說僧團要整齊,我們有時也會集眾,由常住宣布規矩,我知道了也覺得很安慰。

平時若能自我調攝,則心地道場不就很整齊嗎?一切都是在一念心。

前面經文說「亦不聞正法」,在僧團中,若有憍慢法不入心者,就聽不到正法了。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常自寂滅相」就是說本來沒有什麼。「我雖說涅槃」,「涅槃」就是滅度,眾生「厭生死苦」,知道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苦,所以要修梵行,身心清淨,斷諸煩惱,證大涅槃,沒有煩惱生滅。開始修行就要有厭離生死的心,造何因何緣要趕緊了斷,好讓這一世可以重新開始,布下好因結好緣,過去的煩惱來惹我們,要以堅定的心受持,只要不接受他的影響,則今生此世已「斷諸煩惱」。度自己,心要清淨,人我是非要分清,不去惹外境讓自己煩惱。

佛說四諦、四念處,若能清清楚楚,心把握這念清淨善心,守之不動,不讓煩惱入心,現在就是滅(掉煩惱)度(自己)。

這裡說的「我雖說涅槃」,是說每日的心要滅煩惱、見思塵沙無明,度是度分段、變異兩種生死。凡夫在六道輪迴中來來往往不由自己,修四諦法的羅漢仍有分段生死,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觀,雖然沒有分段生死,但心念仍有起落煩惱的變易生死,不能守之不動;(上覺)菩薩才能守之不動。

若能把日常煩惱看開,自然心念清淨,所以人人本性「性自真常,體自寂滅,則為真滅,法雖本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

要心清淨,外境也要清淨,要有規矩,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心性本體是真,沒有污染,盡人事、守規矩,表示內心守法守真;若不好好修道,怎能契合道理?學佛要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來約束自己,有整體的美,心地的風光才會明淨。

心要自我調伏,平常時要滅煩惱,心要清淨寂滅,滅諸煩惱,管好自己的心。

註一:窒師的故事,出自《別譯雜阿含7經》(T02375b21-c12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曰窒師,是佛姑子,恃佛故,恒懷憍慢,不敬長老有德比丘;
   無有慚愧,每常多言。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恚。
   時諸比丘見其如是,往詣佛所,合掌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窒師比丘常生憍慢,自說『我是佛姑之子』,
      輕慢諸餘長老比丘,恒多言說。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可往喚彼窒師比丘。」
   諸比丘等受佛教已,往喚窒師。窒師受勅,即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
   如來爾時告窒師言:
      「汝見諸長宿比丘,無恭敬心;無慚無愧,自多言說。
      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為實爾不?」
   窒師白言:「實爾,世尊!」
   佛告窒師:
      「汝今若是我姑之子,應於宿德長老諸比丘,深生恭敬;
      有慚有愧,應自少語。聞他所說,宜應忍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恒應修善莫生瞋,若生瞋恚名不善。
      窒師汝今於我所,宜應斷瞋及憍慢,
      習行諸善修梵行。若如是者我慶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