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21226 晨語



人人學佛心中一定要敬佛,敬佛即是信佛,有敬、有信,才會學佛。學佛的目標是成佛。

其實佛離我們不遠,人人心中都有自性佛,所以「心即是佛,自性佛不滅」,每日禮佛,看到浩瀚無垠的宇宙、看到太陽系行星,就想到自性佛、大覺佛。

我們都明白知道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要相信佛陀所說、要尊重自性佛,否則每天早上禮佛就只是拜佛像--上面說的這些禮佛時看到的形象,不都是人工的?如果禮佛的時候不夠虔誠、自性佛沒有現前,就是在拜佛像而不是拜佛。

禮佛要整齊莊嚴的禮拜,就是將內心的自性佛現前,這樣學佛禮佛才能接近佛;若以散亂心禮佛,別人拜也跟著拜、求佛保佑,那就是佛陀在金剛經裡面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有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在佛成道不久後就來到舍衛國,波斯匿王在那時候就已經跟佛親近了。一日波斯匿王在花園中,忽然想到佛陀說的調心自愛,是要如何自愛呢?是否身口意三業善,就是自愛,若身口意三業惡,就是不自愛?

於是他趕緊去祇樹給孤獨園見佛陀,將心中想到的拿來請教佛陀。

佛陀聽了就笑了,說:「王啊,我說的法你都有聽入心,的確,身口意三業清淨,口說好話,身行好事,都是因為心想好意,這就是自愛;若是心散亂,開口動舌都是惡言惡行,就不會受人敬重,這樣就是不自愛。」

旁邊的僧眾聽了也都很歡喜,一起讚歎波斯匿王(註一)。

修行者要時時問自己的心,相信心中有佛嗎?接受、相信佛所說的法嗎?要知道佛心人人本具,心即是佛。

早上禮佛時想到,自性佛就是大覺佛,心中有佛就是行中有佛,心中佛不滅,過去就有佛性,但可能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中,因為所行善惡雜揉,所以再來人間時就要看之前所行了。

雖說自性佛不滅,但是有些人不肯聽法,或是聽了也不肯老實修行,雖然他的自性佛仍然存在,可是因為煩惱覆心、惡業不斷造作,佛性被越埋越深,就愈難見到自性佛了(註二)。若能調好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則過去累積的無明就能一層層的消除,覺性慢慢浮現,這份因緣即使今生不足以使我們覺悟,也會帶到來世,或許我們來世因此因緣,得以再度聞法時,能夠一聞十悟、百悟、千悟,甚至一聞即大徹大悟,一切都要看我們自己在這輩子的選擇。

所以,人人都要珍惜自身的佛性,因為他是永遠不變的,但是如果被貪、瞋、癡三毒覆蔽,尤其是癡念是最厲害,還會帶到來世,真是可憐!所以佛陀要跟著眾生來度化眾生,非常辛苦。所以「大慈悲心,柔軟如淨水」。

我們隨眾修行,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其實在這樣的境界發生時,自己也不見得都是對的喔!如果就因為這樣,在背後批評別人,其實對自己也有損傷,因為當你在批評別人時,其他的人聽到了也會想:你不是修行的人嗎?修行的人為什麼在背後講人家的是非?

我們的心要圓融,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要能夠圓滿,如水一般不管注入什麼容器,都可以把容器充滿,這樣叫做「圓覺」,所以說「大慈悲心,柔軟如淨水」。

佛陀來人間,因為眾生剛強難調伏,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方法來度眾生。佛性就是圓滿大覺,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到佛的這個境界。

看別人不順眼,其實是自己讓人不順眼;自己缺乏智慧,不懂得善解包容才會這樣。既然發心修行,要悲憫眾生,即使真的是對方非理逆情,也要發揮悲憫心,想辦法去教育他,要「悲智雙運,堅定持願行」。

我們學佛,若只是聽經,聽而不修也沒有用。就像前幾天說的法華經「若聞法布施」,自己也要身體力行,去感動別人;自己要先守戒,別人脫規,要忍辱,不要別人不守規,自己受了他影響比他更糟,就不對了。
我們說福慧,福就是要來跟人結很多好緣,慧則是要善解。「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樣智慧才會成長,若是這樣,就是「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就是已經走在菩提道上了。街下來這段文是: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這裡的「諸佛滅度已」的「滅」就是要滅見(解)思(想)造作了很多的塵沙的無明。我們每天不知道想多少事,造作多少煩惱,集合起來的無明就有塵沙那麼多;這就是我們所以苦、所以造業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善惡拔河時,惡常常勝原因。佛陀要教我們「滅」,集了塵沙無明煩惱一定要滅,要滅要由我們自己的觀念思想開始。我們要相信自性佛,否則所見的都是惡。若我們相信自性佛,就能慈悲柔軟。

「度」就是度分段變易生死,我們每個人都是由不得自己來到人間,所以現在要開始修行,否則連分段生死都難斷,更不用提起起心動念的變易生死了。若能夠斷,那麼就是「生死大患永滅」,此身是載道器,要用此身修行,不要讓這個身體反成為障礙修行的原因,轉眼就老、病、死,空過此生。

若人善軟心」就是「心柔和而隨順於道」,如水隨方就圓,自然圓滿。我們修行要時時面對剛強眾生,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心要柔軟、要和,奉佛、持佛教誡,學佛的弟子們要互相勉勵、信受奉行佛的教導,「當須柔軟甘和而不麤澀」,否則就是和自己也和別人過不去。

如是諸眾生」,眾生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眾生都有生命,集眾緣所生,都有情識,也都有覺性。是因為過去的因緣果報,使他們跟我們不同道。

皆已成佛道」,道就是通的道理,佛智圓通無壅,所以名為道。道有分三種,聲聞、緣覺、佛,我們要學佛就是要成佛道、菩薩道,人人相信心即是佛,相信「大慈悲心,柔軟如淨水;悲智雙運,堅定持願行」。

註一:雜阿含122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在空閑處,獨靜思惟: 
  「夫為人者云何愛己?云何惡己?」 
  復作是念: 
  「若身、口、意行於善業,遠離諸惡,名是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作眾惡行,名不愛己。」 
  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從靜處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處作是思惟:『云何名愛己?云何不愛己?』若能於身、口、意行善,是名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名不愛己。」 
  佛言: 
  「大王!實爾,若人身、口、意行惡者,是名不愛己,何以故?彼為惡者雖有怨讎,不必速能有所傷害,自造惡業,毀害甚深,是以自作惡業名為不愛己,又有為己故作殺、盜、婬,是為損己。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設作是念:『我捨所愛居家妻子。』名不愛己,實是愛己,何以故?如此之人,雖有親友、父母、兄弟恩徹骨髓,至其衰老,不能得救,要自身、口、意修行善,能自濟度,是名愛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自愛己,不以惡加彼,無有造作惡,得於快樂者。 
   若人自愛己,應修諸善業,速疾能獲得,種種諸快樂。 
   夫欲愛己者,應當自擁護,譬如邊表城,曠野多賊盜。 
   得值無難時,應當自隱藏,若其失無難,值難苦無窮。」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二:12/21時末學在志工早會向上人報告這半年多來聽法的心得,當時我有提到,有時在工作中遇到的人,真的讓人起煩惱心;甚至曾有同事因此問末學,「這樣,你還相信人人皆有佛性嗎?」當時聽到這個問題時,末學卡了三秒,才不是很肯定的說,我還是相信人人皆有佛性。
後來上人勉勵末學,希望未來若再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我能夠不要「卡三秒」,要很快很肯定的說,「我相信」。
上人,您當時的那些話,還有今天晨語的這段話,弟子會謹記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