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20120505 志工早會


那一日的志工早會,有一位慈濟高中的同學分享,他是從國中就念慈中,一路直升到高中的。

因為他對數學有興趣,所以到了高中,跟著主任做專題,還加入了國科會的高瞻計畫,但是他強調,他還是很注意功課,沒有墮落

筆者想,他應該是想要說功課沒有變差,但是用了墮落這個詞...

當時上人抬起頭來看了他一眼。

等同學講完,上人就嘉許他:「嗯!我們慈中的孩子,當然不會墮落!」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20120502 晨語


修行唯心體解
信受奉行如法
道源本在自心
悟則智慧湧泉


覺悟、體會道理,沒有其他方法,就是心。反觀自性,找出內心這念真如本性。用心體會,和覺悟的境界結合。


「信受奉行如法」過來人指點我們大道在哪裡,指路給我們,當然要相信。


一念無明,三細煩惱生;使本來已有的自心覺悟迷茫,所以現在要修行,要重新回歸本性。
若能覺悟一切的人、事、物道理,有什麼不通呢?

要如何瞭解佛的智慧呢?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佛陀在菩提樹下思考人為何有生老病死,世界的道理在無常中變動?
眼望星空,內心和宇宙合為一體,瞭解道理的源頭。「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識。」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微妙心境本懷開始在道場建立。佛陀接著向天人說法,但是天人無法瞭解,讓祂有一點沮喪;有一位天人(梵天子?)想,難得有一尊佛在人間成就,就隨喜勸說:你所說的一乘實相其實過去諸佛也以這個道理來教化人間,未來諸佛也需要這個道理來覺悟,你該向眾生宣說。十方諸佛也現前安慰祂。


佛陀覺悟心境浩瀚無涯,甚深甚深,要體會佛陀的心境,沒有人知道,但是是很歡喜、很明朗。

上人說:我的心境也不是一整天都很明朗有如覺悟,人間事很多,雜念煩惱很多,要能透徹瞭解諸佛心靈境界,「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是否能恆持剎那的內心,清淨的明鏡是否能一直明朗?很難。

無明來自習氣,現實的環境、人事物,習氣常遮蓋我們的心。

改除習氣,人世間的煩惱減少減少再減少

聲聞如舍利弗,比舍利弗更好的辟支佛、新發意菩薩要以他們的心,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一起思考,仍不能瞭解佛陀的智慧。

哪怕是菩薩的心,要瞭解也要時間。人和人之間,凡聖之間心境要能貼切很不容易。

一心遍十法界,心若沒顧好會墮落六凡,惡念一生受三塗苦報。
凡夫總是由不得自己,隨因緣果報輪轉。
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陀:四聖


如何脫離六凡,進入四聖的境界?

一心無明轉念,便十惡具足。

學佛要用心體解,信受奉行如教如法,步步向前精進,道源是在我們內心,還要向哪裡求呢?若能覺悟,智慧源源如湧泉,一心透徹瞭解佛智。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20120501 晨語


學佛貴在內修自覺
福慧兩足自他共成
多聞縝思內觀自性
寬純一心會歸真如


學佛要福慧兩足,先利益他人。


「自他共成」自己和他人一起到達,要很用心,不要走錯,所以要「多聞縝思,內觀自性」,要找出真如本性,凡夫的一天雜念妄想很多,使心思紛亂,空過一生,我們要用心透徹瞭解,以乾淨透徹綿綿不斷的思想向內自觀,所以說「寬純一心」,內心自性要好好找出來,才能「會歸真如本性」。


六度的「忍」要很大才能有耐心、愛心開闊單純的心。持戒、布施不能少一個忍,難忍能忍反觀自性。


新發意菩薩有時心不堅固,真要成為菩薩,要以身口意業行供養。「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就是很長的時間,才能「了達諸義趣」,要好好深入佛法,佛法難知難解,外境的法會入我們的心,才會通達,又要說佛所說;「又能善說法」,行難忍能忍道法,脫離心靈矛盾的苦難。」
「諸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有因緣故亦可說。」


(法華玄義六曰:「諸法不可說。言辭相寂滅。有因緣故亦可說。」)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20120430 晨語



發大心為眾生
求無上菩提道
樂說法如滿慈
修多聞如阿難

學佛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不是只求自覺還要覺他。

大乾坤的道裡很多都還不能瞭解,小乾坤(自身、內心)的無明、煩惱是因什麼時、地、物而生?

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我們瞭解煩惱因何而生,人生追究到頭一切皆空,如何找到妙有。

佛陀說「眾生皆有如來智識」只是我們還無法找到。

能聽到佛法的人,要去跟別人分享解釋,從凡夫起步的心地風光,只要方向正確,自己的感覺(體會)和他人分享,這叫做發大心。法要輾轉相傳,要發大心為眾生修菩薩道,自覺而覺他。

尊者滿慈子即富樓那尊者,為世尊十大傑出弟子之一,因辯才無礙,善說法要,在北傳增一阿含經中被世尊喻為「說法第一」。從經中描述其皮膚白皙,及有如鸚鵡嘴般的高隆鼻子,可推知尊者應為白種人,有歐洲的血統。

滿慈子是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但自己還是阿羅漢,在法華會上很快回小向大,除舍利弗外,其次就是他了。

妙有道法就是找回如來本性,從迷到覺。

有一小城的人都不講道理很兇惡,滿慈子向佛陀請示願意去教化他們,佛陀問他,要是他們不聽,還罵他、打他、用刀殺他,他要怎麼辦?他說:這些都是之前結的惡因惡緣,今天能一筆勾消,要感恩。於是佛陀就讓他去,結果度了不少人。

滿慈認為度眾生就是要和大家分享;新發意菩薩發心後也要跟大家分享,佛陀付出後,眾生最好的回報就是人人覺悟,這就是最好的供養。

要講法要多聽,阿難就是弟子中多聞第一,「侍者阿難」,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他出生於佛陀成道之日,還因此又名「喜慶」。他二十歲隨佛出家,佛陀有三十二相,阿難則有三十相,外貌頗為相似,外人經常會將阿難錯認為佛陀。

阿難尊者形相莊嚴,同時又是佛陀的堂弟,所以當時舍利弗及大迦葉尊者推舉阿難為佛的侍者。許多人都盼望成為佛陀的侍者,然而佛陀都沒有答應,等到舍利弗及大迦葉尊者推舉阿難時,佛陀微笑默許了。

舍利弗告訴阿難時,阿難並沒有立刻答應。他說:「要我做佛陀的侍者可以,不過必須答應我三個條件:
一、出家前的那二十年佛所說的法,我完全沒有聽到,請佛陀答應我,重新再講一遍;
二、為了避免流言議論我是為了穿質料好的衣服而當侍者,所以,凡是別人供養佛陀的衣服,或是佛陀穿過的衣服,我一律拒絕接受;
三、佛陀接受供養時我不跟隨—-可避免別人議論我是貪圖受供才做佛的侍者。」

舍利弗為阿難轉達這三個條件,佛陀聽了十分歡喜,並且讚嘆阿難的智慧。佛的教法是要有人流傳,阿難是「多聞第一」,記憶超人,因此佛陀答應他這三個條件,重新為阿難演說二十年來的法。我們今天得以讀到佛陀的經典,必須感恩阿難尊者,有了他的多聞,才有今日的經典流傳。(原文連結

學佛要發大心為眾生,不要只是作個自了漢。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20120429 晨語


了達四諦義趣
逆順觀緣契理
利智入諦似覺
守志發意六度

瞭解四諦法後,知苦集滅道,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種種道理體會得到,逆境中應知人生苦難偏多,不受折磨。愛也是苦,來到人間,愛別離,求不得也是苦,順境享受富有快樂名利,還是有苦的含意在,有愛就有怨憎,人間愛恨情仇,修行者要瞭解,反觀四諦義趣的道理,逆境來時不受折磨,順境來時不會驕傲貢高。無量義趣若能瞭解通達,外面境界好好體會啟理,會合心,心會合理,就通達。利智入諦似覺,眾人的智慧如舍利弗或緣覺,利智是最後身的修行者,分段生死已經斷除,專心精進修行,已入諦,住最後身,看似覺悟(似覺),但仍有少分無明,所以修行要「守志發意六度」。如是意,如是力,要行,就是要六度。六度是佛陀為我們鋪的路,就是一乘實相的佛法,可以到佛的境界。
住是最後身,這些利智的人,合起來「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要去體會道理用了很長的時間,「於億無量劫」「莫能知少分」。
佛智就像浩瀚的宇宙繁星。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

舍利弗的智慧,辟支佛也無法瞭解佛智。新發意菩薩又進一步,不但能體會,又能說法,很多這樣的人,多到像稻麻竹葦一樣多(比竹林還要多)。

新發意菩薩:到歡喜地,自動自發,像慈濟人每天作得很歡喜,撥開萬難,發心很甘願,甘願作就不覺得辛苦,做完後覺得很歡喜,「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就像我們的師兄在非洲、熱,山路崎嶇,交通不便,不辭辛苦到不同種族的地方,髒亂,心中沒有委屈,向前精進,淹大水蓋慈濟村,要去工地,一下車,一群年輕人持槍搶車,還開槍受傷,頭部中槍,子彈從眼睛旁邊擦過,縫六針,還說沒有事,想著要快去快回,問要不要回台灣,說那裡有好多人要救,不要回來。心願沒有了,70多歲的人了,還是很堅定作得很歡喜,信力堅固不退,由歡喜地進到焰慧地(發光發熱),世間紛紛擾擾不入心、不受影響,心歡喜,甘願要去作,但仍未到無垢地。真正的法身菩薩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以諸佛道路成就眾生。佛陀為眾生成道,否則自無數劫之前就已經自在了,連變異生死都已斷除
來人間度眾生,諸佛、諸菩薩都是如此,已成佛還倒駕慈航引導眾生:這樣是菩薩,這樣是接近真如本性。

菩薩是覺有情者。

佛示滅,但其實人間充滿了菩薩。堅固道心,勇猛向前行。

舍利弗也曾捨左眼,對方說我要右眼,還嫌他眼睛很臭,放在地上踩,然後舍利弗就發願不要作菩薩,修行就好,所以雖然是智慧第一,但是退失道心,就只是聲聞。

法身菩薩倒駕慈航再來人間引導眾生正確的方向,我們當如是。但要了達四諦>>六度>>四無量心,六度+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一乘實相。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20120428 晨語


宇宙浩瀚 銀河繁星
數如恆沙 難測其量
如佛弟子 滿十方剎
盡思難測

太陽是群星中的一個點而已,何況是繞著太陽的行星?
慈濟小行星五六年才繞一圈,太陽光到地球要八分鐘,天體浩瀚無窮,都還不知邊界。
虛空世界20萬億佛國,唯有佛能究竟瞭解一乘真如,我們即使「盡思共度量」的集思廣益也還是有困難。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如此多的辟支佛的利智來思考佛的智慧,即使要瞭解一小部分,也還是有困難。
「斯等共一心」的一心就是心性周遍,虛徹能通。
要瞭解佛智實在不簡單,即使是辟支佛也很難。
不論是凡人、聖賢,都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凡夫這念心的偏差,善惡分際,惡則撥無因果,為非作歹,但惡人一樣有善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善惡凡聖無不皆由此一心,其心本具萬法,要多用心思考,成就眾事,人人本具惡、善,無不都是這念心。
「欲思佛實智」的實智就是:能照真實之智,透徹之智,以此實智為道,行在道法(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常記得一直去掉無明,但為何不能理解?
雖了分段生死,但仍有變異生死。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20120427 晨語


無上甚深微妙法
道法慧海難思量
時空法界人間事
轉識成智人間法

雖然時間、空間的境界都那麼遼闊,其實都不離人間事。
只要我們在人群中很用心透徹去體會人事物理,其實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在人間中,人人若能轉識成智,這就是人間法。
我們若能通達出世間法,這分的覺悟,法無不都是要用在人間,人間的智慧讓我們體會到我們的真如本性,一乘實相的道理,這就是法。

前面說到法之深、妙,真的是: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舍利弗在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但即使滿世間的人都跟舍利弗一樣,也把他們的智慧集中起來,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心靈的境界,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測量別人心中所含藏的意識。「人心隔肚皮」,凡夫要測量凡夫都不容易了,何況要測量佛智,那更困難。

所以「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也還是「不能測佛智」,佛的智慧、知見,真的是非常難測量。

佛智是佛的真如本性,宇宙間所有的世界,國土等等的性與相,全都了知了,所以「能入無盡境界」,「了了常知」。法界如海,所有無窮盡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空間佛的智慧都能包容,因為佛智所入的境界無盡,哪怕如舍利弗的智慧,也是同樣沒辦法瞭解。

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亦滿十方剎」,「十方」就是「招提」、「國土」,「剎」就是寺院,所有的寺院。所有的國土集所有寺院的修行者的智,還是無法瞭解佛智。而且,就算這些人的智慧都如舍利弗一樣,也是無法,「亦復不能知」。

釋迦佛曾在百千萬億佛土中不斷精進,親近很多很多的佛,生生世世都是用那麼長久的時間親近佛,吸收佛的智慧,每一尊佛的優點、教法,他都沒有漏掉,長久的時間、經過數百萬億諸佛的道場,慇勤精進修行一直到現在。

佛陀的智慧的遼闊、真如本性到什麼程度,真的是集天下人都無法瞭解。所以我們需要用功,也要好好回歸我們自己來找我們的本性,依照佛陀教法,信受奉行。人人皆有如來智性,我們只是迷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信受奉行,反觀自性,否則我們一直在外面找,為何不回歸自性呢?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辟支佛在無佛的世界,因為觀察到四季輪轉,晝夜交替,想到這就是沒有定相,想到天下一切的形相、萬物性相都沒有常住而覺悟,這叫做獨覺,但是他所覺悟的境界就是就地的境界,他沒有辦法覺悟到這些無常是如何讓我們的人生由不得自己,人是間眾生不斷累積著共業,到底是由何而來?辟支佛能覺悟到無常的苦,懂得要獨善其身,所以能因為自淨其意,得到無漏,「無漏最後身」,只是能到脫離分段生死,還無法到究竟大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

辟支佛就是在小乘,因為他怕生死,要保護自己,但是佛要我們再進一步,入人群中,要倒駕慈航。

即使像辟支佛那樣的人集合起來,數量多到像竹林一樣,也無法測量佛智。(應該是因為他們都在小乘境界)

「最後身」是「最後有」,就是最後這個身軀,「有」就是煩惱,煩惱斷除就是自淨其意。
「後身菩薩」即在生死中,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和辟支佛一樣,但還未達到滅掉生滅法,也就是真空的境界。

凡夫雖然發心,但即使智慧如舍利弗、或是利智如辟支佛,雖然一直用功修行,達到最後身的(脫離)分段生死,若能再進一步對生滅法能了達,如此叫做體會真空,才能真正發現妙有、真如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