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20120814 晨語

一星伴月
如來藏中 如石有金 木中有火
垢藏之中 佛性滿足 是名如來藏

如來藏者,即理性如來者,藏以含攝為義,為一切眾生煩惱心中,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

內心含藏的如來本性
我們每天六根遇到六塵,起心動念、造作的結果,都含藏在藏識中;這也是如來藏的一部份。但是如來藏除了這些(垢藏)以外,還有佛性,這也是人人本具的。總然再怎樣微小,也仍含藏在內。

就如佛世有位老人,知道自己的命已如風中之燭,見人修行,瞭解佛所說的教法是真理,希望可以出家。
一日他下定決心來到精舍,卻沒想到佛陀外出行腳了,於是轉請舍利弗收他作弟子。舍利弗一面聽他說,一面很用心觀察他,覺得這人今世沒有善根,過去生過去世也沒有善根,如此一來就沒有因緣好出家,就勸他回去。
老人不放棄,一一請求其他比丘,但是因為舍利弗已經拒絕他了,其他的人也不敢收,也一一拒絕他的請求。
老人非常悲傷,出來到精舍外面,想:水池裡的水人人都可喝,連旃陀羅(四姓中之賤民)都可以出家,為何佛法中獨獨不能容納我?難道我是眾生中最不調的?於是他起來輕生的念頭。
這時佛陀回來了,看到老人在精舍外悲哀痛哭,就問他怎麼回事?他就說他想要出家但是佛陀不在、舍利弗不收、其他比丘也不收,好悲啊!好苦啊!
佛陀說:一切智(如來藏)大悲為體(都有這慈悲心),佛於三界中,心心念念都在找可度之人,如母尋子,愛念無休息,如沙中尋金。於是他攙扶老人入內,舍利弗與眾比丘看到佛陀牽他的手入內,都睜大眼睛。
佛陀就問舍利弗老人所言是否為真?舍利弗說,是真的。佛陀說:沙都可煉金,人人皆有如來藏(善根)。舍利弗就說:我沒找到。佛陀說:以前有位農夫被老虎追,這時他一急就念了一句「南無佛」,這是他的善根。舍利弗聽到就說:歡迎他加入我們的行列。於是佛陀就幫老人剃度。

這部分的故事出自 大莊嚴論經 卷十(五七),原文如下:

復次,雖少種善必當求佛,少善求佛猶如甘露,是以應當盡心求佛。 我昔曾聞,有一人因緣力故發心出家,欲求解脫即詣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雖無,我當往詣法之大將舍利弗所。」時舍利弗觀彼因緣,過去世時少有厭惡修善根不?既觀察已,乃不見有少許善根,一身既無,乃至百千身中都無善根。復觀一劫又無善根,乃至百千劫亦無善根。
尊者舍利弗語彼人言:「我不度汝。」
彼人復至餘比丘所,比丘問言:「汝為向誰求索出家?」
彼人答言:「我詣尊者舍利弗所,不肯度我。」
諸比丘言:「舍利弗不肯度汝,必有過患,我等云何而當度汝?」如是展轉詣諸比丘都不肯度,猶如病者大醫不治,其餘小醫無能治者。
既不稱願,於坊門前泣淚而言:「我何薄福無度我者,四種姓中皆得出家,我造何惡獨不見度?若不見度我必當死。」
即說偈言:「猶如清淨水,一切悉得飲,乃至旃陀羅,各皆得出家。如此佛法中,而不容受我,我是不調順,當用是活為?」
作是偈已,爾時世尊以慈悲心欲教化之,如母愛子,如行金山光映蔽日,到僧坊門,即說偈言:「一切種智身,大悲以為體,佛於三界中,覓諸受化子,猶如牛求犢,愛念無休息。」
爾時世尊清淨無垢,如花開敷,手光熾盛,掌有相輪網縵覆指,以是妙手摩彼人頭,而告之言:「汝何故哭?」彼人悲哀白世尊言:「我求出家,諸比丘等盡皆不聽,由是涕泣。」
世尊問言:「諸比丘不聽?誰遮於汝不聽出家?」即說偈言:「誰有一切智,而欲測豫者?業力極微細,誰能知深淺?」
時彼人者聞斯偈已,白世尊言:「佛法大將舍利弗比丘智慧第一者,不聽我出家。」
爾時世尊以深遠雷音慰彼人言:「非舍利弗智力所及。我於無量劫作難行苦行修習智慧,我今為汝。」即說偈言:「子舍利弗者,彼非一切智,亦非解體性,不盡知中下。彼識有限齊,不能深解了,無有智能知,微細之業報。」
爾時世尊告彼人言:「我今聽汝,於佛法中使汝出家。我於法肆上求買如汝信樂之人,如法化度不令失時。」
佛以柔軟妙相輪手,牽彼人臂入僧坊中,佛於僧前告舍利弗:「以何緣故不聽此子令出家耶?」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見彼有微善根。」
佛即告舍利弗:「勿作是語。」說是偈言:「我觀此善根,極為甚微細,猶如山石沙,融消則出金。禪定與智慧,猶如雙[糒-米+革]囊,我以功力吹,必出真妙金。
此人亦復爾,微善如彼金。」
爾時尊者舍利弗,整鬱多羅僧,偏袒右肩,胡跪叉手,向佛世尊,而說偈言:「諸論中最勝,唯願為我說,智慧之大明,除滅諸黑闇。彼人於久近,而種此善根?為得何福田,種子極速疾?」
佛告舍利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彼因極微,非辟支佛所見境界。乃往過去有一貧人,入阿練若山採取薪柴,為虎所逼,以怖畏故稱南無佛,以是種子得解脫因。」
即說偈言:「唯見此稱佛,以是為微細,因是盡苦際,如是為善哉。至心歸命佛,必得至解脫,得是相似果,更無有及者。」
爾時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化,比丘心悟得羅漢果。以是因緣故,於世尊所種少善根獲報無量,況復造立形像塔廟?
 


悟佛知見:悟實相之理,障除體顯,性相行明,諸法融通,更無二乘。

在如來藏中要反觀自性,人人本具真如本性。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障除體顯:「障」就是拒絕別人出家,其實也是自己內心有障,也障礙了自己的道心,代表自己還是有著相,有障在心中;「體」悲心為體。

性相行明:「性」就是真如本性,「相」則是人生一切形形色色的相。所有一切的境界都很清楚就是「性相行明」。
所以「諸法融通,更無二乘」,我們若能悟佛的知見,自然很多的障礙我們都看得開;有沒有善根是我們自己一念無明起,生了分別心,其實真如本性是平等的。
實相真理是了徹的,性相分明,諸法融通,只有一乘,沒有二乘、三乘之理。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一段是再重複表達,佛陀慈悲,不厭其煩地希望眾生可以體會。

入佛知見:入於實相之理,事理圓融,自在無礙,自然流注任運去來,入一切諸佛究竟圓滿之大智慧。

自然流注:像水一樣流暢,隨方就圓,佛性如水,一切於法自在。這是佛的境界,佛性是自在無礙的;我們凡夫劃地自限,無法來去自在。

如理智:為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佛陀的悲心對眾生並無分別,要眾生入實相真理,否則就是事事障礙了。佛陀已經伸手要牽引、化度我們了,我們是否有把手伸出去,讓佛將我們接引進來呢?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20120813 晨語

有看到樹梢的月亮嗎?還有一顆星星唷!
大眾默契佛心
樂聞教誡敬受
即得明心見性
顯實自性清淨

因為眾生中有些的根機仍不堪領受佛陀教法,所以舍利弗三請,佛陀三止;接著又有五千人退席,餘下大眾歡喜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說「樂聞教誡」,人人以敬心接受佛陀教育。若人人都能「樂聞教誡敬受」,心就會得到明心見性。

我們就是尚有無明的心態,所以要去除無明,去除一分煩惱即得一分的明心,就接近一分佛的清淨,自然自性就愈清淨。除一分無明,增長一分智慧。

有一次眾弟子正在歡喜樂聞佛法時,阿難忽然從座中起,開始發問:
「佛陀的教育,從過去無數劫以來,生生世世就是為眾生而設教。眾生根機不同,會有什麼樣的接受,如何的得失呢?」
佛陀他就這樣思考一下,開始舉例:
「有位富人的朋友生了一個浪蕩子,那個孩子把他的朋友的家產都敗光了,朋友臨死前把這孩子託付給富人。於是這位長者問那個浪蕩子是否有學到教訓,並給他千金讓他去謀生;但浪蕩子不久就把千金敗光,回來告訴長者,長者再教育他,並在給他千金,這樣連續五次。第六次浪蕩子來找他,那時長者正要出門,看到門口有位乞兒在翻撿垃圾,尋找可用的物資,垃圾堆旁還有一隻死老鼠。就指給浪蕩子看,說:善調理的有心人,可以從這堆垃圾跟死老鼠得到極大受用,我再給你一次錢,望你好自為之。
浪蕩子拿了錢就揚長而去,但那位乞兒也聽到長者的話,仔細思考想:若不用心,即使有千金也無用;但我需對這些垃圾及死鼠就如長者對浪蕩子。於是他好好的埋葬那隻老鼠,繼續乞食,但在乞食的時候,如果有討到品質較好的食物,就保存下來以極便宜的價錢賣給比他更貧苦的人,慢慢也累積了小小財富,接著用這小小財富開始做賣菜的生意,等到本錢累積更多,就開始買地、種菜,慢慢把土地拓寬,幾年後也成了一位貿易商,十多年後事業有成,想到「受恩不報,為之背明」,覺得應該要回報那位長者,於是就打了一隻金老鼠,鼠腹中放置珍寶,金鼠放在銀盤上,旁邊放置珍珠瑪瑙(模仿垃圾堆),恭敬獻給長者。」


長者早就忘了當初的事情了,於是他就講到當年的往事,長者非常感動,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也把家財全部託付給他,並要他信仰佛法,以四無量心來待人處事。


佛告阿難:「懂得回報的人得到很多,不懂回報的人就像那位浪蕩子,敗盡家財,有六千金又有何用?你們知道嗎,我就是那位長者,而那個浪蕩子就是調達啊!言順而行逆,有言無行,小人之智(世智辯聰)也,若能言行相符,則像日月光明。」

這個故事原來出於六度集經卷三,原文如下:
「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寶齊國,常好濟貧惠逮眾生,受一切歸猶海含流。時,有友子,以泆蕩之行,家賄消盡。理家愍焉,教之曰:『治生以道,福利無盡。』以金千兩給子為本。對曰:『敬諾。不敢違明誨。』即以行賈。性邪行嬖,好事鬼妖,婬蕩酒樂,財盡復窮。如斯五行[歹*斯]盡其財,窮還守之。時,理家門外糞上有死鼠,理家示之曰:『夫聰明之善士者,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有金千兩而窮困乎?今復以金千兩給汝。』
「時有乞兒,遙聞斯誨愴然而感,進猶乞食,還取鼠去,循彼妙教,具乞諸味,調和炙之,賣得兩錢;轉以販菜,致有百餘。以微致著,遂成富姓。閑居憶曰:『吾本乞兒,緣致斯賄乎!』寤曰:『由賢理家訓彼兒頑,吾致斯寶。受恩不報,謂之背明。』作一銀案,又為金鼠,以眾名珍滿其腹內,羅著案上。又以眾寶瓔珞其邊,具以眾甘,禮彼理家,陳其所以:『今答天潤。』理家曰:『賢哉,丈夫!可為教訓矣。』即以女妻之,居處眾諸都以付焉,曰:『汝為吾後,當奉佛三寶,以四等心救濟眾生。』對曰:『必修佛教矣。』後為理家之嗣,一國稱孝。」 
佛告諸沙門:「理家者,吾身是也。彼蕩子者,調達是。以鼠致富者,槃特比丘是。調達懷吾六億品經,言順行逆,死入太山地獄。槃特比丘,懷吾一句,乃致度世。夫有言無行,猶膏以明自賊,斯小人之智也。言行相扶,明猶日月,含懷眾生成濟萬物,斯大人之明也。行者是地,萬物所由生矣。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可以看到兩個故事之間有不同的地方,原來在六度集經裡面,那個乞兒是把死老鼠烤熟了拿去賣錢,然後用這個本錢開啟自己的事業;而上人的版本裡面,死老鼠被好好的埋葬了。
我當初看到原版的故事時,想了一下為什麼上人要改這個故事呢?我想的是應該是順應現在的人的想法吧,誰知道這老鼠死多久了,還拿來烤來賣給別人吃,聽起來好像不太衛生。也有師父認為是因為慈悲...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希望人人可以知佛知見,不要像調達。那位乞兒光是一句話就可以受用不完。有心,垃圾變黃金;死老鼠也可以讓他心懷天下眾生。

欲示眾生 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 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就是開如來藏(見真實理、真如於煩惱中),見實相理。真如就是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煩惱打開,真如現前,煩惱增加,真如不滅。所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只是我們不斷被煩惱覆蔽,就如老鼠被垃圾覆蓋一樣。

如來藏在我們人人隨身隨地,(好的壞的)思想見解都放在第八識中,如來要我們打開倉庫(藏)、清除煩惱,顯出如來本性。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聞與思】佛陀的「一大事因緣」


早上被考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法華經裡面的「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若是你來講,你怎麼講?

到精舍當學生也好一段時間了,上人總是說「聞、思、修」,感覺上「聞」很多,但是「思」跟「修」好像就弱了些。今天被問了這個問題,我當場愣住了...

其實上人也解釋這句好幾天了,今天被問到,整天就一直想著這個問題...

所謂的「一大事因緣」就是人人本具佛性,所以,大家都有成佛的機會。而且這個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可是要眾生相信這件事很難,因為明明佛就比我們睿智很多啊,很多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佛全部都知道。這樣要說我們跟佛沒有差別,真的很難相信。

這點,佛陀也有解釋。他說,如果佛性沒有差別,為什麼佛怎樣看都比我們聰明睿智很多很多呢?那是因為我們清淨的本性被無明煩惱給遮蓋了,我們的無明煩惱多如塵沙,就像上次辛巴威回來的師兄說的,辛巴威的風沙很大,一瞬間就把東西給蓋住了一層,拿出去一天的電視,拿回來就要擦很久。那只是一天,而我們的心被像那麼多的塵沙覆蓋已經不知道多久(自無始以來...),所以要擦當然不容易。

東西被沙子蓋住了可以用布跟水來擦拭,清淨本性要怎麼擦呢?要修,修戒、定、慧,聽法還要聞、思、修。

這些東西用說的好像不難,其實很不容易。佛陀一方面要讓大家瞭解到這些有多不容易,另一方面也不要讓大家以為這很簡單(戒、定、慧,聞、思、修,才六個字,不要十秒鐘就說完了),再來是沒有實例很難想像,所以佛陀明明早已成佛,但是為了要開示眾生「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他在兩千多年前又倒駕慈航來到娑婆世界,降生在迦毘羅衛國;同時為了要讓大家知道,修行回歸真如本性成佛,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什麼事情更重要,所以他不是只單純降生在迦毘羅衛國,還是他們的太子。太子在看到生老病死之苦、四姓不平等的苦以後,決心要去解開這些謎團,為了要瞭解人生的真諦,他王位可以不要、家庭可以不要、舒適的生活可以不要;為了要找到答案,他先從當時已經有的各種法門開始研究,所以他有「五年參訪」,參訪完了發現這些法門都沒有給他答案,於是他開始自己思索,而有六年苦修,最後終於大徹大悟,了達宇宙萬物的真理。整個佛陀讓我們看到,一開始他跟我們也沒兩樣,都是由父精母血而生,成長的過程也沒有太大不同,讓我們看到(示相)佛也是由一個普通人開始的,鼓勵我們只要用功,大家都有成佛的機會。

當然要成佛不容易,並不是今生此世努力修行就可以成佛,但是佛陀示相讓我們看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雖然要累生累劫(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但是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容易的事情多半都不重要...

所以,佛陀為了要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他倒駕慈航來人間示相,他說了四十幾年的法,他花了那麼多的時間跟精神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人人皆可成佛。

上面是我這個學生的想法,不知道通也不通,請大家參考指正...

20120812 晨語


佛陀久默斯要,今經說之
二乘難信難解
盡行所學之深
勇猛建志之深
精修積德之深

最重要的法是在佛陀覺悟那刻開始,佛陀就想要跟眾生分享,無奈眾生根機不堪接受,所以佛陀只能「久默斯要」,但時間有限,不得不說。

小乘中乘的人獨善其身,無法相信自己也能成佛,更不瞭解佛陀深廣的道理。

佛陀出定後說,法很深、很廣,過去無量劫曾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在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空間、跟這麼多的佛所學的法當然是很深-->【盡行所學之深】
而要在這麼長的時間(無量數劫)裡面生生世世勇猛精進,建立志願不移-->【勇猛建志之深】
精進用心修行積德,不只是自修自得,生生世世都行菩薩道,造福人群-->【精修積德之深】

佛陀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但直接說,人人難信難解,所以佛陀才會「久默斯要」,但是時間不留人,四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法華經一定要說,
「今經說之」:要說佛陀生生世世累積修行的因緣,要來教導眾生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前面說:「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裡回答:因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眾生佛的知見。佛陀以耐心、細心、慈悲心開示眾生,佛的知見是宇宙萬物的真理,凡夫的知見是依相分別;即使是博士也只專精一事一物。譬如說好奇號,上人問一位專家有關好奇號傳回來的影像,那位博士說不知道是真是假?專家靠科學發現,但佛陀兩千多年前就說宇宙之間有無量數世界,天空的星星每一顆都是一個世界,雖不見得適合人居住,但畢竟是有。我們靠現代科學知道每個星星都是一個世界,而佛陀時代科學不發達,他卻早已知道。

「欲令眾生」那個「欲」就是心願,佛的心願是使眾生開解佛的知見,瞭解佛看到的東西內涵的道理,希望眾生知見能與佛平等。

「使得清淨」:要和佛同樣的知見,心要清淨,無明去除,佛法不是無法接近,是因為眾生無明尚未掃除,只要滌心垢、改除習氣,一掃除必定是接近佛的見解,改多少習氣就是清除多少無明,所以日常生活真的很重要,佛陀光要教大家這部分就很難了,所以說眾生根機鈍劣,舍利弗三請,佛陀會三止。

「世尊」:佛具萬德,乃是世間之至尊,故稱號世尊。

「開佛知見」:佛為使令眾生了知(明明了了、很清楚透徹)照見諸法實相,佛之法性智慧,故云:開眾生佛之知見。

無明去除,智慧的光才能照見諸法實相。心若是背道,無明就會遮蓋智慧的光明。法性智慧現前,諸法實相自然明明了了。就像我們眼睛閉上,不見外面境界;張開眼睛境界仍在。就如真如本性猶在,只為無明覆蔽是一樣的。凡夫就如盲人,眼雖盲但境界猶在;道理原在,但凡夫為無明覆蓋所以不明道理。

佛要使人人瞭解,法是我們的,若不用心,聽多少經仍不瞭解。

佛出生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知見。

「使得清淨」:離諸惡行之過失,斷諸煩惱之垢染,是為清淨,即障盡解脫,離垢清淨。

當我們對一個人有惡感,就會對他斤斤計較,這樣就是「惡行之過失」。

要如何度化、教化?時時反省思考,內心是否仍存在惡行、惡感?「垢染」的意思是新舊累積才會變成「垢」。

要時時懺悔,讓煩惱斷除,三障煩惱去掉,否則很容易會成為增上慢人。學佛要用心學。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20120811 晨語

一大事:
究竟實相 其性廣博 故名為大
如來出世度生之過程 故名為大事

天體宇宙萬物之間各有其性(究竟實相),要如何徹底瞭解呢?有相就有性。

例如說香茅跟臭頭香,一種是香草植物,另一種是雜草。(臭頭香是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的俗名,還有其他的名稱包括:土香,香頭草,有頭土香,雀頭香,三稜草,水香陵,續根草。英文名稱是 purple nutsedge, purple nutgrass, coco sedge, coco grass, nut sedge, nut grass, 日文是ハマスゲ。它是多年生草本,約20~50公分高。匍匐根莖細長,先端形成橢圓形球莖,於地下蔓延,新的球莖白色,老的球莖則呈深褐色。稈三稜形。葉由莖基部長出,線形,先端尖。苞片2-3枚,葉狀。聚繖花序,具3-10個輻射枝,小穗紫紅或紅棕色。小堅果倒卵形,有三稜,黑褐色。http://wssroc.agron.ntu.edu.tw/weedid/weedid.htm臭頭香生命力很強(請參考上面的網站),不容易去除,看到就要挖很久,只要有一顆種子(按:是球莖,請參考上面的網站資料)就會長很多,好的植物都被它包圍了。以前種花生,種的時候還要用腳去踩把土踏實,三天就發芽,七天就長得蠻大的,這時會覺得生命力實在很強韌。可是種下去時旁邊如果有臭頭香,要趕快拔掉,否則怎樣種花生都不會長得好。所以,知道雜草的特性,才知道要怎樣才能除它。

物的形象和性(相)是瞭解不完的,佛來人間,這些都知道,所以他自譬喻為農夫,因他知道大地性相,所以是覺者。

何況佛陀來人間是針對人生,他為了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因為眾生具實相,就是因為有這個種性實相,人人都有根機,根機來自於因緣,人與佛,他有機,佛陀慈悲感應:

眾生具此實相,感佛慈悲應機,名為因
如來證此實相,而能起應度生,名為緣

佛陀不忍眾生在大地上複製煩惱、不斷造業,那就是破壞,煩惱愈多破壞愈嚴重,所以眾生具足「機」緣,佛陀就應此因,以佛與眾生的緣來到人間,所以佛陀是為一大事因緣。我們過去生中,所做的因緣,現在要生在哪裡的果報,我們就依這個因、緣,生於何處;這是依報。每個人有正報,他本身的問題,誘惑的緣,正報的因,再依此緣將他帶出去,一念差,千里偏,一念錯,步步錯,這就是說「正報」,看我們自己本身這念心,所以修行要好好修心。原來人人都有究竟真理實相如來本性,但因為因緣果報,互相傷害。

就如這次蘇拉颱風,如依照原來路線,就變成「西北颱」,結果來個大轉彎入花蓮,又出來就減弱了,否則對西部會是很大的災難,但這麼一來對和平就造成大災難,和平、和中、和仁一百多戶受損,看那些土石流沖下來的石頭,一定是人為破壞。

其中和中有個火藥庫,原來是設置用來放火藥炸山開採大理石、石灰石,炸了幾十年,從山裡面取了很多很多,這次大雨把石頭都沖下來了,大地的究竟實相含藏了大理石,人貪利欲,用炸藥炸山,想用大理石蓋豪宅,做工藝品,山打破天地的性相就遭到不可逆的破壞了,看這幾十年建築業的興盛,就知道水泥用了多少?山破壞了多少?這是人心破壞大地。
世間究竟真實實相,人人應該要用感恩心,人要於天地間安分守己在大地之間生活,不要一念貪欲,所有的煩惱、無明就生起,對人間、天地破壞都很大。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要解釋很多,很開,很大的道理,萬事物理,但時間有限所以只能解釋人的心理,來說話讓大家更瞭解,唯有將人人的心,無明全部掃除,回歸如來本性。人生來人間不是一直享受物資,這種享受物資就是不斷在造業。要節能減碳、資源回收,不要過度開採,由大地取用物資,傷害大地。

就像最近工研院的許多專家學者來人援會展示他們的研發成果,他們過去幾年跟慈濟合作,研究如何將物資回收再製,保護大地。

你我的一大事因緣是要來人間利益人群,庇護大地。請大家多用心。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20120810 晨語

忘了開閃光燈
佛慈降一乘教 而分別說三乘
欲示眾生 佛之知見 故出現於世

佛陀要向眾生所說的法是一乘,因眾生根機鈍劣,無法也不堪接受,於是將一乘(無上正等正覺,回歸如來本性之妙法)降下來為三乘。隨眾生根機說法,無非是將佛的知見攤開來示現給眾生,要眾生回歸本性。不過,也還是難。

我們這段時間一直反覆說,佛心、眾生心都差不多,但我們眾生各有各的境界,佛是大覺者,宇宙天下事無所不知。

我每天早上出來看天空,每天都不一樣,光看每天的天空、雲和天的顏色,到底天是什麼顏色?有時還有星星在天邊,有時太陽還沒出來,有時天色灰樸樸的,有時雲是黑的;用心看會發現雲的型態也各各不同,天色、雲的千變萬化,究竟真實的顏色是什麼?最後就會想,「色無色,就是真色」,回頭看主堂,每天都一樣大家在裡面早課,走一樣的路進入主堂。

離我們很遠的境界(天空)千變萬化,而我們周圍的境界(主堂)是否真的都一樣不變呢?這些我們造作的東西(有為法),隨時間在變動,只是我們自己不覺知。從出生到老,是否一樣呢?雖然每天都是「我」,但是「我」有新陳代謝、有生滅,每天都在變化。

我們的人生渺小,如何能瞭解浩瀚無窮的宇宙呢?周圍的境界又瞭解了嗎?

佛陀考慮到眾生都是無常計常,所以分析了很多道理,一個「無常」是天地宇宙萬物,從粗到細全都在這個無常中,但我們絕對無法瞭解;經過佛陀的分析,我們知道每一天、每一時,都不一樣;清淨的佛性為何會迷?會有無明?佛陀就開始說因緣果報、十二因緣,由一念無明開始,生了三細,展開了非常複雜的人、事、物。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一乘開始,但因為眾生難以瞭解(一乘真實法),所以佛陀只能把一乘散開來說三乘,無非就是要「示」,來展示讓大家知道,用很簡單、很渺小的東西來分析,但愈說好像愈複雜愈難瞭解。

其實佛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讓眾生回歸清淨無染的如來本性,所以他要出現於世間,用種種的方法,降一乘法,說三乘道來教育我們。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佛陀的慈悲就是因為一乘實相微妙法,眾生難以瞭解,難思量,雖然很無奈,但是佛陀還是耐著本性,希望要解釋得讓人人回歸諸佛的知見,儘管此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所以,如果我們還停滯在凡夫的境界,就永遠無法瞭解、思量。

就像前面提到的天空,我們凡夫短視天空,天空這麼遠,(凡夫)哪有辦法體會天空宇宙天體之理?除非我和佛陀一樣已經覺悟,和宇宙天地萬物成一體,「色無色,就是真色」,唯有回歸如來本性,則不解而知。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陀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皆為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佛陀因為不棄、不捨娑婆世界眾生,所以生生世世以不同生態出現,引導眾生,以種種說法引眾生根機,所以我們說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諸佛出現於世,皆為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見,捨此則非如來出世本懷。

在色界中,佛陀用種種有形、有相來開示眾生,在無色界中,用意境來開示,種種方法只是為了要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人人本具佛性,一切究竟的道理、一乘實相,如來本性人人本具,佛陀告塑我們,就是希望人人「咸得悟入」,都能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要我們知道,不瞭解就要再去分析,「咸得悟入」就是全部都要能悟;悟,就是離開迷,要「悟」要用心瞭解人事物。

我們常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瞭解菩薩道,若不去身體力行,你不會知道、瞭解愛是來自至誠無分別的心。體會佛心、菩薩心,否則光是說行菩薩道,道理說得很崇高,但其實不瞭解。佛陀悲心慈懷,不忍眾生顛倒造業,使世間災禍更多,所以教導眾生入菩薩道的境界,若人人皆能入此境界,不是很美很和平嗎?

「如來出世本懷」就是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知見,又云「眾生有此機,感佛名因」,眾生絕對有機會能夠接受佛陀來為我們度化的這個因,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而「佛乘機而應」,佛陀隨著根機所以來感應人間,「故名為緣,是為出世本意」。眾生若無因緣,佛還是不能度,因為眾生與佛有緣所以佛陀出現在人間。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所以佛陀要使一切眾生開佛知見,使人人能夠清淨,因此出現於人間。當你為苦難眾生付出,拔除他的苦難的時候,那念心就是最清淨的心。無所求的心就是最清淨的心。

佛法浩瀚無邊際,若不用心,常在自己的境界裡,不知不覺,生命隨分秒消逝,煩惱隨時間增長。把握時間,生命不斷消逝,精進的人增長慧命,懈怠者增長煩惱。要多用心!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20120809 晨語


佛教以因緣為宗
以佛聖教 由淺至深
說一切法 不出因緣二字

佛教就是以因緣為宗旨,我們常說要「信」,信佛教法,因緣果報是我們佛教中的精神。若撥無因果則無法可談;所以「佛教以因緣為宗,以佛聖教由淺至深」。無論深或淺,都不離「因緣」二字,所以我們對因緣要很重視。

佛陀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若沒有因緣來譬喻,諸法無法顯現。例如說辛巴威的人,跟我們同樣都是天上地下的人,不過只是膚色不同、生活形態不同,為何我們能生活這麼享受,而他們的生活如此之苦?對他們來說,他們所求不多;雖然我們看來覺得他們是苦。為何他們過去會生在那個地方呢?那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依報、正報,正報就是人身,這個人身,生在那樣的國家,有的人還是比較富有,少少的人住在大房子裡;有些人卻很多人住在極小極簡陋的屋子裡,這就是依報,依各人的正報不同,這就是因緣果報。

一切究竟諸法、如來本性,仍依因緣果報,過去如何造因結緣,自然由不得自己,隨緣隨報受生。但人人能否瞭解呢?他們若能瞭解諸法究竟,透徹如來本性,他們也與佛平等,妙法真理人人平等,只是因緣果報不同,所以這就是佛來人間,以諸佛聖賢的教法,由淺至深,其實深淺不離因緣果報。這就是佛法要用心聽,真正用心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唯有諸佛才能夠瞭解,那就是因緣。在凡夫界無法理解佛的智識,但人人本具佛性,若塵去光現則能理解。若怎樣都聽不懂,只有諸佛乃能知之,就不用說了。這句的經文,我們要用心。不只是諸佛才能瞭解,其實只要心清淨,就能瞭解諸法究竟之理,那就是回歸如來本性,如來本性人人具有,我們若能瞭解,就知道我們一定也聽得懂,只要心清淨。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因為凡夫不知,唯有諸佛知道,所以釋迦佛來人間,就是要開導凡夫被無明覆蔽的心,教我們如何去除無明,顯出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佛性。這一大事的「一」就是「一切究竟實相」,就是如來清淨本性。

究竟的道理,究竟實相,一個名稱叫做如來的本性,這個「性」就是廣博,故名為「大」。佛具有這個實相真如本性,其實人人都有「性」,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識,這個「性」是廣博,因為它是究竟實法,真理實相是真實的相體,就是如來本性,人人本具,很廣博。

佛陀覺悟了以後心包太虛,覺悟了宇宙天地萬物之理。最近「好奇號」登陸火星,那也是一個世界,大地和地球一樣有山、有石、有土,但沒有樹,沒有綠色的植物,好像也沒有水。幾十年前太空人在月球漫步,由月球看地球也是要抬頭。

辛巴威錢每個人都是幾百兆,但是這些數字是人定的,是我們人間人的代名詞,但是究竟的真理,真實的如來本性,真的是廣博,凡夫能思量嗎?錢只是隨人說的數字,價值何在?但真實法的廣伯遼闊,不是用天文數字可以表達的,何況要用凡夫心,凡夫的無明去瞭解?除非就是我們人人真正透徹用心、回歸如來清淨本性,我們才能與佛同樣覺悟了宇宙那種浩瀚沒有邊際、無法用數字去表達的廣博。

一大事:一即一切究竟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為大,如來出世度生之過程,故名為事。

大事因緣的「大」包含了宇宙萬物一切的事、物、理,都在這一「大」,所以「一大」、「一大事」,其性廣博,故名為大。

如來出世度眾生的過程,叫做「事」。如來(釋迦牟尼佛)他現相出世人間,從兜率天降生在皇宮,長大、覺悟、說法、示滅,八十年的過程,這樣讓人人知道人生的過程,這樣來度眾生。佛陀的一代思想就是身體力行,這樣想就這樣做,年輕時為了突破矛盾,打破人間的不平等,出家求法探訪修行的方法,接著思索天地萬物之理,向世間的人說法。那怕是佛度眾生也要看因緣,無緣不能度。

眾生具此實相,而能成機感佛,故名為因;
如來證此實相,而能起應度生,故名為緣。

「眾生具此實相」,眾生具足究竟之理,實相就是如來本性;「而能成機感佛」,因為眾生有佛性,所以絕對能成佛,只是無明覆蔽。法只是用來去除無明的方法,只要能看得開、想得透徹,自然就不再與世間種種的貪、瞋、癡惹上,結不好的因緣,這就是佛陀教我們要如何防非止惡,新的惡業不要再來,舊的惡業要解開。佛陀知道眾生人人具有如來本性,所以能成機(有機緣),可以度。因此才能度,如果無緣是不能度的,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與佛有緣。因為眾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佛陀只是教育我們如何撥開無明、徹見真理,所以說佛陀是「證此實相」。佛陀感應眾生的根機,而眾生與佛有緣,這種因緣感應,使佛陀為眾生而來,現相於人間,修行、說法、示滅,所有這一大是就是因為與眾生有緣,所以叫做「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修行要發菩薩心,人人本具佛性,只要回歸本性就與佛同等。這是佛陀所說的真實法,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難得人身,難得有機緣可以聞法,起歡喜心、依教奉行,這種機緣是多麼不容易,要好好把握這個因緣。

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要好好顧好我們這一念心,戒定慧、聞思修要好好保持、好好精進,絕對不要放逸,否則無明四散,好不容易把無明收在一起,接著就可以把它消滅,若是放逸就又散開,又要墮入六道輪迴,要把握難得的機緣,好好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