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20121106 晨語


人都是生活在習氣中,明明本具無染清淨的純真佛性,偏偏有著難以改變的習氣;所以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才有改掉習氣的機會。

生活中有很多不好的習氣,常說修行就是要把不好的習氣改掉,佛陀立志願而來,累生累世都在改習氣,務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立志願非常重要--「發心願誓度眾,得善解入佛慧,常知足意輕安,法入心喜無量」。

發心願度眾生是修行者的本分事,要發度眾生的好願,得遇佛法要去教育別人去除心靈中的煩惱,如果眾生有苦難,我們要去幫助他,這都是度眾。

時時培養好的習慣,就可以「得善解入佛慧」,然後就能「常知足意輕安」,自然就自在,法入心,心中充滿了戒定慧,外面種種人我是非,心都已經戒護了,人我是非就不能再引誘我們的心,因為我們已經善解入佛慧,知足意輕安,法入心,時時得歡喜,才能誓度眾、入佛慧、意輕安、喜無量。

修行,只要啟動這念心,並不是無法改變習氣。看檳城的慈濟大愛幼兒園,裡面的小朋友立志願很堅定,他們辦理得很成功,幼兒園老師以愛教育,家長都想要把孩子送來。

其中有些孩子,到五、六歲都還在用奶瓶喝奶,老師擔心他們這樣下去會口齒不清,想要幫他們戒掉,就教他們做好事,要他們把奶瓶洗乾淨,每天捐一把米放在奶瓶裡面帶來學校,用來幫助洗腎中心。

其中有一位何小妹妹五歲,努力了一週還是捨不得奶瓶,跟父親討論是不是可以回到用奶瓶不要用杯子。父親說,你們的事情已經上電視了,全世界都看到了,師太上人也看到了~

小朋友就說,師太上人在台灣,那麼遠,看不到。

爸爸無奈,只好再把奶瓶洗乾淨裝了豆奶給小朋友喝。小朋友想了又想,眼巴巴的看著桌上的奶瓶,最後還是忍住了不喝,還說:師太,對不起,我以為你看不到。接著他還勸三歲的妹妹不要用奶瓶。

老師就是用這個方法,在馬來西亞的四個幼兒園總共三十多個孩子,都用這樣的方法戒掉奶瓶。一週累積了74瓶米拿去義賣,這就是「發心願誓度眾」,用助人來幫助孩子戒掉不好的習慣。

我們看到何小妹妹的例子,就知道年紀越大,在世間的時間愈長,習氣越深,五歲的孩子要戒掉奶瓶比三歲的困難。

但是菩薩的心是赤子心,如獅子的勇猛、具有駱駝的耐力,所以菩薩要做一定做得到,只是做與不做而已。只要用心聽、法入心,要身體力行並不困難。

佛陀用心教育,但是凡夫心容易產生懈怠,所以要時時提點。下面這段經文是這樣的: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佛陀希望大家與佛一樣,「如我昔所願」,佛已於過去無量諸佛所,生生世世發願修行過來;「今者已滿足」,過去都是方便法,現在要帶入一乘實相,打開心門暢演本懷。

因以前有心事未了,現在大家已經準備好接受大法,心靜下來,所以現在佛陀要度化一切眾生,棄邪歸正,去掉小道、權法、權教,入一乘菩提大道。

佛陀的心願只是希望眾生和佛陀同等境界,悠游在宇宙法海中,心能宏觀遍法界之理,這是佛陀的心願。「初立誓,誓度一切」,除了人道外,六道尚有其他五道,加起來是一切眾生。

但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其實不容易,之前說過在佛世時,有個小城的故事:這個小城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能夠見到佛陀、聽到佛陀說法;另外三分之一聽過佛陀的名字;還有三分之一跟本不知道佛陀是誰。所以要度盡一切眾生,有可能嗎?

「如今機熟者得度已度,即名願滿」,這就是盡心力,僧團中都還有人不聽佛的教誨,更何況是芸芸眾生?就如佛入滅前,阿難尊者也曾問佛陀,僧團中那些不聽佛的教誨的出家眾要怎麼辦呢?佛陀也只能說,隨他去(默擯之),就像佛陀說「今者已滿足」,唯有針對現在根機成熟的、可度的,先盡心力度化,畢竟空間很大,但是時間有限,所以只能盡心力了;如果遇到有緣人,求法得法,這樣就已經很滿足了佛也很歡喜。

佛陀不斷上求佛道,生生世世不斷下化眾生,每生每世都盡心力付出,「能破眾生一切無明」,使法讓眾生能入心。「能滿眾生一切志願」,讓眾生立志願,身體力行,有心、有立志,身體力行慈濟四大志業,不論是教育、人文,內修外行,內心所修得一切願都是為了立志願誓度眾生,慧命站起,煩惱破除。

化一切眾生」佛化眾生要應機應時,利根機者開門見山,鈍根機者用譬喻言辭,「機教互契」,面對眾生,用什麼樣的教法互相契合才能度人呢?所以要「勤修精進」,法在生活中「皆令入佛道」。

佛道就是覺菩提道,道者通之義,從凡夫地到聖人,佛智圓通無壅塞,故名之為道。如果行不通,就不是道。若凡夫心能通佛心,佛心通凡夫心,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要好好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