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這樣的筆記,你會覺得是哪個國家的孩子寫的呢?
今天有因緣可以隨師,一起聆聽由辛巴威回來的志工師兄們分享他們在辛巴威的經驗。
辛巴威的自由小學,是一個私人出資的學校;如果在其他國家,私立學校一定學費比公立學校貴很多,可是自由小學的學費大約是當地公立學校學費的三分之一左右。
自由小學的兩位創辦人(我聽到的是兩位,如果有誤,請不吝更正),創立這個學校主要是希望人人都能讀書。
對,沒有聽錯,這是他們的理想;但還是有完全付不出學費的人。畢竟這兩位創辦人都只是小生意人,所以真的一塊錢美金都付不出來的人,就只好請你回家,等有錢再來唸書了。其實他們一個學期學費大概是15元美金,不過還是有付不出來的人。有些家長會以來學校當志工的方式來抵付學費,不過整個學校的847位學生也只有不到一半是定期付學費的。
辛巴威的小學分成一到七年級,一年有三個學期(根據師兄說,馬來西亞也是),自由小學每個年級只有一班,但是每班有130-180位學生。
因為經費有限,所以學生等於是露天上課,原本有個布頂棚子,但是布頂因年久失修,破損得很厲害,跟露天上課也沒兩樣。因為班級之間沒有隔間,所以學生都坐得很擠,不然會聽到別班的聲音。黑板就掛在棚子的柱子上,有些連柱子都沒辦法掛,就只好請值日生拿黑板。
(影音連結)
如果在台灣用這樣的環境上課,相信學生早就罷課,可能還會上水果報之類的;可是這裡的孩子都非常認真上課,老師問問題時學生都非常踴躍地舉手回答...
說來很難相信,辛巴威人非常重視教育(識字率91%,全非洲最高),他們的家長願意做志工抵付學費,沒辦法付的都是真的付不出來(不是拿去買iPhone),小朋友上課拼命做筆記。想到我們的學生,要求做筆記竟然意見多多,實在是令人無言啊...
這本可不是樣版筆記,根據我們的師兄說,每個孩子的筆記都是這樣工整。他們的教材好像也非常不夠,能夠拿到什麼就教什麼。
只能說,這個國家有希望。但是反觀我們自己,我常想,是否因為大學錄取率太高,受教育太容易,所以我們的孩子就越來越「不受教」嗎?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20120808 晨語
佛心知見深遠 眾生知見淺劣
二乘啟知求解 諦聽善思念行
佛的心意趣向眾生是否能瞭解?其實很深、很長、很遠,要瞭解不容易。
淺劣和深遠相差很多,凡夫要以凡夫心去測量佛心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修行,佛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覺悟,眾生是迷思,昨天說了,實相、真如是同一個東西,究竟之理也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名稱不同;都是如來知見本性,但眾生煩惱未除,所以見解與佛差很多。眾生的知見只在自己的範圍,而佛陀是心包太虛,其實眾生也可以(達到佛的境界),但是卻自私、利益自己。心包太虛就是宇宙、萬物都是收攝在佛的心性(真如)之內,放出去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佛認為眾生與他平等,都是一面大圓鏡,只是佛陀的擦得很乾淨,看這面鏡子比看外面的境界更清楚;好像用望遠鏡視物,只要良能夠,自然能視寬廣大,凡夫的鏡只用到功能,因為有功利心遮蔽了良能,無法看到外面寬闊的鏡界,只能看到一個很小的範圍。所以佛的知見深遠,凡夫知見淺劣,一個是透徹的,另一個則受到污染。
修行我們不希望作凡夫,所以當然要和佛看齊,要信受佛所說的教法。
當初佛陀為了使眾生接受、適應眾生根機開三乘法,但是,這是從事相而言,其實佛陀所說法的道理,無論深淺全都很圓融,看眾生的根機如何去接受,所以,(三乘)在眾生有差別,在佛已是圓滿了。
二乘隨佛修行四十多年,佛陀在法華會上鞭策他們,說過去的教法是權巧,你們沒有接納到我的本意,領會大乘,所以佛陀不斷讚歎諸佛甚深微妙法,希望人人發大心大願,開啟大乘之門,使二乘修行者開始思慕,想要瞭解大乘佛法,知道原來過去自己所修行的,還未到達佛陀的境界,還要再進步,要追求佛陀內心所護念的甚深微妙之法。這就是「二乘啟知求解」。
這時開始五千人退席,剩下的人都是貞實,無復枝葉,發大心大願,要用功,所以佛陀要他們好好聞、思、修,身體力行。若我們不好好身體力行,佛陀所說的教法,經書讀再多、法聽再多,都無法清楚體會。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無論是講因緣、說道理,都要用很多方法來應機譬喻,佛陀施教很辛苦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佛陀應機逗教,但是眾生只能對當時的境界心開意解,對於真實究竟的真理還是無法透徹。佛陀的種種譬喻言辭,就是為去除那位眾生當時心中的無明煩惱而已,但是無法讓它能夠真正究竟諸法入心,回歸如來本性。
有個故事,在佛世的時候,有位婦女生了七個兒子,但一個一個都夭折了;到第六子夭折的時候,那位婦女發狂,脫得一絲不掛跑到街上,眾人議論婦女可憐,誰能救他?那位婦女最後跑到佛前,忽然放聲大哭,佛陀命人給他一件衣服,要他冷靜下來聽他說話。佛陀告訴他人人都知道他心裡很苦,但此苦是因為前世他曾經採七個種子,種下後雖然一開始很用心照顧,但是風雨來時,知道這些幼苗可能無法抵擋風雨,卻起了瞋心,不只沒有去照顧他們,反而跟天地發怒,動手毀掉那七個幼苗;因此今世有此苦報。其實人生本是無常,有哪個家庭能永遠?婦人如夢初醒,心靈有一道溫暖的光明照耀內心,回家後,先生看她清醒很歡喜,兩夫妻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不久後,第七子又夭折,這次婦人冷靜地接受了。於是先生問太太為何這次不傷心?到底慈母心何在?太太說:我過去會那麼傷心是因為不知因果,不懂道理,如今瞭解因緣,知道因緣的大限,為何還要為這件事受折磨?
這是在佛世時,佛陀去掉了那位婦人當時的煩惱、熱惱無明,但是這位婦女是否瞭解究竟之理,回歸真如本性呢?只能解開他真如本性前面的見解的無明罷了。
佛陀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來解開眾生的苦,但是眾生要回歸真如,要用功、要深入瞭解,才能瞭解佛知佛見,要諦聽、善思、念之,不斷不斷精進深入,否則真的就是「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了」。
佛陀一直遲遲未說真實法,之前還三次「止,止,不需復說」是因為還有增上慢人;這一乘甚深妙法,懈怠、不敬信、增上慢這些人,不堪受教、不能理解,儘管佛陀用晉薪司,也非凡夫所能解,更何況懈怠、增上慢、不受教者?要心清淨如諸佛才行。
其實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清淨本性現前,才能瞭解。除非我們的心回歸如來清淨本性,才能夠透徹與佛的境界會合,才能瞭解真實微妙之法。所以實相妙法不是我們一般用這種無明煩惱的心,能夠接受、思量。所以要聽法要先回歸清淨本性,以清淨心來接受,也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以及聞、思、修,好好用心接受,才能以我們的思量瞭解佛法。
請大家好好把心清得乾乾淨淨,才能將佛的諸法,用我們的思量去瞭解。諸佛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自性佛),心回歸如來清淨的本性,就能夠瞭解一乘實相甚深微妙法。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20120807 晨語
種種方便 令諸有情 信受奉行 皆得利益
妙權善巧 譬喻言辭 方便施教 利益知見
有情眾生要體會佛所知所見並不容易,所以佛陀一定要以種種方便,使他們瞭解。
眾生只能領受他自己境界中的部分(所以同理心是非常難培養的,一定要用見苦知福的方法),聖人說法是完整的,但是凡夫只能接受到他自己的境界;且根機不同,能接受的也不一樣。
不論頓、漸、圓,都希望眾生能信受,若不能,再怎樣圓融也沒有用。所以諦聽、善思、念之,在前面一直重複,因為如果不能做到,再好的法,都不實用。所以信受奉行很重要。
每本經的最後面都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是集經者在給我們啟示,要信受、要身體力行,才能得到利益。佛陀為使眾生得益,必須用妙權善巧、譬喻言辭。
種種因緣就要以譬喻、人事、講到過去生中..這些無不是要讓眾生能瞭解、啟發知見,讓他們可以受用。
方便也是真理,也是佛陀用心思考後,選適合眾生根機的(來說),所以說是「妙權善巧」「方便施教」。
但是眾生是否能瞭解呢?過去佛陀在王舍城中,波斯匿王對佛陀的法的確有諦聽、善思、念之,是佛的好弟子,一日他想,這輩子真有福,可以聽法、得法喜,國家平靜,人民富足,到底來世是否能延續呢?想想就跑去請教佛陀,佛陀說:大王,我聽了很歡喜,來世是否能得到利益,不放逸是最重要的,若放逸,就沒有法,沒有善法施政,就會招人怨嫌;聽法要精進,若放逸,就是法沒有入心,若不放逸,則來世可以延續,若來世繼續精進,則必可得大利益。
其實波斯匿王也還只是在自己的境界裡,所以佛陀也依他的境界告訴他今世、來世的利益。難道佛陀不想開導他俗諦以外的真諦?開導他今生此世應該要瞭解真空妙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菩薩法嗎?但佛陀覺得波斯匿王現在在享今世福,能不放逸,繼續精進不受怨嫌,已經很好了,可見波斯匿王的道心尚未堅定,所以佛陀還是只有依照他的根機施教。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妙法「唯有諸佛乃能知之」,佛陀和眾生談法,還差很多;但與其他的佛來談,就沒有差別。所以說佛佛道同,他們觀眾生根機不同,設種種方法,依環境、時代不同,來對眾生說法,無不都是法,其實每個佛都說的是一乘實相的道理,但這不是眾生能(容易)瞭解的道理。
「演說諸法」-應時應機妙權巧說,方便設教
「譬喻言辭」-依於一實諦理,演說諸法實相。雖是應眾生需求,以種種妙權巧說方便設教,但所依據的仍是一實諦理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佛所護念的微妙真實法。
要等大家都能瞭解,唯有佛與佛間才行(所以我們要修行,提昇自己的層次),一乘實相到底是什麼?就是「究竟之理,或言真如,法性之體,或言實相,真俗二諦具含中道,諸法不離因緣果法」。真如本性就是究竟之理。
學佛的盡頭就是回歸真如本性,一念偏差就會流浪六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既得到也聽到了,要的就是要回歸真如本性。
道理都一樣「法性之體,或言實相」就是真如,或是實相,究竟之理,佛法經許多法師與祖師大德分宗分類,各人所說不同,所以要瞭解佛法一定要用心。
所有權巧方便、譬喻言辭,都有中心思想,所以「真俗二諦具含中道」,不離圓融的中道,若跟你說空,是因為你太執著有,對於偏空者就談妙有,中道其實是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諸法不離因緣,「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當作如是說」。
此釋佛知見,對機所說,難知難解,佛所自證之實相,即諸法寂滅相。
真如本性就是諸法寂滅,要體會真如實相,可能嗎?要時時用心。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佛所說之方便因緣譬喻,莫非即是法,然一乘實相,非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釋。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20120806 晨語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佛的智慧不是內心充滿煩惱無明的凡夫所能瞭解的;尤其是佛陀內心所保護的妙法之意趣,我們更難理解。學佛要瞭解佛陀的心意、意趣,方向若不瞭解,人間是五趣雜居之處,世間這麼多種人,人人的心很複雜,五個人可以有六種心,充滿無明煩惱,佛陀指點的是一個回歸心靈清淨本性的單純方向,雖說五個人有六種心,但這五個人也有共同的一種心,那就是佛心,只是都忘記了、變複雜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瞭解佛的意趣。
在佛陀未答應講經前,一直讚歎一乘真實法,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智慧門就是佛的意趣,他的心意的趣向,所以我們的趣向若不準,要如何入此門呢?我們要入一個門,我們的方向也要對,方向我們若不對準,哪有門可入呢?意趣(趣向)難解,要入智慧門要瞭解佛心意的趣向。
佛陀隨順眾生根機所說不虛,或者是用圓教、頓教、漸教等等,無非是要隨順眾生,引導眾生能夠開解--心門能夠打得開,意趣能夠瞭解;這是佛陀的心意,但是偏偏我們眾生被無明覆蔽了我們的心, 一直無法去體會,所以或圓、或頓、或漸,有四教--偏、圓、頓、漸,或是藏、通、別、圓等等,這全都是佛陀對機說法的教義。其中圓教,圓就是不偏,好似十五、十六的月亮,不思議的因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說法也要選時機、地點、人,就是有因有緣,何況眾生無始以來,在何時、地、人所結的因緣,都離不開。
真/假或空/有二諦,都不離中道,說真空?又怕有人偏空;說有?又怕有人執有。不論哪些,真、假會合都不離中諦。或者是事,對人講事,其實是在說理。事理具全,都不離中道、不可思議之因緣二諦中諦事理,但眾生根機有大小,(聽法後)自取一段,能以圓融透徹的道理來接受的很少,所以佛陀說的法(其實)沒有分別,但眾生根機能接受的有些難。能具足因緣,中諦、事理,透徹佛事理的人,叫做「上根利智」之人,「法無分別,以眾生取著之故」,每一句經文所含的意趣很深,要諦聽、善思、念之!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隨宜說法是為了使眾生能瞭解,但眾生仍無法瞭解佛意,佛心意的趣向。
接下來佛要把大法託付給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是無人敢接受;倒是他方世界的菩薩承擔了,但佛陀默然,並未託付,所以佛陀感嘆,以慈眼視眾生,仍無人反應,只有人說: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們不敢承擔。佛陀希望眾生能瞭解佛的心懷、意趣,但四十多年過去,仍有五千個增上慢人,舍利弗三請,四十多年施教,得到的是這樣的境界;佛陀讚歎留下來的人「無復枝葉,純有貞實」,(法會)將結束時問大家瞭解教菩薩法是要承擔天下眾生的責任,卻(因眾生剛強難調難伏)無人願意瞭解、承擔,這段文常常迴旋在我(上人)腦海中,到底是誰真正願意全部來承擔?因為人人根機、心量還無法打開,無法將自己淨空,所以這就是還有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這種怯弱的心。
無論何時,佛施說圓教,但眾生的根機就是這麼難解難入,各人就是只執部分佛只能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包含空/有,真/假),但眾生各執一端,佛陀只是要教眾人行菩薩行,修菩薩道,入人群去,以佛陀聖教,於眾生群中施教,但有人無法入,無法瞭解,不只是佛,連佛陀教育的菩薩也一樣。
「或於聖教,有未入者」就要「以種種因緣,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入道法。」要以佛陀教法用心引導。用種種「諸戒律儀」,戒是最根本的,「受持防非止惡」。就如慈濟不只是做救濟,也要瞭解佛的道理,所以靜思法脈要把握好,要施教要有教的課程,離開了法脈就無法開宗門。
智慧門就是慈濟的法門,慈濟宗門就是要入人群去行四無量心,靜思法脈是要立四弘誓願,用「種種方便,使一切有情皆得利益」,去為善付出,結好緣,「是為方便善巧」。
學佛實在也是深,但若用心,就是在平時的教法裡。佛陀的教法,不論是哪種,就看我們以何種心來接受。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佛的智慧不是內心充滿煩惱無明的凡夫所能瞭解的;尤其是佛陀內心所保護的妙法之意趣,我們更難理解。學佛要瞭解佛陀的心意、意趣,方向若不瞭解,人間是五趣雜居之處,世間這麼多種人,人人的心很複雜,五個人可以有六種心,充滿無明煩惱,佛陀指點的是一個回歸心靈清淨本性的單純方向,雖說五個人有六種心,但這五個人也有共同的一種心,那就是佛心,只是都忘記了、變複雜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瞭解佛的意趣。
在佛陀未答應講經前,一直讚歎一乘真實法,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智慧門就是佛的意趣,他的心意的趣向,所以我們的趣向若不準,要如何入此門呢?我們要入一個門,我們的方向也要對,方向我們若不對準,哪有門可入呢?意趣(趣向)難解,要入智慧門要瞭解佛心意的趣向。
佛陀隨順眾生根機所說不虛,或者是用圓教、頓教、漸教等等,無非是要隨順眾生,引導眾生能夠開解--心門能夠打得開,意趣能夠瞭解;這是佛陀的心意,但是偏偏我們眾生被無明覆蔽了我們的心, 一直無法去體會,所以或圓、或頓、或漸,有四教--偏、圓、頓、漸,或是藏、通、別、圓等等,這全都是佛陀對機說法的教義。其中圓教,圓就是不偏,好似十五、十六的月亮,不思議的因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說法也要選時機、地點、人,就是有因有緣,何況眾生無始以來,在何時、地、人所結的因緣,都離不開。
真/假或空/有二諦,都不離中道,說真空?又怕有人偏空;說有?又怕有人執有。不論哪些,真、假會合都不離中諦。或者是事,對人講事,其實是在說理。事理具全,都不離中道、不可思議之因緣二諦中諦事理,但眾生根機有大小,(聽法後)自取一段,能以圓融透徹的道理來接受的很少,所以佛陀說的法(其實)沒有分別,但眾生根機能接受的有些難。能具足因緣,中諦、事理,透徹佛事理的人,叫做「上根利智」之人,「法無分別,以眾生取著之故」,每一句經文所含的意趣很深,要諦聽、善思、念之!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隨宜說法是為了使眾生能瞭解,但眾生仍無法瞭解佛意,佛心意的趣向。
接下來佛要把大法託付給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是無人敢接受;倒是他方世界的菩薩承擔了,但佛陀默然,並未託付,所以佛陀感嘆,以慈眼視眾生,仍無人反應,只有人說: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們不敢承擔。佛陀希望眾生能瞭解佛的心懷、意趣,但四十多年過去,仍有五千個增上慢人,舍利弗三請,四十多年施教,得到的是這樣的境界;佛陀讚歎留下來的人「無復枝葉,純有貞實」,(法會)將結束時問大家瞭解教菩薩法是要承擔天下眾生的責任,卻(因眾生剛強難調難伏)無人願意瞭解、承擔,這段文常常迴旋在我(上人)腦海中,到底是誰真正願意全部來承擔?因為人人根機、心量還無法打開,無法將自己淨空,所以這就是還有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這種怯弱的心。
無論何時,佛施說圓教,但眾生的根機就是這麼難解難入,各人就是只執部分佛只能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包含空/有,真/假),但眾生各執一端,佛陀只是要教眾人行菩薩行,修菩薩道,入人群去,以佛陀聖教,於眾生群中施教,但有人無法入,無法瞭解,不只是佛,連佛陀教育的菩薩也一樣。
「或於聖教,有未入者」就要「以種種因緣,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入道法。」要以佛陀教法用心引導。用種種「諸戒律儀」,戒是最根本的,「受持防非止惡」。就如慈濟不只是做救濟,也要瞭解佛的道理,所以靜思法脈要把握好,要施教要有教的課程,離開了法脈就無法開宗門。
智慧門就是慈濟的法門,慈濟宗門就是要入人群去行四無量心,靜思法脈是要立四弘誓願,用「種種方便,使一切有情皆得利益」,去為善付出,結好緣,「是為方便善巧」。
學佛實在也是深,但若用心,就是在平時的教法裡。佛陀的教法,不論是哪種,就看我們以何種心來接受。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20120805 晨語
最近都沒看到日出,倒是看到月亮。 |
所說言教無虛妄
或圓或頓或漸
隨順悉令開解
眾生根機不齊,所以佛陀隨順眾生根機,但所說之言教絕無虛妄。根機深的用頓教,根機淺的用漸教,層次雖有差別,但道理並無虛妄。
佛陀答應要說時,就提醒大家「諦聽、善思、念之」,接著又說無虛妄,要大家相信,信受奉行。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金剛經)
用圓教(真正圓融的教法),但眾生根機淺劣,說得是很深的道理,但是用很淺的言詞;根機深的,用很淺的道理也可以。
佛所說很多大乘教法,但眾生根機不同,如般若經說諸法皆空這樣直指明心見性,但眾生如何能體會諸法的實相?(反而)聽了以為什麼都沒有,那還有何可修?(這樣就是執空),執空就偏掉了,其實在真空中含有妙有真理,所以佛陀只好用漸教,例如阿含經,裡面都是在說因緣果報。
不論圓漸,佛陀一直說,四十多年間因眾生根機不同,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容易偏頗,但佛陀說法其實沒有虛妄,只是眾生理解覺悟不同,佛陀順應眾生根機而設教,實在是很辛苦!佛陀的教法沒有虛妄,但是眾生因自己偏差,無法淨空下來,重新開始,因此接受佛陀的教法各不相同,但真實法要堅持。佛陀一直說我的法甚深微妙,眾生難知,也要大家放空,將過去的一切淨空,重新開始,但在這之前要先瞭解佛陀言教絕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佛於本經再三述諸佛言無虛妄,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優曇缽華三千年才開一次花,我們要幾生幾世才能遇到?但人人本具佛性,只在一念間。
永恆本性無生無滅,但來到凡夫,不知幾生幾世無明覆蔽,一念三千,優曇缽華也是三千年才一現,(凡人)真正能體會佛的一念心,是否也有如優曇缽華?短暫的體悟,瞬間就消失?本具的不生不滅清淨本性是永恆的,打開無明顯出本性,要到何時?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能否永遠都是清淨?佛對眾生說的法無分別,但是眾生根機有分別,佛陀如不快收回三小乘回歸一大乘,時間有限,就要來不及了。
靜思法脈有很多,但也是要總歸納一個法脈宗門,但人人是否能同一念心、放空、淨空,重新整理?過去所做的事要如何歸納?
所以,佛陀一再警惕舍利弗,過去諸佛、現在的釋迦佛,言無虛妄,因佛陀內心仍很煩惱會中聞法者不用心、不好好思考、放在心中、用於日常生活。雖然五千人已退席,留下來的都是有心要聽,但仍煩惱。所以佛和舍利弗說「汝等」,要大家生起信心、敬信,怕大家沒有敬信,錯誤解釋,那就會有過失囉。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隨宜說法:隨機逗教
意趣難解:各人只接受各人所能理解接受的,但對於方向的真實仍不瞭解,只解決現在的問題,大家不瞭解佛陀的趣向,眾生懈怠,自然就會起增上慢心。個人聽法,用個人的根機去解釋,但對於真正的方向仍不明,這我體會的也很深,要如何使人人很清楚,按照對的方向去走?
諸佛隨順眾生,但眾生對諸佛所說法的趣向、佛知佛見仍無法瞭解。
怎麼辦?
「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只好以種種方便法,鳥叫、蟲鳴都拿來比喻,天地萬物一草一木都拿來做比喻,使眾生接受、瞭解佛法,佛陀也用盡了心機。
隨宜說法就是隨順眾生所適宜而教,謂如來心意之趣向,眾生知解難、悟入難。
就像十幾年前,有個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因為上課聽到靜思語「壞事不能多我一個,好事不能少我一個」,原本下課後要去電動玩具店玩,前腳都跨進去了想到「壞事不能多我一個」,覺得打電動是壞事,就回家去了。到家後叫弟弟一起來打掃房間,因為「好事不能少我一個」、「行善、行孝不能等」,所以要打掃房間幫媽媽分勞。靜思語淺顯的道理,連小孩都能懂能用,但是(靜思語是從佛法來)佛法真正的趣向,好人要做到什麼程度?要行六度(,這個小孩就不知道了)。
眾生知、解,但要瞭解佛的心意很難,所以佛陀要隨宜說法,適合他們,但如來真正的趣向眾生仍難知難解,自然就難悟。
總而言之,佛陀是平等說法,但因為眾生的根機有分別(,接受到的就會有差異)。大家要多用心啊!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20120804 晨語
有時我會覺得,每天來精舍聽法,除了得聞妙法很開心, 看到美麗的日出也是收穫之一呢。 今天有一條龍在天上~ |
審縝暢演本懷
善思念施妙法
深信利根得益
這是佛陀的心靈境界,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倒駕慈航為了教育、指導眾生一個正確方向,眾生久遠劫來不斷沈迷在煩惱欲海中,佛陀雖早已成正覺,但不忍眾生,再回入娑婆,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以身心暢演本懷,現在正是時候,過去隨機說法,將覺悟的真實妙法「久默斯要」,很久以來,沒有全部說出來,放在內心,最重要的法,現在身心用心不斷思考(審縝),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一切因緣具足,正是要暢演,不再受到其他環境束縛,從內心暢談,暢行無阻,可以開始說了。
過去(佛陀)考慮有些人是否無法接受?或是不懂?一念偏差步步錯,考慮不要說;但現在正是時候,現在可以謹慎地將內心保護著的說出來了,現在可以善思、念之,用心想、思考如何將法,法法入人人的心,若不入人心成了多說,或理解偏差,豈非差毫釐失千里?所以佛陀非常謹慎,善思念施妙法,現在因緣成熟,佛陀相信「深信利根利益」,根機利,聽法可理解的人,可得到法益,而不能理解、懈怠、增上慢人,不能理解真實法的已經退席,留下要求法聞法的,用心聽自然必能得到利益。佛陀覺得時機已成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佛陀在講經前還是叮嚀,警惕舍利弗,現在要開始說的妙法,非常深奧,要好好用心,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一直在說法,但說到最深奧的妙法,如優曇缽華,人要聽要理解,不是那麼簡單。
「時乃說之」在這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法常常在說,但人是否有用心聽呢?用心聽句句都是妙法,眾生根機如不夠,要體會這妙法也難。第二種是說,法非時時常在,一念三世,若用心聽,句句皆妙法;若不用心,則就只是聲音,未入心,未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講法、說法、但是沒有接觸,猶如每日分秒若能過分秒關,則每一時刻皆有妙法在;若能應用,一日86,400秒,秒秒間皆藏妙法,但我們總是粗心大意,懈怠,使妙法隨分秒流逝,所以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法很平常在生活中,但眾生接觸到,記得,用於一生,剎那即過,來不及記得,在法中平時都漏掉了,能吸收在心裡的猶如曇花一現。
(平時聽法,有時也會聽到一段,忽然覺得茅塞頓開,但如果不把握住那一瞬間,好像就沒有了...常常都把握不住那一瞬間...想到上人在2012.7.21那天的晨語說,如果聽法不入心,就像水流過水管,源頭的水若不來,水管還是空的。想想我的水管應該常常是空的...慚愧)
如優曇缽華:名優曇缽華,華譯為靈瑞或瑞應,花紅黃色,產於喜馬拉雅山及錫蘭等處,三千年(或有祥瑞時)開花一次。
佛希說此經,故舉此為喻。
「瓊花」(台語)不是優曇缽華。形容曇花在人間難得見,又容易消滅。(我以為是century plant,他是Agave屬的植物,幾十年才開一次花,開完花就死了,而且century plant真的開紅黃色的花呢;可是century plant不產於印度,也不見於喜馬拉雅山或錫蘭;直接用優曇缽華去查,查到的竟然是聚果榕Ficus racemosa)
佛法雖在世間,世間法雖不離佛法,但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充滿道理,在聽聞、見解中,卻讓它消滅,接觸卻不察知,在人心中猶如曇花一現,悟性很低,明明和世間道理、法時時相處,但要瞭解卻很難!
諸佛時乃說之:隨機逗教,但我們的根機卻有深淺。
永恆的曇花在我們心中,一念三千,有用心,句句是法,時時在其中,剎那間無不包含一切的法。
所以「佛希說此經,故舉此為喻」,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在形容法華經,佛要講微妙法,人要能接觸到是百千萬劫的因緣,應是無量劫前曾遇諸佛,但為何到現在還有人無法體會?佛把真實法以曇花比喻,警惕大家妙法如果沒有入心,句句如曇花一閃即過。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每一秒鐘,包含無量數妙法,我們是否秒秒心都在其中呢?就如我們聽法,一句一句過去,有哪一句入心呢?我們的心花何時開?法何時入心?即使佛陀也是要善思、念之,要聽法要諦聽、善思、念之。
法雖時時在說,但很快就消逝了。法在我們心中,但消滅,這就是漏。所以要三無漏(戒、定、慧),與聞、思、修要平行。
佛所說的話絕無虛妄,句句是真實法,不妄,不要一面聽一面起疑,要全信心,不要信心不充足。
佛於本經再三諸佛言無虛妄,慮會中聞法者為善思念:佛再三說,諸佛言無虛妄,考慮會中聽法者不善思念、不身體力行。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20120803 晨語
懈怠者退席 無敬信佛法
自心生障礙 罪業根深重
增上慢業障
昨天這個時刻雨如傾盆而下,在大家虔誠禮佛時,也有一群人在守護大家的安全;這些人(雖然不能來這裡)也是在精進。
今日聽到外面鳥叫,天空和昨日大不相同,由昏暗轉為清澄,天要亮了,太陽要出來,一片橘紅,白雲、灰色的雲,加上藍天,好像昨天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中度蘇拉颱風在8/2清晨由秀林鄉登陸,造成佳民村土石流),昨天有多少人過了驚心動魄的一夜,今天天氣真好,連鳥也出來了。人心若安,大地萬物也能平安;心要受法如法,人心才能安。
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到這個時刻時間、空間都已經成熟,但尚有部分人心未成熟,佛陀在等有心的人跟上來好好修法;如無心懈怠者,耐不住時間考驗就會退席。
這些人為什麼會退席?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此輩罪根深重:這裡的「罪根深重」是說這些人自己內心障礙自己,貢高驕傲,懈怠者退席,無敬信心,罪根深重,自心障礙,起增上慢,罪根即業障,雖遇到一乘妙法卻起了懈怠,不敬信之心,因而退席。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有如此失」是說損失聞正法、妙法的機會,自我損失;「是以不住」是說因為這樣,所以佛陀也不阻擋他。
這些人因為過去的罪業障礙了自己,否則過去一直在聽法,為何到此刻起了懈怠的心?大家要自我警惕是否有懈怠?是否有敬心、信心呢?若沒有精進,敬心、信心,都是因為過去的罪業在自我障礙的緣故。
佛在世時,為何在靈山會,種種因緣都具足了,卻還有五千人退席?看到經文在想,這些罪根深重的人是怎麼回事?就想到之前講法譬如水的時候的「因緣果報」,要消除真的是不容易。要拔除過去的(惡)因緣也是要自己精進才有用。不要看別人精進,自己卻袖手旁觀,空過時日,這樣也是不會快樂的,要大家一起精進才會快樂。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想到世尊四十多年應機逗教,(就是在)等人人根機成熟,卻眼看這麼多人根機仍未成熟,心情真是難堪啊。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這裡「我今此眾」說的就是(看著五千人退席)如如不動,沒有跟進的人。「無復枝葉,純有貞實」,就是說這些人不是插枝的,粒粒都是種子入土(這個,在園藝上叫做「實生」),在土中生根發芽,從芽長成幼苗、大樹,即將結實纍纍。佛陀告訴舍利弗,這些留下來的都很好,退出去的,走了也好,不然對法無法接受,反而「一人吐虛,萬人傳實」,自以為得到的法是最好的,在裡面聽,出去外面講的又是另一套。「枝葉」指得是德本未深,信根未固,無敬心之增上慢人。沒有信就沒有敬。「純有貞實」:其心誠實而無諂曲,堪受法者。佛陀這裡是在讚會中之德(有修行)信(信實誠正)兼備者,具有堅實的心留下聽法。
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陀是如此的殷切,一再交代,在之前就有「諦聽,善思,念之」,就是要聽的人要記得聞、思、修,這裡又說「善聽」,就是要大眾要好好聽。
舍利弗也很歡喜的說:我們很歡喜要聽法。
聽的人要堅定的敬信佛法,用很虔誠的心接受,去外面傳法才能真實。
P.S.八月一日因為颱風的關係,我自從2005年的海棠跟龍王以後,對颱風有一點恐懼症,只要颱風要來,一點點小事都會讓我睡不好;當天因為前晚睡得很不好所以起不來,不敢去晨語;早上看到天氣不錯就知道錯過一堂課了...聽到今天上人說的為何那五千人跟著聽法聽了四十多年,到最後的關鍵時刻竟然退席了,想到自己八月一日早上的不精進,真的覺得好慚愧啊...往後要多用心,那兩個颱風都已經過去七年了,就不該再讓那些雜念牽絆才是!
自心生障礙 罪業根深重
增上慢業障
昨天這個時刻雨如傾盆而下,在大家虔誠禮佛時,也有一群人在守護大家的安全;這些人(雖然不能來這裡)也是在精進。
今日聽到外面鳥叫,天空和昨日大不相同,由昏暗轉為清澄,天要亮了,太陽要出來,一片橘紅,白雲、灰色的雲,加上藍天,好像昨天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中度蘇拉颱風在8/2清晨由秀林鄉登陸,造成佳民村土石流),昨天有多少人過了驚心動魄的一夜,今天天氣真好,連鳥也出來了。人心若安,大地萬物也能平安;心要受法如法,人心才能安。
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到這個時刻時間、空間都已經成熟,但尚有部分人心未成熟,佛陀在等有心的人跟上來好好修法;如無心懈怠者,耐不住時間考驗就會退席。
這些人為什麼會退席?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此輩罪根深重:這裡的「罪根深重」是說這些人自己內心障礙自己,貢高驕傲,懈怠者退席,無敬信心,罪根深重,自心障礙,起增上慢,罪根即業障,雖遇到一乘妙法卻起了懈怠,不敬信之心,因而退席。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有如此失」是說損失聞正法、妙法的機會,自我損失;「是以不住」是說因為這樣,所以佛陀也不阻擋他。
這些人因為過去的罪業障礙了自己,否則過去一直在聽法,為何到此刻起了懈怠的心?大家要自我警惕是否有懈怠?是否有敬心、信心呢?若沒有精進,敬心、信心,都是因為過去的罪業在自我障礙的緣故。
佛在世時,為何在靈山會,種種因緣都具足了,卻還有五千人退席?看到經文在想,這些罪根深重的人是怎麼回事?就想到之前講法譬如水的時候的「因緣果報」,要消除真的是不容易。要拔除過去的(惡)因緣也是要自己精進才有用。不要看別人精進,自己卻袖手旁觀,空過時日,這樣也是不會快樂的,要大家一起精進才會快樂。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想到世尊四十多年應機逗教,(就是在)等人人根機成熟,卻眼看這麼多人根機仍未成熟,心情真是難堪啊。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這裡「我今此眾」說的就是(看著五千人退席)如如不動,沒有跟進的人。「無復枝葉,純有貞實」,就是說這些人不是插枝的,粒粒都是種子入土(這個,在園藝上叫做「實生」),在土中生根發芽,從芽長成幼苗、大樹,即將結實纍纍。佛陀告訴舍利弗,這些留下來的都很好,退出去的,走了也好,不然對法無法接受,反而「一人吐虛,萬人傳實」,自以為得到的法是最好的,在裡面聽,出去外面講的又是另一套。「枝葉」指得是德本未深,信根未固,無敬心之增上慢人。沒有信就沒有敬。「純有貞實」:其心誠實而無諂曲,堪受法者。佛陀這裡是在讚會中之德(有修行)信(信實誠正)兼備者,具有堅實的心留下聽法。
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陀是如此的殷切,一再交代,在之前就有「諦聽,善思,念之」,就是要聽的人要記得聞、思、修,這裡又說「善聽」,就是要大眾要好好聽。
舍利弗也很歡喜的說:我們很歡喜要聽法。
聽的人要堅定的敬信佛法,用很虔誠的心接受,去外面傳法才能真實。
P.S.八月一日因為颱風的關係,我自從2005年的海棠跟龍王以後,對颱風有一點恐懼症,只要颱風要來,一點點小事都會讓我睡不好;當天因為前晚睡得很不好所以起不來,不敢去晨語;早上看到天氣不錯就知道錯過一堂課了...聽到今天上人說的為何那五千人跟著聽法聽了四十多年,到最後的關鍵時刻竟然退席了,想到自己八月一日早上的不精進,真的覺得好慚愧啊...往後要多用心,那兩個颱風都已經過去七年了,就不該再讓那些雜念牽絆才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