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0121027 晨語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除了人以外,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要有生命的生物,都是平等的。

偏偏人就要去分別,「這是卑微的生命,生來就是要受人驅使、看門、犁田、負重~」

人驅使一切的生命,其實這些生命和人都有平等的佛性。牛任勞任怨負重,稍微慢一點就被鞭打,馬在戰場上負重,這些眾生忍受這樣勞苦的生活,人做不到的事情要他們去做到,還要被人當作食物,這些都被人視作當然,無所不吃、殺、虐待,人的心到底有多狠,以種種的手段來殺害這些動物,這樣對待眾生。

佛心是「慈悲等觀,生佛同等」,悲憫看眾生,有一次在精舍,一群比丘看到世間有種種生命形態,為何生命形態有種種不同?於是他們向佛陀請求說法,佛陀就說了一個過去生的故事。

佛陀說:過去生我也曾是牛,久遠劫前,牛群中的王帶領牛群去找水和草秣。一日牛王又帶著這群牛經過樹林,樹林裡有一隻猴子,每次看到這群牛就會起忌妒心,因為他獨自一人很孤單,羨慕這些牛有同伴,羨慕牛王有很多同伴同行。

一日牛群經過樹林,猴子就拿沙土、石塊投擲牛王,但牛王安然向前,沒有反應。猴子繼續投擲其他的牛,但是這些牛看到牛王沒有反應,也就忍下來繼續向前。

在後面更小的牛也被石頭打到,原本回頭想發脾氣,但是看到前面那麼多長輩都忍下來了,還是忍下來往前走。樹神看他們這樣,就跟牛王說,我很佩服你們在這樣的狀況下還是安然自在。牛王說:人生六道中,眾生皆平等,過去受何因、造何業,此生要好好接受。

樹神就問他,你知道你過去生的因果嗎?

牛王說:我過去生曾是修行者,因為三無漏學有漏失,所以今生得牛身。我這輩子要保持修行者的心,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於牛群中同事度,化度牛群。

樹神覺得牛王身為牛身,還能夠修行真是令人佩服。這時看到遠處來了一群梵志,猴子也向他們丟石頭,結果梵志抓了猴子把牠殺了。樹神就感歎說:人、牛善惡不同,但性是同等的。(註一)

佛陀告訴比丘,你們就是那群牛,牛王就是我。

看到本生經這一段,就想到,我們難得同生,就要同事度,互相度化。「慈悲等觀,生佛同等」,眾生於佛都是同等,「以斯行道」,用這個道理來修行,「教諸眾生,心佛一如」,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也是用這個道理,「定慧無量」。我們人人要修持戒、定、慧,守護我們的真如本性。否則若是缺戒,一不小心就會披毛戴角,墮落畜生身,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要時時保持在內心。

前面講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陀希望人人行於菩薩道,道成佛的境界,所以以一乘法教導眾生。其他二乘不過是鋪路而已。

接下來是「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佛心永住大乘,佛陀所得的法是大乘之理,所顯現的形態是「定慧力莊嚴」,就如故事中的牛群如如不動,不管猴子如何惡作劇,仍有秩序的向前進,以這樣的方式來度眾生,不論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能夠教化濟度眾生。

「諸佛住是乘」,諸佛就好像司機守在車中,等待眾生因緣到、時機到,就將眾生度到彼岸。「乘」就是運載,佛自己所用的是大法,也希望眾生能用大法,到達與佛同等的境界。

要到達與佛同等的境界,要發大心,不能獨善其身,要兼利他人,希望人人可以「體悟諸法利益眾生大乘心法」,而後輾轉相教,所以叫做轉法輪。「通達菩薩大道」希望眾生和佛一樣得到大乘法,也希望人人的「定慧力莊嚴」,心要穩定才會有智慧。三無漏學是戒、定、慧,在這裡為了偈文的字數只寫定慧,其實也包括了戒。戒可以收拾散亂的心為一念,在定中才能觀察、了解一切事理,事理分得清,分析種種事相從何而來,將人事物歸納於理的能力,少不了定。

「莊嚴」就是具足德,要有德要修行,孔子說「富潤屋,德潤身」,看到一個家庭中的擺設就知道這個人的家境,有修行的人則是看人就知道。

「能以正法嚴飾行人」,修行要行於正法,才能自我莊嚴。度眾生要以菩薩的大悲心,學佛、成佛要行菩薩道,就要度眾生,要「自住大乘」,要「如其所得法」,要修「定慧力」,來莊嚴自己。

修行要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

註一:

佛說水牛經第三十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告諸比丘。乃昔去世有異曠野閑居。彼時有水牛王。頓止其中。遊行食草。而飲泉水。時水牛王。與眾眷屬有所至湊。獨在其前。顏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異。忍辱和雅。行止安詳。有一獼猴。住在道邊。彼見水牛之王與眷屬俱。心生忿怒。興于嫉妒。便即揚塵瓦石。以坌擲之。輕慢毀辱。水牛默然。受之不報。過至未久。更有一部水牛之王。尋從後而來。獼猴見之。亦復罵詈。揚塵瓦石打擲。後一部眾。見前牛王默然不報。效之忍辱。其心和悅。安詳雅步。受其毀辱。不以為恨。是等眷屬過去未久。又有一水牛犢。尋從後來。隨逐群牛。於是獼猴。逐之罵詈。毀辱輕易。是水牛犢。懷恨不喜。見前等類忍辱不恨。亦復學效。忍辱和柔。去道不遠。大叢樹間。時有樹神。遊居其中。見諸水牛。雖被毀辱。忍而不瞋。問水牛王。卿等何故。覩此獼猴。猥見罵詈。揚塵瓦石。而反忍辱。默聲不應。此義何趣。有何等意。又復以偈。而問之曰
 卿等何以故  忍放逸獼猴
 過度於兇惡  等觀諸苦樂
 後來亦仁和  坐起而安詳
 皆能受忍辱  彼等尋過去
 諸角默撾杖  建立眾墮落
 又示恐懼義  默無加報者
水牛報曰。以說偈言
 以輕毀辱我  必當加他人
 彼當加報之  爾乃得抵患
諸水牛過去未久。有諸梵志大眾群輩仙人之等。順道而來。時彼獼猴。亦復罵詈。毀辱輕易。揚塵瓦石。以坌擲之。諸梵志等。即時捕捉。以腳蹋殺之。則便命過。於是樹神。即復頌曰
 罪惡不腐朽  殃熟乃遭患
 罪惡已滿足  諸殃不爛壞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水牛王者即我身是。為菩薩時。墮罪為水牛。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護。自致得佛。其餘水牛諸眷屬者。諸比丘是也。水牛之犢。及諸梵志仙人者。則清信士居家學者。其獼猴眾則得害尼犍師。本末如是。具足究竟。各獲所行。善惡不朽。如影隨形響之應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