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21231 晨語
上人為了要趕赴早上在宜蘭的歲末祝福,今天一早就出發了。
臨行前的晨語盡是上人對弟子們的叮嚀,想到上人在這樣冷的天氣還要出門行腳,這樣冷的天氣還不忘記叮嚀我們這些弟子要好好看家,真的覺得很慚愧。是我們不夠用心、不夠精進,才會事事要上人擔心。
以下是末學紀錄下來的部分:
感恩常住們日日精進,上次出門是從北部走到南部,這次出門則是從北部走到中部;今天因為要趕去參加宜蘭的歲末祝福,要搭很早的車才趕得上,早會時可能跟大家說幾句話就要走了,所以在晨語的時間跟大家講一下話。
不論是出家眾,或是清修士,儀式或者有差別,但心態應該是一樣的;出家眾尤其,應該做為大眾的典範,要愛惜自己,走大愛無私的菩提道。
身心要好好顧好。
清修士雖未現身為修行形態,但身是載道器,要專心為天下眾生。因為身份上仍是在家居士,出入較為方便,但是要為靜思法脈留下典型、典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以慎重無私的大愛鋪設一條為天下有志者淨化心靈、無私大愛的菩提道。
人人都要內外合一,才能為佛教、為眾生的典範。希望佛法可以普利天下眾生,讓人人了解佛教乃是天下人的責任。
最近天氣寒冷,大家早上起來記得要暖身;人人互相多關心、多叮嚀,裡面的人顧好,人人健康平安,時時用感恩心--「時時感恩、人人感恩、處處感恩」。
居士是人間的菩薩,如果沒有他們,慈濟怎麼可能遍佈全球呢?所以任何一個來這裡的人,都要用感恩、尊重、愛來對待他們。
這次的全球慈青營隊,總共有13國來參加;有些營隊結束就回去了,有些還留下來進一步了解慈濟宗門;希望大家要多幫助他們,把正確的佛法傳入心,讓他們認同佛法。
清修士要幫助他們了解,以年輕人的語言「同齡度」、「同事度」。
慈青菩薩難得回來一趟,不要浪費這一趟的時間、道路,要多多探討,不懂要多問,大家也要盡所知回答。
大家互相要互愛,彼此要關心,要多用心!
期待明年是個福慧平安年。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21230 晨語
今天也是複習〜20110125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大乘者
諸大法因隨順
眾生之機
以此一一方便法
即無不攝於
諸大乘法中
《法華經序品第一》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佛為大眾
既說無量義經
非隨順眾生說方便法
而實從一真法界之
平等實相所生法
《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佛說此無量義經已
乃證入於此無量義
所緣起之實相
是即無量義處三昧也
結跏趺坐
謂兩足交加向上
以左足加右足之上
為降伏坐
謂降伏忘想
以右加左足之上
為吉祥坐
說法時多用之
三昧亦譯三摩提
即正等之義
華譯為正定
即離諸邪亂
攝心不散的意思
住一實相
即入無量義處之三昧也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
即佛已說
從一實相起
至無量義後
復歸證於無量義
所攝持之究竟實相也
夫佛心常在定中
何有入定出定
之相可言
佛智常證於實相
何有不證之時
隨順眾生根機說
佛說經已
時會眾不散
佛已入定已猶待後聞
天華悅眼
地搖震心
眾喜觀佛
眉際分輝
種種奇特
聚於一時
筆者按:聽到這一課時,忍不住一直會想到,如果是我上課,到該下課的時候不下課,卻在那裡入定,學生應該會跑光光吧~
話又說回來,佛陀的學生,其中有一部份是「常隨眾」,那些都已經跟隨他多年;而其他來參加法華會的,都是誠心誠意來求法的人;「老師」沒有説下課,學生當然不會跑掉囉!
相對來說,我課堂上的學生,雖然也是為
把這些想法跟我的小孩分享,姐姐說,我們的確有老師到下課時間還不下課,一開始我們也很想跑光光,但是老師不管我們繼續講他的,大家只好無奈的坐下來。不過,入定的,還沒有遇到。哈哈。
我自己倒是覺得,這時候佛陀應該是在「鋪梗」---不下課卻入定,讓學生覺得奇怪,又覺得好奇,這樣接下來要講的部分,學生會更專心囉!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20121229 晨語
今天還是複習~
20110124 佛說無量大乘之法
以虛空無量故
世界無量
眾生無量故
心欲亦無量
佛隨順眾生心欲
說種種法亦復無量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凡說法者
應觀眾生根性已熟
而施與教法
如舍利弗等三請說法
始為說此妙法
此為時至因緣成就
說法者佛 而佛對機說者
乃為菩薩而說 又所說之法
非人 非天之法
非二乘之法 乃大乘之法也
雖然說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也人人本具惡性,所以說「善惡無記」,若是薰習得久一點,你要對他說好的話,他聽不進去,更不用提做好事了;佛陀出現人間,無非要來調伏眾生那種不好的習氣、惡行惡念。
20110124 佛說無量大乘之法
以虛空無量故
世界無量
眾生無量故
心欲亦無量
佛隨順眾生心欲
說種種法亦復無量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凡說法者
應觀眾生根性已熟
而施與教法
如舍利弗等三請說法
始為說此妙法
此為時至因緣成就
說法者佛 而佛對機說者
乃為菩薩而說 又所說之法
非人 非天之法
非二乘之法 乃大乘之法也
雖然說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也人人本具惡性,所以說「善惡無記」,若是薰習得久一點,你要對他說好的話,他聽不進去,更不用提做好事了;佛陀出現人間,無非要來調伏眾生那種不好的習氣、惡行惡念。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0121228 晨語
今天是複習...20110121 啟機請法 聞教當機
啟機請說教法
聞教悟解當機
聞法而未悟解
亦已後結緣眾
禮儀成就
《法華經序品第一》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序品第一》
各禮佛足 退一面坐
爾時世尊 四眾圍繞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我們人人要時時敬佛、供佛,還要敬法、傳法,這才是我們為學弟子應有的態度,所以必定時時要做啟機者、當機者,至少也要做個結緣者,無不都是為法而追求,這是很重要的,要時時多用心」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21226 晨語
人人學佛心中一定要敬佛,敬佛即是信佛,有敬、有信,才會學佛。學佛的目標是成佛。
其實佛離我們不遠,人人心中都有自性佛,所以「心即是佛,自性佛不滅」,每日禮佛,看到浩瀚無垠的宇宙、看到太陽系行星,就想到自性佛、大覺佛。
我們都明白知道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要相信佛陀所說、要尊重自性佛,否則每天早上禮佛就只是拜佛像--上面說的這些禮佛時看到的形象,不都是人工的?如果禮佛的時候不夠虔誠、自性佛沒有現前,就是在拜佛像而不是拜佛。
禮佛要整齊莊嚴的禮拜,就是將內心的自性佛現前,這樣學佛禮佛才能接近佛;若以散亂心禮佛,別人拜也跟著拜、求佛保佑,那就是佛陀在金剛經裡面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有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在佛成道不久後就來到舍衛國,波斯匿王在那時候就已經跟佛親近了。一日波斯匿王在花園中,忽然想到佛陀說的調心自愛,是要如何自愛呢?是否身口意三業善,就是自愛,若身口意三業惡,就是不自愛?
於是他趕緊去祇樹給孤獨園見佛陀,將心中想到的拿來請教佛陀。
佛陀聽了就笑了,說:「王啊,我說的法你都有聽入心,的確,身口意三業清淨,口說好話,身行好事,都是因為心想好意,這就是自愛;若是心散亂,開口動舌都是惡言惡行,就不會受人敬重,這樣就是不自愛。」
旁邊的僧眾聽了也都很歡喜,一起讚歎波斯匿王(註一)。
修行者要時時問自己的心,相信心中有佛嗎?接受、相信佛所說的法嗎?要知道佛心人人本具,心即是佛。
早上禮佛時想到,自性佛就是大覺佛,心中有佛就是行中有佛,心中佛不滅,過去就有佛性,但可能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中,因為所行善惡雜揉,所以再來人間時就要看之前所行了。
雖說自性佛不滅,但是有些人不肯聽法,或是聽了也不肯老實修行,雖然他的自性佛仍然存在,可是因為煩惱覆心、惡業不斷造作,佛性被越埋越深,就愈難見到自性佛了(註二)。若能調好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則過去累積的無明就能一層層的消除,覺性慢慢浮現,這份因緣即使今生不足以使我們覺悟,也會帶到來世,或許我們來世因此因緣,得以再度聞法時,能夠一聞十悟、百悟、千悟,甚至一聞即大徹大悟,一切都要看我們自己在這輩子的選擇。
所以,人人都要珍惜自身的佛性,因為他是永遠不變的,但是如果被貪、瞋、癡三毒覆蔽,尤其是癡念是最厲害,還會帶到來世,真是可憐!所以佛陀要跟著眾生來度化眾生,非常辛苦。所以「大慈悲心,柔軟如淨水」。
我們隨眾修行,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其實在這樣的境界發生時,自己也不見得都是對的喔!如果就因為這樣,在背後批評別人,其實對自己也有損傷,因為當你在批評別人時,其他的人聽到了也會想:你不是修行的人嗎?修行的人為什麼在背後講人家的是非?
我們的心要圓融,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要能夠圓滿,如水一般不管注入什麼容器,都可以把容器充滿,這樣叫做「圓覺」,所以說「大慈悲心,柔軟如淨水」。
佛陀來人間,因為眾生剛強難調伏,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方法來度眾生。佛性就是圓滿大覺,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到佛的這個境界。
看別人不順眼,其實是自己讓人不順眼;自己缺乏智慧,不懂得善解包容才會這樣。既然發心修行,要悲憫眾生,即使真的是對方非理逆情,也要發揮悲憫心,想辦法去教育他,要「悲智雙運,堅定持願行」。
我們學佛,若只是聽經,聽而不修也沒有用。就像前幾天說的法華經「若聞法布施」,自己也要身體力行,去感動別人;自己要先守戒,別人脫規,要忍辱,不要別人不守規,自己受了他影響比他更糟,就不對了。
我們說福慧,福就是要來跟人結很多好緣,慧則是要善解。「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樣智慧才會成長,若是這樣,就是「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就是已經走在菩提道上了。街下來這段文是: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這裡的「諸佛滅度已」的「滅」就是要滅見(解)思(想)造作了很多的塵沙的無明。我們每天不知道想多少事,造作多少煩惱,集合起來的無明就有塵沙那麼多;這就是我們所以苦、所以造業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善惡拔河時,惡常常勝原因。佛陀要教我們「滅」,集了塵沙無明煩惱一定要滅,要滅要由我們自己的觀念思想開始。我們要相信自性佛,否則所見的都是惡。若我們相信自性佛,就能慈悲柔軟。
「度」就是度分段變易生死,我們每個人都是由不得自己來到人間,所以現在要開始修行,否則連分段生死都難斷,更不用提起起心動念的變易生死了。若能夠斷,那麼就是「生死大患永滅」,此身是載道器,要用此身修行,不要讓這個身體反成為障礙修行的原因,轉眼就老、病、死,空過此生。
「若人善軟心」就是「心柔和而隨順於道」,如水隨方就圓,自然圓滿。我們修行要時時面對剛強眾生,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心要柔軟、要和,奉佛、持佛教誡,學佛的弟子們要互相勉勵、信受奉行佛的教導,「當須柔軟甘和而不麤澀」,否則就是和自己也和別人過不去。
「如是諸眾生」,眾生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眾生都有生命,集眾緣所生,都有情識,也都有覺性。是因為過去的因緣果報,使他們跟我們不同道。
「皆已成佛道」,道就是通的道理,佛智圓通無壅,所以名為道。道有分三種,聲聞、緣覺、佛,我們要學佛就是要成佛道、菩薩道,人人相信心即是佛,相信「大慈悲心,柔軟如淨水;悲智雙運,堅定持願行」。
註一:雜阿含122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在空閑處,獨靜思惟:
「夫為人者云何愛己?云何惡己?」
復作是念:
「若身、口、意行於善業,遠離諸惡,名是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作眾惡行,名不愛己。」
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從靜處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處作是思惟:『云何名愛己?云何不愛己?』若能於身、口、意行善,是名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名不愛己。」
佛言:
「大王!實爾,若人身、口、意行惡者,是名不愛己,何以故?彼為惡者雖有怨讎,不必速能有所傷害,自造惡業,毀害甚深,是以自作惡業名為不愛己,又有為己故作殺、盜、婬,是為損己。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設作是念:『我捨所愛居家妻子。』名不愛己,實是愛己,何以故?如此之人,雖有親友、父母、兄弟恩徹骨髓,至其衰老,不能得救,要自身、口、意修行善,能自濟度,是名愛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自愛己,不以惡加彼,無有造作惡,得於快樂者。
若人自愛己,應修諸善業,速疾能獲得,種種諸快樂。
夫欲愛己者,應當自擁護,譬如邊表城,曠野多賊盜。
得值無難時,應當自隱藏,若其失無難,值難苦無窮。」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二:12/21時末學在志工早會向上人報告這半年多來聽法的心得,當時我有提到,有時在工作中遇到的人,真的讓人起煩惱心;甚至曾有同事因此問末學,「這樣,你還相信人人皆有佛性嗎?」當時聽到這個問題時,末學卡了三秒,才不是很肯定的說,我還是相信人人皆有佛性。
後來上人勉勵末學,希望未來若再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我能夠不要「卡三秒」,要很快很肯定的說,「我相信」。
上人,您當時的那些話,還有今天晨語的這段話,弟子會謹記在心。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20121225 晨語
學佛要自覺、覺他,自度、度人,這是學佛者的本分事。並不是自己瞭解就好,也不是自己看開了就好,還要傳給別人,人人看得開、通徹道理,我們生活的環境才會好。若只有少數人看得開,社會還是不會祥和。
所以,佛法學了要輾轉相傳,佛法要興盛,才能有法度眾生,所以「為興隆佛法,共濟度眾生」,眾生苦難有千千萬萬種,光是心靈的苦,各人有各人的煩惱、貪欲、無奈,說也說不清。
度眾生的空間其實很大,「以山川異域,是日月同天」,天下山河大地,都是眾生所依止,看天下眾生,要從自己開始輾轉傳誦、身體力行,使佛法遍及所有有人類的地方。所以說這是同一片天、同一太陽系,同樣有日月輪轉的大乾坤,人和人之間輾轉相教、帶動。
要救世救人心,要多學多教,要學如何協助眾生脫離沈浮於業力煩惱中的境界?就要學大覺者(佛)、覺佛所覺的法,所以要學,要學才能覺。看「學」這個字裡面有個「子」,人之初不也就是赤子嗎?要學佛對人世間的看法、要依教奉行,我們心靈學佛的過程,就是心地風光,所以說「做中學,學中覺」,上求佛法入心,心認真在人群中,體驗佛所說之人間苦諦,瞭解苦是從和「集」來?世間有多少大乾坤的不調和,都是因為人類的小乾坤一念貪所造的種種惡業產生,要如何使人人為善,只要人人心能調和,知道人人的本分事是什麼,集合善、改變生活方式,對大乾坤就有幫助。
所以學佛不是整天「如是我聞」而已,還要「如是我行」;佛法入心要身體力行,瞭解「集」的煩惱源頭,要身體力行來「滅」掉災難。
修行就是要依教奉行、輾轉相教,有時只要一句話,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什麼是慈悲喜捨?我們都希望人人平安幸福,若有苦難要能同體大悲,如同身受,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才是真正的學佛者,才是真的把所學的佛法學以致用。「寄望學佛者,共結佛法緣」,讓有山河大地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就有佛法。三界原本就如一體,我們學佛要身體力行去體會,才會有法度眾生。
昨天說「若聞法布施」就是說把聽來的法用在人、事、物,與之對話,時時以法與人結緣,就是以法布施;除此之外還要持戒、忍辱,昨天也說「若有非理逆情來干擾」我們的人,要以寬闊心懷,不只是不計較而已,還要進一步去教育他,「安忍不動」才是真功夫。
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無安忍之心,心就會隨著煩惱起落沈浮,精進道念就會受外境影響,甚至斷了道念。要在人群中布施,難免會遇到一些干擾;所以要學「安忍」,就是忍辱,也要學持戒。持戒在三無漏學中是第一,心無戒則不能安忍不動。
學佛要精進,這很重要。精進、禪定、智慧都是內心的功夫,心要專,若不專責雜念多,差毫釐失千里,就會偏向邪道。
我們要專心一志向前前進,沒有雜念,時間流逝不息,分秒不斷遷移,修行人怎能不精進?我們每天晚課都唸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若不精進就會容易懈怠、墮落,由中年很快就近入老年,所以要進而不退,直心向道,修行若不直心,如何去走大菩提道直呢?修行若彎曲,就會差毫釐失千里,所以要精進一定要直心,勤修正法、奉行眾善,諸惡莫作,這是正行,用直心行於道場精進不懈。
禪定的禪就是思維之義,得了佛法要好好思考,聞一法而拳拳服膺,孔子也是說「得一善而拳拳服膺」,這個善夜市法,聽了法以後放在心裡,時時思考;並不是學了佛已後就要「一切皆空」,而是要認真思惟。
現在也把禪翻做「靜慮」,就是「思惟修」,修來致用,心要靜下來好好思考,否則很容易一念偏差,錯誤千里。
不論是「思惟修」或是「靜慮」,都是色界之心地定法。仔細思考就會想到,只要是我要的就好嗎?如何制止慾念煩惱?好好思考,用在日常生活,如何生活得無憂無慮無煩惱,不會一直超越欲念界限,就要靠靜慮。
「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冥想就是靜,沒有干擾。我們靜靜的思考,人事間每樣東西都是因緣假合,比如說花草都是由種子來,但種子也是由假合因緣而來才能成形,既然都是假合而成,由何需為這些東西來煩惱?心能不受色相擾亂,就能「種種修福慧」。瞭解色相就沒有貪欲,就能夠造福;能造福的人就有德。
福就是福德,看不清世間事物都是因緣假合就會貪,看得懂物質都是因緣作用,就可以用物質來修福慧,過程中也要持戒。物質經手時是否是乾乾淨淨的布施出去?還是心中有所求?求名?求利?
我們去世界各地幫助人,有時也會遇到有些地方明明需要幫助,但是地方上的人卻因為自身的種種考量來干擾我們、障礙我們,這時候就要不斷溝通、低聲下氣,為需要幫助的人忍辱,修「安忍不動」,不受那些不顧他人困苦,只關心自己的問題的人干擾。幫助完了,看到受助者有物資可用,皆大歡喜,也不要再念念不忘,要「前腳走,後腳放」。
六度裡面,除了智慧以外的五度,都要靠智慧來發展引導;智慧就是般若。
五度與智慧猶如目與足,五度由智慧發出,但是五度也助顯智慧。眼睛看清楚了,也要腳走出去,否則身心無法進入法的境界;但是若眼睛看不清楚就走出去,也非常危險。
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知道要修行。慈悲也要智慧才能到達平等,慧可以導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20121224 晨語
學佛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是造福或是累積惡業,無不都是在生活中。
造福,心心念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起歡喜心,作利益人群的事,在人群中與人和睦;若心態不軌,在人群中自私自利,看到人就覺得人人要對自己不利,要佔人的便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積惡習。所以學佛在日常生活中,心顧好,念念善;若顧不好,累積惡業。
佛陀總是如此告訴我們,心念一篇就是苦,苦由何來?佛陀說苦、集、滅、道,是根本修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累積苦,苦舉目比比皆是,若用心關懷天下事,用心瞭解,天下事有多少是歡喜得意的?有多少煩惱擔心?好好想想,人生幾十年喜怒哀樂,好好分析,其實值得歡喜的事並不多,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尤其那些值得歡喜的事,又有多少是對人對己有益的有意義的事?若作惡不覺、為善不知,那就是空洞的人生。
每天要好好思考、分析,幾十年造善、為惡有多少,一生中生活理所集來的苦,不是只有自己的而已,天下間氣候不調,若一個月不下雨,菜畦乾了,民生用水不足,媒體就會開始報導;再多一個月沒下雨,大家就會開始期盼降雨。但如果連續一個月一直下雨,種子爛了、菜根也爛了,民生物資漲價,貧苦人日子就難過了;若再下久一點,人人都煩惱了。所以大乾坤不健康,同樣令人擔心。
放眼天下,每天看世間,媒體報導氣候異常,今年歐洲、美國、中國大雪紛飛,我們在電視前面看雪很美,但是身歷其境的人是苦不堪言。最近斯里蘭卡、緬甸都大水,斯里蘭卡全國有九分之七都淹水,貧苦的人受災以後就更貧窮困苦了。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分析後,真正歡喜的事並不多,而歡喜事中,是否有用心分析哪些是有意義的事呢?
日常生活,苦、集、滅、道,佛陀開示我們要我們瞭解,如何滅苦,使四大調和,緩和極端氣候;其實國際間也一直在呼籲,可是卻無法可施,不知道要怎樣教育人民,使人人透徹瞭解。
就如我們看到英國過聖誕節,光是火雞就扔掉兩百萬噸,餡餅丟掉的更多,為了過節浪費這麼多食物、殺生這麼多,雖然歐洲目前經濟下滑、失業貧困者眾,若能將浪費掉的東西拿去幫助有困難的人,不就是多做了很多好事?為了一時歡喜,浪費那麼多,有意義嗎?
就像台灣也要過節,到處放煙火,一秒不知道燒掉多少錢,有人設法去制止這種浪費的行為嗎?大家都知道卻無法可施,真的是顛倒。佛陀雖然在經文中只有輕描淡寫,可是我們要用心體會、覺悟,制止這些行為,不要再繼續造業。
我們要節儉,有多的就捨給苦難的人,人人若能用心體會苦集滅道的道理,走在覺悟的菩提道上,那麼就可以得救。
四諦法如此,十二因緣則是讓我們瞭解,一切都是一念無明造作的,不管是正因、依報,都是自己造作,所以沒有什麼好計較、怨嘆。
「四諦十二緣,六法度眾生,持戒修福緣,種植善因緣」,十二因緣幫我們分析,莫怨嘆、莫計較,顧好自己的心,好好接受,再造善因緣。
「六法度眾生,持戒修福緣」六法就是六度,但是除了能布施,也要懂得持戒。前面說用種種方便、隨緣設教,其實只是要說「第一義」,就是至高無上唯一真實的道理。
現在要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
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眾生過去有因緣,今生才能遇到佛,過去有因緣聽法,就懂得行六度,今世再來人間也同樣有因緣聞法,令守規戒造福。
眾生聞法要生正信的心,若不生正信,則聞法亦無用。所以常說聞、思、修很重要,聽法要好好思考,享福雖然歡喜,是否有進一步去造福?生在世間,除了我們自身,周圍社會、天地萬物生態,無不與我們息息相關;聽法後要思考苦由何來?苦集到令世界產生變化,是怎麼回事?不只是思考一個人的問題,還要思考「集」的來處,如何影響天地間,要怎樣「滅」掉不應當的行為。其實一切都出於人心,若人人能守規矩,就不會有那麼多佳餚美食被浪費掉,也不會有那麼多生靈被殺害。
執政者若有智慧、毅力,那麼很多事情要推動並不難;但是如沒有決心,擔心得罪人、影響選舉,那就無法可施了。
我們與其希望大環境改變,不如從人人的心境先改變起;所以佛陀要天下人人瞭解,所以聽法後要能捨貪欲享受,在生活中節儉,為天下苦難人布施,不要只是浪費在自己身上。
聽法要用出去才有用,所以在法中要生正信,思考道理、依教修行,施教於眾生,人人輾轉施教,就如我們修行,現在精舍也提供短期修行,一對一由常住師父來教導、體會修行生活,回去就開始在精進了;每天早上有六十多個分支聯絡處跟我們連現在聽法。
每個人聽法以後再回去施教,這才是擴展佛法。
「或持戒忍辱」心裡要常常一念戒,就像我們說的「以戒為制度」。人人行在規道上,除了修自己還可以接引眾生,所以不要輕視自己本身的行為,要常一念受持,不要犯規,不忘失、不做身口意諸惡。
持戒之外還要忍辱,非理逆情相干擾事,不好的業因業緣現前,能以寬闊情懷為恕,若能奉行「普天三無」,那還有什麼可計較?
「精進禪智等」,精者不雜,進者不退,昨天晚上聽實業家分享靜思,其中一位說最受用的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瞭解之後,應該做的,把握當下,做就對了」。精就是去除雜念,找到對的方向,直心向道,勤修正法奉行眾善,無有懈怠。
好的概念要向外推行,人生世間得遇佛法,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天下眾生共一念心,則可以以佛法救世間;要救世間要先救人間,要救人間先要把自己的心靈空間顧好,所以要多用心。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20121223 晨語
世間種種不同環境、生態、人生的煩惱,這就是人間。
昨天說過,世間二字包括時間空間會合,無量數的以前,到現在、未來,時間很長,佛陀來人間來來回回無數次,還有無量數諸佛,都只為了一項:教育眾生。
我們好像每天都在說這些,但是話雖然是重複的,真理是不變的,過去、現在、未來同樣都是一乘法,世間最複雜的就是「有為法」--人心造作的善、惡業,人本具有善心,所以做善事事應該的、正常的,作惡事則是異常、偏差。
三細煩惱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一產生,所造作的惡業就無量無邊;就如昨天說的天地間森羅萬象,如果不去破壞它,可供應眾生安全平安的生活,但卻因為人的一念心,破壞了山河大地,造成吸收濁氣與提供新鮮空氣的功能減弱。
就如昨天提到的甘肅,我們一開始去援建水窖,因為當地因過去開發,造成一片光禿禿,下雨也存不住水,但是可以用水窖來收集雨水。原本水窖應該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這幾年氣候異常,挖了水窖卻沒有下雨,只好遷村。
第一次遷了二百多戶,還蓋了學校,用現代科技從黃河取水,因此農作物的收成比在山上好很多;最近又開始動工蓋新的大愛村,總共要遷移三百多戶。我們讓他們安住生活,也讓他們從在山上種田,搬到山下,使過度使用的田地可以休耕來自然恢復,這些就是「世間種種方便法」。
若人人能恢復人之初一念善心,開始覺悟,幫助別人恢復大地的功能,其實也是幫助自己。就像慈濟人在甘肅做的,雖然從台灣去到甘肅千里迢迢,但不僅可以救人安住,更重要是可以救山救大地,讓山林長期休息。
「幫助無為諦道理」,要如何幫助?需要天地人間人人合和的心一起來付出。個人雖小,但合起來也是很大的力量。甘肅當初也是很久以前有很多人去破壞,所以要復原當然也需要很多人一起做。佛法可以幫助人恢復愛護大地的本性,這就是無為法。將內心的道理現出有形有相的道路,讓人人有正確方向可以走,這就是「教化有為法助顯」,有為法是助顯實相之理,以無為的心態,造作有形有相的事物來顯現無為法、心的道理,最終回歸一乘法,就是「眾生真如法常住」。
修行不是只有在自己的範圍,要闊大道天地宇宙萬物之間,要耕作天下大地福田。
昨天講到「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今天接著下去看「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
聽道理要通徹瞭解天地宇宙之理,道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更以異方便」,不是只坐著聽法就好,要走出去瞭解人間疾苦、大乾坤的道理,人為造作如何去破壞大乾坤。要法入心,得一分道理就要去通徹所有道理,菩薩人間化,全體人類有苦難,要會合所有人的力量,導護森羅萬象恢復生機,拔除眾生苦難,這些都是「異方便」:用不同的方式去幫助他們,不是只有教他們聽經、誦經,要「知一切世間」。
佛陀教育人間,要我們能造善、持戒、信心堅定;信心深而堅固,回歸如來清淨本性,更瞭解道理。若只是用耳朵聽、用手寫,這是不夠的,必得身體力行去體會這份深因,善因要深種,種得堅固,就不會受到境界搖動,要如此一定要用境界來堅固,所以說「更以異方便」,就是說除了讀經來知道道理以外更要身體力行去體會道理,才能「助顯第一義」。
道理是做出來的,付出後看人安穩快樂,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甘肅的大愛一村,樹木成蔭、農產豐收,大地得以生息,就覺得「事圓、人圓、理就圓」,就是「助顯第一義」。而過去助人者,若能轉而助人,就像這次甘肅冬令發放,大愛一村的居民也上山去參加發放,幫助還留在山上沒有下來的鄉親,這就是善的循環。
「若有眾生類,」眾生就是天、人、有情類眾生,「值諸過去佛」,有緣才能相遇,就像甘肅上次有兩百多戶遷村,這次預計遷村有三百多戶,加起來六百多戶其實也還不是全部,這些都是過去跟慈濟有緣才得以相遇。
「異方便」就是特殊的方便,教育幫助眾生解除心的煩惱,拔除生活困難,我們隨著他們需要的環境,就如過去諸佛隨順眾生根機一樣。我們將佛陀的教育用在生活中,應眾生需要去幫助施教。
就像昨天看到台中分院的簡瑞騰醫師帶著人去梨山看病,本來看病應該要去醫院,但是他們來不了,大醫王就上山去,這也是「異方便」,雖然今生未必有辦法度他,但也是結個好緣,種來世因,「眾生因之令得見佛道」。大醫王去看他,也是要翻山越嶺,沒有什麼神通。
「助顯第一義」的「第一義」就是究竟之真理、最深的道理。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20121222 晨語
時時感恩佛陀恩德,佛陀慈悲大愛,來人間設教,真是辛苦:
佛慈大覺施大法
法有方圓設權妙
用有異同隨機教
佛陀的慈悲智慧,設教時隨眾生根機而有種種權巧方便,但也都歸納入最真實的一乘妙法,最終要人人顯出清淨的真如本性。
前面講到「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過去諸佛用種種方法,隨順眾生的生活形態、根機等等來人間設教,都是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無不都是「令入於佛道」。
接著下面的經文是「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世間包括天道、人道、修羅、地獄、畜生,故稱為「天人群生類」,人人在六道中,習氣煩惱種類各不相同,凡夫無明欲念深,要度化實在不容易。
「又諸大聖主」諸佛大覺慈悲,如大圓鏡,鏡子周圍的境界都照入鏡中,不只是釋迦佛如此,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覺悟後的心境也都是如此,所以才會是諸眾生最尊敬,才叫做「大聖主」。因為天地萬物無事不通,所以說「知一切世間」,世間包含很大,「世」是遷流之義,時間連連接皆一直過去到現在,源遠流長無窮盡不斷遷流;「間」就是空間,佛知一切有情世間、一切生態、一切理相都是隨業所作,隨時間遷流到不同空間;行十善則到天道,守五戒則到人道,造惡業則到不同的苦難空間。
「世間」就是「時間」加「空間」,時間過去無量數,不斷流動到現在、未來無窮無盡,空間就是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雖然宇宙是如如不動,但卻還是有無形的時間遷動;宇宙雖然廣大無邊,但裡面也有許多世間(星球)包含其中,這些星球運轉,所以各星球時間不同,佛陀覺悟了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是大涅槃不生不滅。
我們所在的地球只是一個小世界,但是一年也有365天,隨時間有成住壞空,到現在是末法時代,五濁惡世。因為人類所造的業力,在因緣果報中,這些力已經會合,所以會有四大不調、人心不調,造成成住壞空四相。世間以佛教來解釋是很開闊的,包含宇宙、人生、並不只有森羅萬象,而是包含一切理相,因緣果報的道理。
在世間個人隨業受生,有正報、依報,人生無常,變化多端,有人生來困苦,但只要懂得精進、立志,回報父母恩,其實因緣果報是道理,相則是隨種種生態不同。
「深心之所欲」世間眾生在「器世間」中由惑造業。
幾天前,有一位珠寶行的老闆全家四人一起來看我,另外還有幾位委員,原來是因為有個環保站本來地是別人借給我們的,最近地主(長輩)往生後,後代想要收回去,而委員們不捨,因為環保菩薩們在那裡做環保作得很習慣,而後代收回去也只是要賣掉那塊土地,所以幾位中部、北部的委員,想要把他們收藏的玉拿出來賣掉,集一集應該就足夠買那塊地了。
他們拿出了玉給我看,玉是很美,但是動不了我的心,可是讓我覺得很心疼是,這麼美的玉,當然也是挖礦挖出來的,想到當初為了找到這些玉,不知道破壞了多少山體?拿著那些玉,想到這一點就覺得心很痛,雖然也是很感恩委員們的能捨。
昨天又有一群菩薩剛從甘肅回來,帶了很多在當地拍的照片;照片中的山很美,但是為了大革命,整座山開礦、砍樹燒炭來煉鋼,整大片的山成了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都是人類無明起惑造業,破壞大地山河,最終怕會使人也無法生存。
人的這些作為,佛陀都看在眼中;「深心之所欲」貪念一起,破壞世間森羅萬象;修道的人若道心堅定,就能向善的方向;若向惡的方向則執迷不悟。
求法的心若慇深,則種德深、福德深,根深則不易拔,什麼境界來都不會被影響,不會把善根拔掉,智慧能跟佛合而為一。
學佛要感恩佛,「佛慈大覺施大法」,佛不忍眾生沈浮,用種種方便權巧,來人間施教,所以我們要用感恩心,若沒有佛這樣耐心教導,我們也沒有這麼多法可以聽。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20121221 晨語
人人要相信人人本具佛性,「心性法身常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佛的覺悟就是覺悟要回歸清淨如虛空的自我本性。無量義經也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就是說我們的本性。
與佛同等的本性人人具有,但凡夫受煩惱覆蓋,所用的就是凡夫心,所看、所分析的都成了凡夫相、凡夫事,無為法(道理)是本來就有,並非創造出來的。
凡夫因為心為煩惱覆蔽,所以還無法去體會「靜寂清澄」的本性是人人本具,不生不滅常住的。
「覺道諦理無異」我們要覺,「覺道」就是菩提道路,在菩提道路上要虔誠精進,體會清淨無為的菩提真實理,和心性明明覺覺無異。凡夫就是一念偏差,道的方向就偏失了,若瞭解法身常住,則無各異,人人都與佛平等。
佛陀就是用這個道理來教化眾生,但是我們是凡夫,習氣各不相同,佛陀「因人時地施教」因人、時地來教化眾生,是否時候到了?是否對此人可以說真實法了?法並不為一個人說,要跟很多人講,現在是否為施此教法的時機呢?佛陀是已經證法身常住之理,具備清淨如虛空的智慧,所以他能瞭解人、時、地是否合適,因眾生根機不齊,所以佛陀要應機逗教,就只是希望人人回歸真如本性,「化度人心皈真」。
昨天講到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說佛陀隨人間生活、示滅,這是為了教化眾生,也是佛陀的慈悲,以種種方式進行教育。世間的佛在過去、現在已有很多很多來人間,都用種種演說譬喻來向眾生說法。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這麼多的世尊等等,不管在任何時代、空間、種族人類、不同說法的方式,但是同樣說的都是一乘法。
法要傳,不限於哪一種語言,道理都是相同的。釋迦牟尼在印度,是用他自己的語言說法,傳到中國,就要被翻譯成中文,再傳到國外,就需要通達當地文字的人將之翻譯,但不管是用哪一種文字,說的都要回歸到一乘法。所以說「皆說一乘法」,道理都相同,要用來「化無量眾生」。法不管是用哪種文字、語言,其實佛法都是一樣的,就像水,不管在那個國家,都是用來洗滌萬物、滋養大地、延續物命,所有生物的大小乾坤都需要水,雖然在不同的國家裡水的名稱不同,但是物質是相同的,用處也是一樣的。
所以法譬如水,諸佛來人間講的法,用來洗滌人心、調和人心,道理原本就有,只是我們不清楚、不瞭解,所以需要「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佛陀希望所有眾生都能體會瞭解,我們身為佛的弟子要努力弘法,不同國家、不同語言,我們要把它翻譯過去,就如這次海外授證,也有同步口譯,有些甚至要經過兩三個人來翻譯,才能讓海外回來的菩薩們瞭解;但其實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人的本性是清淨無染的,多麼逍遙自在,但是卻因為一念無明覆蔽,產生無數煩惱。
「是諸世尊等」過去、現在、為來諸佛世尊,除稱大覺者以外,人人都本具自性三寶,也本具佛性,不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都是本性佛,但我們現在是「在纏如來」,有些對法只有粗淺的領悟,有些則對法有很深的領悟,能慢慢接近菩提道,在諦理中清楚。現在稱的「諸世尊」是已經覺悟的世尊,他們有很多很多,為了眾生而示現人間,因眾生本具佛性但被埋沒掉了,諸佛世尊憐憫眾生沈溺於煩惱海中,雖然知識很高,但只知道世間事,不知真是非,人海茫茫、煩惱偏多,隨時代浮浮沈沈,諸佛心生悲憫,不怕辛苦來回人間教育眾生,眾生若能斷除煩惱,則常住不滅之智慧浮現,就能夠自我救拔。
「皆說一乘法」大覺者為救拔眾生,要說盡法界之理,讓大家知道人人本具佛性,開啟智慧,盡虛空遍法界,但我們一直受自我煩惱拘束,只懂得小愛,無法展開大愛,佛陀悲憫眾生,為救拔眾生苦難,說盡法界之理,以種種譬喻因緣說法讓眾生瞭解;或許大家會想,每天都說這些,但是每天都說,又知道多少呢?就像每天都吃飯,每天也都餓了不是嗎?法界之理是圓融周遍無處不周,事物若離開道理就成了煩惱無明,就像屋子裡不該放東西的地方放了東西,就成了障礙,無明也像障礙,障礙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無法通徹。
道理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所以說是「一乘滿教,圓融周遍無處不周」。
「覺」則打破私我欲愛,就能夠遍虛空法界,脫離小愛,「令入於佛道」,人人只要打開私我小欲無明之心,瞭解大覺悟之理,所以諸佛以音聲應機談權說實法,「權」就是方便法,但不可輕視,方便法也是有力量的。
佛陀數十年以方便法循循善誘、談權說實,才有此刻法華會上的眾人。就像最近行腳,在北部遇到很多小朋友演繹行願,不也是佛性與生俱來嗎?有個孩子由兩歲開始看大愛台,那時剛好看到印順導師圓寂,小朋友一面看一面哭,阿嬤以為他不愛看就轉台,結果哭得更大聲,還以腳頓地,阿嬤趕快轉回來才靜下來。接著小朋友一面看就一面雙手合十,從此天天看大愛台。四歲上幼稚園,點心給小魚稀飯,不肯吃,後來就都吃素了。
有一天他忽然跟阿嬤講,師公救人那麼辛苦,你怎麼不去幫忙?所以阿嬤也加入慈濟,今年也授證了,所以阿嬤說自己是被孫子度的。
佛來人間是為了救拔浮沈煩惱中的眾生,希望人人都能守規道,聞法入心,勤行於佛道。
過去諸佛皆以一乘大道化度眾生,眾生心欲造作甚多煩惱,所以佛陀要以種種法來化度。
佛說法不只是為人,也為六道眾生,種種方法只是幫助顯真實法,入如來地,人人要真切瞭解,佛法雖深奧,只是要人人法入心而已。大家要多用心!
早上晨語到一半,聽到嘹亮的鳥鳴聲;想說是在哪裡呢? 原本在主堂鳥鳴聲常有,但是主堂整修,移到位於地下室 的感恩堂,就沒有再聽過鳥鳴了。 晨語結束,沿著樓梯走上來,才看到了麻雀大德本尊。 佛陀說法不只為人,也為六道眾生,麻雀大德您今天應該 也受益良多吧。 |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20121220 晨語
學佛要很重視平時的語默動靜,不論開口動舌、語默動靜都要好好照顧。照顧好心的行儀,修心修身,身心俱修,好好向成佛的路精進沒有偏差,所以我們好樂佛法的人要「萬德莊嚴具悲智」。
要如何才能做到呢?要靠內修外行,外面的身行威儀要好好照顧,內修更要下功夫;內修好就會自然顯在形象上,佛陀所教要信受奉行,要和佛一樣萬德莊嚴、具備慈悲智慧就要從內心修起。
平常要修「無量義施真實法」,我們平日誦經是在檢討自己,是否有發心立願度眾生?雖然很辛苦,但仍然要駕慈航在大海中度眾生。「無量義經」裡面有很多度眾生的法門,平時所誦要去施教、付出於人群中,不論是無形的法要和大家分享心得,同時也要藉境分享法。只要對境,無處不是法、無事不是法,如此也是無量義施,將有形造作之法以無為法(道理)和大家分享。所以「尊重敬仰妙法相」,要時時內心敬仰法,心、行都在法中,不可須臾離法。
怎樣才叫做心、行不離法呢?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講了一個故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
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 「須彌山下道逕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
御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為彼所困。』帝釋告言:『寧當回還為阿修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於道,御者轉乘南向。
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四十六)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四十六)
就是說有一次阿修羅和釋提桓因戰爭,釋提桓因節節敗退,路上看到一個很大的鳥巢,裡面有雛鳥。
因為怕馬車再往前會傷害到雛鳥的性命,所以釋提桓因要馬夫掉頭。馬夫說掉頭會遇到阿修羅,但是釋提桓因為了不傷雛鳥,堅持要馬夫回頭。結果阿修羅看到他們回頭,以為剛才釋提桓因是假裝戰敗,所以也回頭就跑,於是釋提桓因就此不戰而勝。
佛陀講到這裡,告訴眾比丘:釋提桓因因為有慈悲心,因此解除了自己的厄難;貴為天人尚且如此慈悲,何況是我們修行者呢?更應該要運行悲智,所以說「尊重敬仰妙法相」。
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說法四十多年,無非也就是要眾生開啟悲智。佛陀以譬喻言辭、種種方便、種種無量義來教導眾生,前面的經文說: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就是說,各種族不論習俗,都有大覺者出生,應機逗教;這些大覺者從過去到現在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也不限於人類,在「本生經」中就有提到佛陀出現於六道中。
接著的經文說: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就是說無量生滅中的許多佛,用種種方便力量來說法,將佛法入無數人的心,讓它們接受、付出、得歡喜,需要很大的力量,這是佛陀用心在教育眾生,幫助苦難眾生,使他們法入心。要這樣一定要透過演說,以「無量義施真實法」,平常就要時時施教,做到「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平時不斷的將法入心,才不會境界一來就變成怒目金剛,要能夠對境不生心,心很安定,用心聞法,用心對境說法、藉境說法。
「如是諸世尊」前面說「萬德莊嚴具悲智」,這裡的「萬德莊嚴」說的是佛;佛因為內修外行萬德具足,能受世人景仰。主要有三種德:一是智德,佛心中具足智慧,能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菩提。無知即愚,若能破除無知則智慧自然成長,則是無上菩提。覺悟就是智,要先破貪瞋癡,貪瞋癡會使人無知,所以一定要先破除;二是斷德,能斷一切煩惱。無明由煩惱生,貪瞋癡慢疑等根本煩惱一定要斷,一切煩惱都斷除,連煩惱的種子也除滅,才具足無上涅槃(無生無滅);三是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師恩於眾生還要回頭感恩眾生,就如我們誦經最後都要回向,那就是報恩。若無眾生苦難,菩薩如何緣苦眾生呢?又要如何見苦知福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感眾生恩,感三寶恩,感父母恩。恩德是利他,智德、斷德是利己。
佛具足這三德,我們學佛的人,日常生活作得到這三德嗎?至少也要能顧好自己的心,讓心清明,能看到眼前的菩提道,所以一定要斷除煩惱,才不會使無明覆心,才能去利益眾生。
「種種緣譬喻」佛以種種因緣譬喻,這是佛佛道同,要以譬喻言辭將難以理解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所以一定要舉例。例如要講慈悲,怎樣叫做慈悲呢?所以就講釋提桓因的故事,讓大家瞭解。以事顯理,因為人間事理非比喻舉例難以說明,所以佛眼觀天下,種相世事雖如掌中物,但是向眾生說明時,還是要借緣譬事。
「無數方便力」方便是善巧之名,其實道理只有一大乘,沒有中乘小乘,但是眾生無法瞭解,所以要用方便力來說三乘。
「演說諸法相」一切諸法互融互通,法譬如水,隨方就圓,諸法為因緣假和合,無一定相,如桌子原本是樹,樹原本又是種子,但是種子若無陽光、空氣、水、土,也不會成長,所以要瞭解佛法,真實受用,一切物品都要愛惜尊重,道理都在生活中,要時時用心。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121219 晨語
修學法者,持戒定慧,立信願行,心得安穩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能夠適遇佛法,堅定信心修學佛法,是多麼不簡單;要用心立志,堅持戒定慧。
戒能保護慧命,定能立定心智,方向準確無毫釐偏差;有戒、有定,智慧自然開啟,智慧若不開則容易有煩惱無明,隨芸芸眾生造業。業海無明不能解脫就是因為缺少了智慧指引方向。
所以,「無量義經」中說修行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要成長慧命必不離這五項,必定要「立信願行」,信為道源功德母,有信無願則易迷,願入心,方向正確,信心方向向前精進則能穩定。若無信心則福慧兩足不能具足。
福是造福人群,慧是明明了了。能「立信願行」,才能「心得安穩」。
最近各地第一梯次的歲末祝福結束,許多常住師父在委員陪伴下主持,光是台中區就有六十多場,總共有六萬多人參加,接受共同的歲末祝福,在歲末這麼多人共同一心、虔誠互相祝福真是很感動。
一年一度歲末祝福是各地慈濟人在人群中呈現出愛的力量的最好的機會,看到大家的經藏演繹,體解大道,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都很有道氣;經藏人人都朗朗上口,妙音聲透徹周圍,很虔誠合齊。
而醫療志業,在大林有四十位醫生,包括院長、副院長,演繹「東渡」,法船非常莊嚴,展現的魄力令人震撼,另外也有將近三十位白衣大士演繹「問緣」;這些都是鑑真大和尚東渡日本的艱難過程。他傳法的過程中一直都非常堅定,到日本傳法,戒定慧非常堅定,立信願行,不管多辛苦,不斷經歷艱難危險,關關困難始終不退道心,加強信心、福慧、毅力,不受周圍險難影響,心永遠在安穩中,用在醫療,大林各科室主任引導不同科的醫生,一次次彩排,舉手動作,眼神合為一,在練習中能體會鑑真大和尚東渡的決心,那份守之不動的精神理念,要學來用在醫療的環境中,甚至還能互相讚歎,其中有一位史醫師雖然有退化性關節炎,同時也已經六十多歲,仍然堅定著心,和所有人一起排練;過程中雖疼痛,卻仍守之不動。陳副院長說,經過這次訓練,更瞭解「勞其筋骨」,用心守護生命守護愛的目標。賴院長說,他現在更透徹瞭解,要使這條船渡過汪洋大海,必要人人合心合齊,需要全院醫護各科室發揮整體的力量。
這樣的排練,用心入法,體會守之不動的力量,必定要堅持;聽到他們的分享很感動,只要法入心,人間的困難必能克服。
這次出去,海外授證不算的話,光是這次從大林往南共二十一場(上人場),總共有四萬兩千多人,二八四九人授證,下一梯次則要從北部到中部。
我們慈濟人為入經藏,多少人要請假、跟同事換班,合和互協,充滿道氣讓人感動,所以人人要堅持;「持戒定慧,立信願行,心得安穩」。
出門之前講到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這就是說佛佛道同,都要大家回歸清淨的如來本性,所以現在大家如果心有所疑就該除去了,人人歸一,就是「唯一無二乘」,每一尊佛說的法都是一樣的。接下來的經文說: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時間過去很久很久,源遠流長無窮無盡無法計量,光是一阿僧祇劫就是很多萬兆,非言語所能描述。
人、世間、時代各異,大宇宙的時間空間代代相傳,時代變遷,人事變動,種姓、族群生活實相各不相同,也是源遠流長。
「無量滅度佛」就是說,從很長久的時間直到現在,佛陀生在人間,引導人走正確的方向,在因緣有為法間生滅無數,不知有多少佛出現人間又滅度(去除煩惱回歸如來本性)。其實佛已無生死,但為一大事因緣需示相人間,讓我們知道人有大患就是因為此身。
「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就是說在不同種族中出生、滅度的佛其數無量。人人本具佛性,不同種族中都有佛的示相,無法去估計他們的數量。
學佛要以最虔誠的心,持戒定慧,立信願行,心才能得安穩。道心堅定,心向佛法,將心外之佛回入本身的清淨如來地。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20121218 晨語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過了二十六天;但想時間無始無終,「源遠流長時間,宇宙浩瀚空間,諸佛出世人間,菩薩悲智無量」。
這次出去為了兩件事,一是二十三國菩薩回來授證,聽他們分享,萬里歸程,不惜辛苦,克服困難,非常感動;有些要克服時間上的困難(安排行程),有些要克服經濟上的困難(存了非常久的錢就是為了這次回來授證),更有些菩薩眼睛不方便、耳朵不方便、行動不方便,甚至因為健康上的問題被醫師警告,但還是一心一意要回到心靈的故鄉。萬里歸程就是為了授證、承擔,不只是為了天下事天下人,還為了自己的生命觀,在芸芸眾生中發心立志要皈依佛門行菩薩道,回到僑居地去灑播愛的種子。
第二件事是為了從今年又開始講法華經,感恩現代科技,我在這裡說法,各地聯絡處只要跟本會申請,就可以「晨鐘起,聞法香」,每天早上跟我們一起聞法。這次出去行腳,人人都說,師父,感恩,讓我們可以時時聞法;這次到屏東,遇到一位負責視聽的菩薩,他原本都要睡到八點半,但自從被交付了這個任務,很歡喜,每天四點半起床到聯絡處和精舍一起聽經,覺得心很輕安。有一次晚到了一分鐘,大家都已經到了,自己覺得很懺悔,讓二、三十個人等他一個人,所以後來時時警惕,寧可早到。
聽到那麼年輕、原本貪睡的人,為了聞法馬上改掉,風雨無阻的每天到聯絡處,想到若我休息一天,欠大家多少時間?所以我不能休息,人人「晨鐘起,聞法香」,人人聞法精進,雖然每次行腳回來你們都叫我多休息幾天,可是這次不了,時間雖然無始無終好像很長,但若一直這樣想,就會懈怠,要把握時間,就如百丈禪師一樣。
有一次輪到百丈禪師做香燈師,他遲了一些時間,自己覺得非常的懺悔,就拿了板子去師父前面說,「師父請體輕輕舉起,重重放下」。禪師問:「為什麼?」百丈禪師就回答:「我耽誤了五百僧眾的時間!」
所以,時間不要只是讓他一直流逝,佛法要讓他一直流傳下去,空間也要讓佛法流傳得愈來愈寬廣,法入心,心靈的道場會更大。
「諸佛出世人間」,佛陀來人間,在人群中見證,不斷地把法流通在人間、讓法更普遍,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要把法聽清楚,法入心,就可以推動。
就如這幾個月慈誠、委員回來精進,回去社區都說,現在才知道常住師父一舉一動無不是法,只要心中有佛,看任何事無不是法,覺性遍地在人間,並不是只有兩千多年前有佛,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把握時間、空間,每一樣東西都有他的道理(無為法)存在,用來創造有為法。
聞法要入心,最真實的法就是一乘法,也就是教菩薩法、行菩薩道,所以「菩薩悲智雙運」,法無量無邊,自然可以入如來地,回歸如來本性。
學佛要用心,把握時間,人人精進慧命成長,互相勉勵,佛法才能流通,大家要精勤依教奉行,人人心入如來地。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就是說菩薩應時而生,應因緣而滅,時間不斷流逝,時代不斷變動,有許許多多不可說的法,諸佛來去人間,佛法也應人間而住。
我們要把握時間,把法應用在不同時代淨化人間,互相勉勵,聽法要入心則無處不道場,無處不是法。
心得:今天晨語,上人說:每次行腳回來,師父們都請上人多休息幾天;可是這次出去,一是為了23國慈濟人授證,二是為了聽聽各地菩薩對上人講法華經的感想。一位屏東的視聽志工說:他原本都要睡到八點半起床,但是師兄姐給他聯絡處的鑰匙,要他來開門,於是他從此每天四點半起床。一日晚了一兩分鐘,到了聯絡處,看到有二、三十人在等他,他覺得很懺悔,從此再也沒有遲到過。
上人說:有這麼多精進的菩薩,我怎麼可以多休息?所以這次一回來就趕快開始講經了。(筆者:哭哭...上人,您不在花蓮的時候我有自修,但是覺得自己還是不夠精進...早上聽到您咳嗽,真的是很不捨。我要更精進才行!)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121123 晨語
「修學法者」修學佛法的人的目標就是要「持戒定慧,力信願行,心得安穩,行一乘道」。
既然發心學佛,當然「戒、定、慧」三無漏學要修持好;否則便不能算是修行者。
戒能防非止惡,阻止錯誤的念頭、行為,讓心定下來。如果心不能定,雜念就會一直入心,浪費時光;雜念一起,煩惱就會產生,會讓我們棄捨過去所立的堅定的願,使我們行為偏差,所以定心、願力,一定要固守得很好。智慧是從定中來,心不靜、不定,又怎會有智慧呢?
我們還要立信、願、行。聽經,若還不信佛陀的教法,不理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就容易偏邪。信了以後要立願,然後行,不斷向前前進。心地風光,我們才看得見;才看到不受人、事、物搖動的境界,是如此的美。內心輕安自在,相信、不受搖動,立願向前精進,行在一乘道中,這段心地風光真是美。
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相信、一心向前行,不受外面環境所誘引,信於一乘道。佛「皆說一乘道」,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於人間看來是長,在佛陀的境界則是很短暫,天人看也是很短。我們的生生世世完全收攝於佛的心眼之中,佛陀雖然離我們兩千多年,法,還是在人間並未離開;所以一乘法,就是佛陀一大施教的本懷。不是只有佛陀,從無量數劫開始就是這樣,真理本住於我們心中,人人本具佛性,偏偏眾生在凡夫界造作甚多,惹來許多習氣,所以佛陀的一大施教本懷就是「究竟至極之教」,這念心是一乘教。
到了靈山會時,佛陀終於能夠開懷向眾人講這「究竟至極之教」,也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希望在這段時間大家要用心,「皆說一乘道」的「皆說」就是「全部都是」,雖然佛陀之前四十多年都是設方便教,但是那是「妙權」,道理仍然存在,就像蓋房子一定要打地基,否則不能成為一個房子,佛也是一樣,從「四諦」開始說起,讓大家知苦,不知苦怎能反省?所以我們常說「見苦知福」,接著才能夠「再造福」,造福的過程就要走上菩薩道。所以現在的法華經不能沒有過去四十多年的妙權,「九部法」(譬喻、言辭、因緣等)向眾人解釋,只為了要讓法入心。
「今此諸大眾」就是指現在仍在靈山會的聽法的眾人,大家心意至誠懇切,沒有增上慢人(他們在前面已經離席),現在留下的大眾信受聞法,願意用心,以虔誠的心接受佛陀的法,所以佛陀特別再跟他們說「皆應除疑惑」,既然已經留下聽法,就要虔誠、信根要深入,不要再有疑心,不然就成了「宿世無善種,於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受樂聞佛正法,於是疑理迷於事,不能決是非者」了。這種人雖有聽法,但是信不完全,半信半疑,所以「不受樂聞佛正法」,有聽跟沒有聽差不多,邊聽邊漏,法無法度入心,於是「疑理迷於事」,明知道理是如此,卻一遇人、事、物則迷,這樣就是信根不深入,遇事戒根動搖,不去預防邪思邪念,失去智慧,然後就是非分不清了。
所以一定要用心,不要疑信參半,信受佛法要一念深信,如有疑惑要趕緊除掉。
所以世尊在大眾中叮嚀吩咐,要大眾「深信莫生疑」,「法華經」後面也有「囑累品」(第二十二品);現在要開真實法門,希望大家能瞭解全部;雖然眾生仍有些愚迷,但是佛陀的大限將至,不得不將一實妙法講出來,所以再三交代叮嚀,「深信莫生疑」,沒有信就無法建立菩提道,所以「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不是只有釋迦佛,過去諸佛所說的法也都是一樣。每一尊佛來人間都是說同樣的法,稱作「佛佛道同」。
「諸佛語無異」,過去的佛是這樣說,現在的釋迦佛也是重複這樣說。「諸佛之道同,佛所說之如來藏心也」,這就是諸佛「如來藏」。
我們說「八識」,第八識就是業識,眾生具足八識。六識緣著外面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意隨著外面的五塵、五境去緣,收納於意識裡。而意識再收納於第七識──思,納入心靈深處。如何去造作,造善、為惡,這一切的一切都收納於第八識,故第八識也稱為藏識,所有好壞之事,塵沙煩惱的無明都是於此藏識中。
修行就是要趕緊清理好第八識這個倉庫,過去錯誤的、不好的,我們要趕緊將它淘汰、整理,成為「如來藏」。
諸佛都是一樣心懷清淨、無染污的法來跟大家分享,就是「佛佛道同」。
「唯一無二乘」,就是說每一尊佛來到人間,只為了說「人人都本具佛性。」但是,我們要回歸佛性,必定要從開始的「四諦」:苦、集、滅、道,接著「十二因緣」、「六波羅密」,修行過來。所以諸佛來人間,是要讓我們知道「唯一無二乘」,我們要修行,回歸本性,「唯是一乘法,才是真實的菩提道。」
「十方佛法唯是一乘,故知二乘權說也」。佛陀來人間的目的,希望人人用心接受,愛樂、深信佛法,才能入菩提道,步步向前,得到心靈風光,進入佛陀寂靜的境界中。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20121122 晨語
「修道進德在人間,精誠信願成菩提」,修行要走在菩提道上,步步踏實;在人間,要感恩人群使我們看見人、事、物種種有為法,從中體會無量道理。道理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所以被稱為「無為法」;但是在有為法中,無不含藏著無為法的真理。在人群中修行要時時用感恩心在菩提道上精進,精而不雜、誠而無偽,用很虔誠無污染的單純的心來對人。
修行面對法要深心敬信,這樣對佛法才能深心信願。願是我們的目標、方向,是內心的法髓。我們既已深信立願,在此菩提道上仍要步步精進走過來,盡頭就是我們的心願和目標。
「一乘實法無二三」佛陀為說一乘道來到人間,真理(無為法)雖然看不到但是都含藏在事事物物之中;佛陀要我們知道,知道道理則不生煩惱,但是若只執著在貪、瞋、癡、慢、疑中,則不僅看不到真理,更會造業。
「一切諸世尊」累生累世抱著慈悲心來人間,是因為不忍眾生在六道四生中輪迴不得休息、不能自己,所以「諸佛以慈悲等法」來人間設教。對佛來說人生短暫,但眾生卻在這短暫的人生中不斷造業,於是不斷捨此投彼,受盡苦磨;佛陀不捨,因此隨眾生投生人間,讓大家知道真理。佛陀不斷投生於四生六道中,有時以很明顯的人世間相現相人間;例如兩千多年前以悉達多太子的形象來人間,將思想、觀念、內心所得的無為法詳細地為大家解釋。佛以悲智來為我們破除貪、瞋、癡,不希望眾生一直自作業自受苦難,佛要我們瞭解、看透所有事物的形象之後,能夠完全淨空,回歸不生不滅的真理,破除諸不善法。貪,是內心貪著人間一切的事物;瞋,則是人心的毛病,它會破壞一切眼睛看得到的東西。而貪與瞋都是從癡而來,眾生癡迷,將短暫的人生視為永恆;這些人間的毛病,因為貪造成互相佔領國土,為了要侵佔為己有,互相征戰、貪名奪利,貪不到就起瞋心,不顧一切殺傷生靈,傷害大地山河;人生多麼愚癡!
人世間除了貪瞋癡以外,還有生死八大苦,有些人因為過去所造業力,由不得自己投生於多征戰的地方;或者投生在暗無天日、沒有希望的地方。或許最後是戰死、受傷而死;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但另外的四苦呢?求不得當然苦,但是求到了也會有得、失的苦;怨憎會,求到的子孫如果是不肖子孫,也會很苦;愛的時候卿卿我我,共組家庭,不多久後金屋藏嬌、紅杏出牆,或是婆媳問題、親戚不合,也很苦。還有五陰熾盛,這些都很苦,偏偏眾生只看眼前,到最後遇到的時候才開始覺得苦。所以佛陀教我們要看得開、瞭解道理、順於自然,退一步海闊天空,知足、感恩,就不會有苦。心經裡面說五蘊皆空,沒有什麼好執著,更不需要為了貪著外面的境界惹上了許多的苦難。
聲聞瞭解了八苦、四諦,但只想要獨善其身、了斷分段生死;辟支佛瞭解人生無常、十二因緣觀,但是卻仍然有困難去控制心的變易,仍有變易生死。像這樣都是在修行上仍需要努力,否則要如何離開四生六道呢?
八苦之中的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但是其他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則是內心造作。瞭解道理以後就可以漸漸將這些淡化,除了修四諦以外,還要瞭解十二因緣,斷分段、變易生死。
我們過去因為不明白道理、不斷製作煩惱;生老病死的苦我們已經知道,但其他四苦更需要瞭解,要用心學佛,不要一念無明惹來無數禍患,所以要「修道進德」,「精誠信願」,時時多用心!
修行面對法要深心敬信,這樣對佛法才能深心信願。願是我們的目標、方向,是內心的法髓。我們既已深信立願,在此菩提道上仍要步步精進走過來,盡頭就是我們的心願和目標。
「一乘實法無二三」佛陀為說一乘道來到人間,真理(無為法)雖然看不到但是都含藏在事事物物之中;佛陀要我們知道,知道道理則不生煩惱,但是若只執著在貪、瞋、癡、慢、疑中,則不僅看不到真理,更會造業。
「一切諸世尊」累生累世抱著慈悲心來人間,是因為不忍眾生在六道四生中輪迴不得休息、不能自己,所以「諸佛以慈悲等法」來人間設教。對佛來說人生短暫,但眾生卻在這短暫的人生中不斷造業,於是不斷捨此投彼,受盡苦磨;佛陀不捨,因此隨眾生投生人間,讓大家知道真理。佛陀不斷投生於四生六道中,有時以很明顯的人世間相現相人間;例如兩千多年前以悉達多太子的形象來人間,將思想、觀念、內心所得的無為法詳細地為大家解釋。佛以悲智來為我們破除貪、瞋、癡,不希望眾生一直自作業自受苦難,佛要我們瞭解、看透所有事物的形象之後,能夠完全淨空,回歸不生不滅的真理,破除諸不善法。貪,是內心貪著人間一切的事物;瞋,則是人心的毛病,它會破壞一切眼睛看得到的東西。而貪與瞋都是從癡而來,眾生癡迷,將短暫的人生視為永恆;這些人間的毛病,因為貪造成互相佔領國土,為了要侵佔為己有,互相征戰、貪名奪利,貪不到就起瞋心,不顧一切殺傷生靈,傷害大地山河;人生多麼愚癡!
人世間除了貪瞋癡以外,還有生死八大苦,有些人因為過去所造業力,由不得自己投生於多征戰的地方;或者投生在暗無天日、沒有希望的地方。或許最後是戰死、受傷而死;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但另外的四苦呢?求不得當然苦,但是求到了也會有得、失的苦;怨憎會,求到的子孫如果是不肖子孫,也會很苦;愛的時候卿卿我我,共組家庭,不多久後金屋藏嬌、紅杏出牆,或是婆媳問題、親戚不合,也很苦。還有五陰熾盛,這些都很苦,偏偏眾生只看眼前,到最後遇到的時候才開始覺得苦。所以佛陀教我們要看得開、瞭解道理、順於自然,退一步海闊天空,知足、感恩,就不會有苦。心經裡面說五蘊皆空,沒有什麼好執著,更不需要為了貪著外面的境界惹上了許多的苦難。
聲聞瞭解了八苦、四諦,但只想要獨善其身、了斷分段生死;辟支佛瞭解人生無常、十二因緣觀,但是卻仍然有困難去控制心的變易,仍有變易生死。像這樣都是在修行上仍需要努力,否則要如何離開四生六道呢?
八苦之中的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但是其他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則是內心造作。瞭解道理以後就可以漸漸將這些淡化,除了修四諦以外,還要瞭解十二因緣,斷分段、變易生死。
我們過去因為不明白道理、不斷製作煩惱;生老病死的苦我們已經知道,但其他四苦更需要瞭解,要用心學佛,不要一念無明惹來無數禍患,所以要「修道進德」,「精誠信願」,時時多用心!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20121121 晨語
感恩佛陀對眾生的耐心,循循善誘,隨機逗教,所以「前權後顯實」,等眾生根機差不多,(佛陀的)時間也不夠了,就要顯實;過去的二乘三乘,都是「權」,唯有一實真理。若非佛陀的耐心,怎麼可能四十多年面對剛強眾生來「施此方便教」,將人世間一切有為法的道理,說給眾生了解,有為法的道理內涵無為法的真理。
「巧為五濁誡」佛陀在兩千多年前,以「方便」教育眾生,向眾生說盡苦的道理。在和眾生說苦有無量無數種,不是只是當時,未來會更苦,所以開始「巧設」,就是為未來五濁惡世會愈來愈盛,眾生人倫道德愈淡薄的末法時代。佛陀二千多年前開始設教,要大家及時反省,提高警覺,人人發心,趕緊接受佛陀的教育。
人生苦短,要把握短暫人生,準備未來的濁世;佛陀希望人人接受佛法,準備在人間施教。所以說「巧為五濁誡」。
佛陀在當世開始說菩薩法,去掉小乘,來成就菩薩。菩薩發心發願要在無量生生世世救苦眾生。
我們在兩千多年後能夠重複佛陀的教育,更要把握現在;說不定兩千多年前我們也曾與佛陀同世,但是沒有好好受教,現在有機會再續緣更要好好學習。
「誠言不虛妄」,我們要相信佛陀的話是真實語。一切有為法不離無為法之理,只是眾生著相,需要有相、有為的東西,所以教法就要投眾生所好。其實既然說「法」、「理」,就是無為法,過去的「權」,其中也有「實」,權實平施以教育眾生;只是現在(靈山會)要回歸,「正直捨方便」,過去這些有為法要撥開,回歸到真實理,才能一心向前前進。否則,人人一直受到眷屬的拖磨、事業的煩惱,一直在複製這些有為法。其實一切都是因緣會合,所以大家要「信實莫生疑」,要用心,不要懷疑。
前面經文說「佛子行道已」,佛子就是依教隨佛修行的人,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惡生善的人都可以叫做佛子。尤其是菩薩更是對佛的教法深信不疑,紹繼佛種,使人人見聞利益,能教育眾生,更是真佛子。「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因為這些佛子是佛陀生生世世用心用力教育過來的,生生世世中不知不覺所結下的緣;「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並不是只有佛陀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而是過去無量無數出現人間諸佛,他們說的都是一乘的道理,都是以譬喻言辭、種種因緣來說一乘道,就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一樣。
「今此諸大乘,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現在眾生多數人都有懷疑,仍對生老病死抱著懷疑;過去雖然已經聽很多法,但是因為心裡仍有疑,惹來了如此多的恩怨仇恨;如今聽法、了解了,但是對自己未來又是會如何?來世又如何?還是會有一些懷疑,所以要多聽、多了解,為下輩子讀前世書。
就如昨天說到馬來西亞幼兒園的孩子,老師提到美東風災,他在祈禱的時候就一直哭,說他「看到」美國的人屋子破了、沒有飯可吃,這就是「一聞千解」,能看到遙遠的地方那種悲苦,這是否就是前世已受持悲心呢?另一位小朋友則是唱得很大聲,想要讓美東的人都可以聽到,這不就是悲智雙運?
或許我們過去生中都曾與佛同世,但是因為道心不堅定,所以後來繼續在六道中輪迴,但是這輩子既然再度有這個因緣,就要好好複習。就如這段時間以來,我講經一直反反覆覆地說「方便法」、「真實道」,從開始時不甚明瞭,到現在知道佛陀對初機者就是以四諦-「苦、集、滅、道」來施教,但是知道「苦、集、滅、道」,有入心嗎?平常的行動是不是還在「集」?知道這些名詞,真的入心了嗎?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現在要用心複習,希望過去也有行大乘法,結下了緣;現在更了解,在五濁惡世,四大不調、人心不調,人間天地災禍就會很多,所以佛陀一直在「巧為五濁誡」,提醒我們要提高警覺,所以「諸佛語無異」,我們應該要去除疑惑、要很用心,不只是釋迦,過去無量無數諸佛,現在諸佛都示現在人間,給我們正確的方向;更何況他們都是倒駕慈航不斷現相人間來教育眾生,所以對周圍人人要起感恩尊重的心。
我們要把握現在,好好用心,修行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眾生,要時時多用心!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20121120 晨語
心佛眾生三無別,
勤修精進戒定慧,
菩薩行中菩提道,
悲智雙運得成佛。
我們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要以佛心看眾生;但是這幾個字,多久才從心中浮現一次?(每天)佛住於心有多久的時間?每天人與人之間相遇,是否這句話常常浮現?是否有以這句話來面對人群,以感恩心、恭敬心、愛心來面對,如此對人就能很自在,能心寬念純。如果能有這樣的心,就是有精進。所以,如何檢查自己是否有精進,就要看自己是否每天有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來問自己的心。日常生活中,心與行能夠會合,就是菩薩行。在菩薩行中,悲智雙運,有此「三心」與「三無漏學」,我們步步都在菩提道上向前精進。
學佛就是為了成佛,步步依照步驟向前進步。人人本具佛性,就如最近一直聽到美東的消息,大紐約區的災難已經有二十多天,每天全球慈濟人為此啟動勸募,到現在已經有17國,老人、孩子,不只是慈濟人,只要有心都啟動了。
馬來西亞從11/15-25十天,人人用愛匯集幫助美東,連小朋友看了美東的災難,上人開示說美國現在很冷,沒有衣服、房屋,請大家為他們虔誠祈禱,其中四歲的張沁恩小朋友一面祈禱一面哭,老師問他為什麼哭,他就說看到他們好可憐;另一位五歲的張芝璇祈禱時聲音特別大,蓋過全班,老師問他為什麼聲音這麼大,他說希望他祈禱的聲音可以讓美國的災民都聽見。這不就證明了人人本具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同樣在菲律賓11/16義診時,負責人也宣布了美東風災的消息,同時也讓他們知道之前菲律賓凱莎娜風災時,美國也有幫助他們;這些人其實都是窮困無力負擔醫藥的人,但是發動募款的時候也都拿出錢來。有一位女士全身上下只剩下十多元,但是還是拿出來捐錢,說很感恩當年別人幫助我,今日我來幫助別人,錢雖然很少,但是卻別具意義。
11/16-18是慈濟志業體的「法脈宗門」精進研習,台北的同仁在回程的路上,新店分院的趙院長也分享慈善工作、國際賑災,雖然要來之前已經因為約旦、紐約都呼籲了慈善勸募,但是在火車上仍然再發動,有些人忘了帶錢,就寫一張白紙放進去,回去院長再去收募款。(我們在)平安富裕的地方也能有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慈大悲的同理心,這也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愛爾蘭只有兩位新發意菩薩,上次回來時發願不論多困難都要比照常住作息,這次聽到呼籲,也跟政府提出募款的申請,但是核准需要時間,所以他們就先私下跟親友募款,甚至親自去紐約幫忙賑災。
只要勤修精進戒定慧,讓「三無漏學」歸入我們的心,有機會來時要悲智雙運,時時把握時間及時發揮,只要有愛,心就沒有距離。
前面的經文說「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為什麼呢?因為這裡說的「涅槃」,是每天要滅除種種煩惱,滅掉分段、變易的念頭,提起道心來度自己,這樣才是入菩提。煩惱滅,菩提生。「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就是說人人本具如來本性,而常住寂滅就是靜寂清澄。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內心的無為法是永恆,但是受到污染,要再努力回歸菩提道。我們現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步步寸寸在凡夫的路上走入聖人的菩提道,要不斷穩穩走好這條路,來世就可望成佛,這條路的盡頭就是覺行圓滿,但是要身體力行才能覺行圓滿。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因應眾生根機,佛陀要以種種方法引導,所以要「開示三乘法」。
一切的惡業來自念頭,一念無明生三細,從煩惱產生的源頭開始分析,知道這些要防止,就是守戒,自覺覺他,覺行要在人群中。
修行要累積福慧的德,內修外行,自然就能作佛。發心學佛的人就稱為佛子,另外菩薩也稱為佛子,因為菩薩能「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又可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菩薩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聽了佛法後,不只是受用還輾轉教化。
修行最重要的要「斷惑除妄」,平常見思塵沙煩惱無明遮蓋了一切,我們要入人群中,將這些見思塵沙無明惑給磨出來,體會眾生的見思塵沙無明很多,不要想入非非,念念要有真實法。(按:是否可解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我有方便力」:世間之人,於現世中,親近善友知識(佛的方便法存在於善友知識中,就看自己能不能用心體會;如果用心就會發現無處不是法),聞其善巧方便說法,遂發菩提之心,是名方便力。
別人無心的一句話,用煩惱心去接受它,就會受傷害;若是用道心、真心,即使對方有意要傷害我們,也句句是道理。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20121119 晨語
我們的心境本該「靜寂清澄」,沒有什麼來煩擾;環境本來也該是清淨無染的,偏偏我們要敞開心卻接受外界種種心態、生態來染污我們的心地,其實人人的心地本來是淨而明的,我們平常不也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嗎?文字很好背很好記,但是到底有幾個字刻印在心版上呢?
平常外面的人我是非、生態,惹來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志」受外面境界所搖動;常說「發心如初」,如果這念心被外境污染,讓「初心」、「志」被搖動,就無法「守之不動」了。守之不動是多麼的不簡單,有些人能夠背誦經文,甚至作長長的文章;但是內心卻守不住,心念如猿如馬,招惹來許多煩惱到心中!這就是修行不簡單的地方,若能「心地淨明」,起心動念時,就要去記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希望人人可以保持心地淨明,清淨、明朗沒有雜念,入如來地,大圓鏡界。
「無生滅相」清淨的心地已寂靜,那有什麼生滅相、雜念起落來產生煩惱呢?妄想煩惱都是由得失心來,若有得失妄想的心,心絕對定不下來,所以「無得失想」才能「無生滅相」。然後才能「心地淨明」,回歸「靜寂清澄」。
修行要真正能瞭解這一點,也有點難;即使在佛世時,雖有不少王子隨佛出家,也有起起落落的無明。有些想回家享受夫妻愛欲,或者如難陀,心中仍覺得自己是王族,想炫耀自己。
也有佛的表弟窒師,雖然出家但是習氣未斷,自覺是佛陀的姑姑的兒子,所以別人都該事事尊重他,慢心很多,在上座長老中不讓人,講話不但要搶先,還要講最久,別人如果勸他,還要發脾氣。僧團中的其他人忍無可忍,就去跟佛陀抗議,說他憍慢心很重,使僧團的心不清淨。
佛陀命人將他叫過來,問他是否真的是這樣呢?窒師低頭承認了,佛陀說,既已隨我修行,又是我的姑姑的孩子,更要與僧團中其他的人和睦,要使人敬重,『恆應修善莫生瞋』,內心要清淨,心中要生善念,對人要恭敬,時時降伏瞋心、妄想、憍慢,否則就失去善念了。你要『宜應斷瞋及憍慢』,還要『習行諸善修梵行』,看到人要隨順,以善心待人處世,從修梵行開始,行為要調伏,心要清淨。『若如是者我慶悅。』(註一)
所以修行有時真的不容易,要降伏到心不受外境名譽得失,即使是佛的弟子也不容易。其實,人人若能顧好自己的心,這麼多人難到不能包容一個人?反過來想,這人為何要那麼多人來包容他呢?看「阿含部」,僧團內常有人去跟佛陀打小報告,佛陀光是處理那些就煩惱很多,為何這些人發心修行,不能收攝己心,但總是說僧團要整齊,我們有時也會集眾,由常住宣布規矩,我知道了也覺得很安慰。
平時若能自我調攝,則心地道場不就很整齊嗎?一切都是在一念心。
前面經文說「亦不聞正法」,在僧團中,若有憍慢法不入心者,就聽不到正法了。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常自寂滅相」就是說本來沒有什麼。「我雖說涅槃」,「涅槃」就是滅度,眾生「厭生死苦」,知道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苦,所以要修梵行,身心清淨,斷諸煩惱,證大涅槃,沒有煩惱生滅。開始修行就要有厭離生死的心,造何因何緣要趕緊了斷,好讓這一世可以重新開始,布下好因結好緣,過去的煩惱來惹我們,要以堅定的心受持,只要不接受他的影響,則今生此世已「斷諸煩惱」。度自己,心要清淨,人我是非要分清,不去惹外境讓自己煩惱。
佛說四諦、四念處,若能清清楚楚,心把握這念清淨善心,守之不動,不讓煩惱入心,現在就是滅(掉煩惱)度(自己)。
這裡說的「我雖說涅槃」,是說每日的心要滅煩惱、見思塵沙無明,度是度分段、變異兩種生死。凡夫在六道輪迴中來來往往不由自己,修四諦法的羅漢仍有分段生死,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觀,雖然沒有分段生死,但心念仍有起落煩惱的變易生死,不能守之不動;(上覺)菩薩才能守之不動。
若能把日常煩惱看開,自然心念清淨,所以人人本性「性自真常,體自寂滅,則為真滅,法雖本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
要心清淨,外境也要清淨,要有規矩,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心性本體是真,沒有污染,盡人事、守規矩,表示內心守法守真;若不好好修道,怎能契合道理?學佛要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來約束自己,有整體的美,心地的風光才會明淨。
心要自我調伏,平常時要滅煩惱,心要清淨寂滅,滅諸煩惱,管好自己的心。
註一:窒師的故事,出自《別譯雜阿含7經》(T02,375b21-c12)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曰窒師,是佛姑子,恃佛故,恒懷憍慢,不敬長老有德比丘;
無有慚愧,每常多言。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恚。
時諸比丘見其如是,往詣佛所,合掌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窒師比丘常生憍慢,自說『我是佛姑之子』,
輕慢諸餘長老比丘,恒多言說。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可往喚彼窒師比丘。」
諸比丘等受佛教已,往喚窒師。窒師受勅,即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
如來爾時告窒師言:
「汝見諸長宿比丘,無恭敬心;無慚無愧,自多言說。
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為實爾不?」
窒師白言:「實爾,世尊!」
佛告窒師:
「汝今若是我姑之子,應於宿德長老諸比丘,深生恭敬;
有慚有愧,應自少語。聞他所說,宜應忍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恒應修善莫生瞋,若生瞋恚名不善。
窒師汝今於我所,宜應斷瞋及憍慢,
習行諸善修梵行。若如是者我慶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