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一念心,要保持得「心光明亮無始終」,人原來本具清淨心,受後天無明不斷引誘造業,無明覆心,遮蓋了心光明亮;要相信這念心光永遠存在,只是凡夫因為被無明覆蓋,所以沒有發揮心光的良能。
只要能把這份心光良能展現出來,就能「恆照寰宇無疆界」,原本本具之心光,無明一遮蓋,宇宙萬物真理都損失了、模糊了,要如何恢復我們的心光明亮呢?佛陀以他恢復的方法來教育我們,我們要對佛陀所說的法產生敬仰心,因為他已經現出宇宙萬物真理無不含攝於心的形象,所以我們要向佛學習。
佛陀是「眾生敬仰世所尊」,佛陀的法是永存的、是「微妙真實法無量」;佛陀在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這麼多法,其實人人本來都有,如此微妙的法。,修行就是要修得心與佛一樣,心要能透徹宇宙真理、完全攝受、明淨光明。
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當天阿難和婆耆奢兩人同時入城乞食,路上遇到一位端莊美女走過他倆前面;婆耆奢不覺起了愛慕之念;等到女子消失在人群中,他忽然覺醒,覺得非常慚愧,自己是修行者,怎麼會起這樣的心念呢?這樣是否還有資格修行呢?我應該要保護自己的慧命,怎麼心志如此不堅定呢?
越想他的心裡覺得越痛苦,於是就去向阿難懺悔,說自己剛才起了不該有的欲心,到底心要怎樣修持,才能讓慧命永住呢?
阿難就說:你能覺醒,就代表你的慧命仍在;欲就有如乾草旁的火種,只要風一吹偏,草就著火了;修行就是要好好保護這念心,我們修行的環境很平靜,就容易起欲心;佛陀教我們不淨觀:觀身不淨,所以慾念一起,就要趕緊修不淨觀。(註一)
即使在佛世時,都如此容易起欲心,何況在現在的社會,引誘的陷阱如此之多呢?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德行,追隨佛修行的過程,好好保護我們的心光明亮,無始無終,我們的心光與佛同等,一樣的透徹,只是受到貪瞋癡等無明執著惡法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敬仰、深信佛陀這份微妙真實無量之法,人人本來具有明亮的心光,只要讓心光發起,就能照徹宇宙萬物;若心受到誘引,要效法阿難,聞法得要顧好這念心,要幫助別人,不要有貪嫉的念頭,一定要「斷諸法中惡」,不要讓習氣常常留在心中。
接下來這段文是: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人人的無明煩惱很多;只有佛陀很透徹、不受污染、大愛無私,所以才能「獨無所畏」,坦然地為眾生付出,沒有私心,希望人人都能跟他一樣,所以佛陀說,人人的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世間唯有佛的心最清淨,所以說法無所畏。
我們凡夫說法有所畏,因為我們仍有煩惱。唯有佛陀才能如此坦然。
這幾句話很重要,為何凡夫在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如此之多?為何佛要一再地向弟子觀機逗教,有時想想,要成佛真的不簡單,要耐得住時間,在無央數劫、無量佛所修行才能成佛。
接下來是「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我以相嚴身」的「相」就是實相、德相,修行心所得的,達到一心三諦(又稱為三法印、三諦理,就是空諦、假諦、中諦)。眾生執著很多,佛陀以種種法來告訴我們,不管你怎樣執著,到頭來也是空;古代的聖賢,現在又到哪裡去了呢?佛陀在兩千多年前是聖人,祂有形的相現在又在哪裡?佛陀也跟我們一樣有生、老、病、死,但是他的道理長留人間,山河大地也是一樣都在無常大法中,心更是常在無常變化中,若起善念,事事都是好事;若起了癡心無明,那所作皆惡。
所以佛陀警惕我們,一切皆空,都是假名稱;我們一生到底能擁有多少?吃多少?那怕穀倉再大,每天能吃的就那麼多;有得的心理,就會有害怕失的恐懼,但這一切都是假相,卻使我們的心不定。
如果一切都是空,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了?所以佛陀又說中道,真空中其實有妙有,以譬喻因緣言辭解釋,合起來教育眾生,終顯一實相,所以佛德莊嚴。
我們要從修行得來的德行、德相、智慧中得到一片清淨,也沒有貪嫉念,煩惱無明等法中之惡來障礙我們的心;要從假相中透徹真理,不受到貪瞋癡障礙,要提高警覺,佛陀能有「相嚴身」,就是因為一心三諦。
學佛要用心,勿使煩惱無明遮蓋,成為修行時心中的惡法,障礙我們修行。
註一:雜阿含1214經[正聞本1314經/佛光本119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陀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為伴。
時,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
「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樂,我今見年少女人有妙絕之色,貪欲心生。」
今為生厭離故,而說偈言:
「貪欲所覆故,熾然燒我心,今尊者阿難,為我滅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為我說。」
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以彼顛倒想,熾然燒其心,遠離於淨想,長養貪欲者,當修不淨觀,常一心正受。
速滅貪欲火,莫令燒其心,諦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
繫念正觀身,多修習厭離,修習於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