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20120727 晨語

佛所敷演,實有因緣;
非一切智,無能信受;
不忖己德,未得謂得;
一人吐虛,萬人傳實。

為何佛陀要適應眾生根機?眾生根機若仍在鈍劣,就不能給一乘實相甚深微妙大法M要用小乘先開導。
有的人雖有因緣接觸佛所說的法,卻自認為都已經瞭解,就會起增上慢心。光是慢就有七種,就可知人的心態如何複雜,超過法深又長的程度。雖然法很多,但人卻會去複製很多無明,人與人之間也常常如此,一句無心的話卻認為他人是在說自己,雖不是針對他,卻收來傷害自己,曲解別人。
常聽到別人在勸他人:「他不是有心的,不要想太多。」但是他人卻覺得,又不是你被講,並沒有因為別人的勸解而心開意解,甚至對勸他的人有點責備的感覺。
三人或以上才叫做眾生,眾生很複雜,佛陀的法雖然很深,但也是為了引導眾生看得遠走得長,所以說是大菩提直道,直指明心見性。凡夫若方向正確,就依照佛陀給的方向前進,直心為道場,但很多人就無法以直心來接受,反而起驕傲的心,所以佛以四諦十二因緣來開啟他的心,結果不但沒有開啟,卻增加了慢心,這就是「不忖己德,未得謂得」,自己沒有度量自己到底瞭解多少佛法,既瞭解得不多,知道的也不多,這樣出去說話就成了「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將自己偏差的道理去跟他人說。所以學佛要常忖度自己知道多少,是非分清楚,那就功德無量了。
所以聽法要用心,說話要謹慎,佛陀煩惱的就是這些不用心聽法、和別人分享時又加油添醋的人,所以佛陀對這些人也很謹慎,要互相對機(對時、對人、對地)才說。
舍利弗一直請佛宣說一乘實相大法,但佛以時機未成熟沒有說,所以舍利弗再請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無上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沒有誰的智慧在佛陀之上。

戒定、福慧等之功德,如佛兩足尊,遊行法界。

守戒是很重要的,常聽有人懺悔,要改掉壞習氣,但卻說要給他時間,多久?時間不斷流逝,一直減少。比如說戒酒,朋友一叫就去,說不差這一次,卻不知時間分秒消逝,生命減少,傷身體不斷飲酒,業越造越多。



這部分末學想到我在美國的一位同事,他跟我說他大學時代每個週五晚上都在廁所裡。
末學問他在廁所裡做什麼?
他說當時他跟一位好野人一起分租一間公寓,每個週五晚上兩個人都跑趴去,喝得爛醉,跑到廁所去抓兔子;抓完兔子以後我的同事都會眼望天花板跟上帝懺悔,說他一定不要再這樣過週末了!結果下週末又再度重演。
不過我的同事還算是腦筋比較清楚的,最後他還是搬離開那位好野人同學(他是造成我的同事跑趴的原因之一),也不再每週末跑趴,但是他的好野人同學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壞脾氣也一樣,後悔懊惱自己說這次是最後一次,以後要很謹慎,但境界一來,又衝口而出,永遠後悔,永遠常常在發心,這樣真辛苦!
佛陀由無始劫前開始發心,生生世世都守持戒極好,無論什麼境界都是以守著自己的戒為先,戒守得好,自然心就定,就像人的左右手,雙手萬能,這也就是為何佛陀是大覺者。
戒心定念,在人群中一定是能夠造福人群的;戒和定就像雙手,雙手健全有力,事情才做得多;雙腳則是福慧,這樣(戒定、福慧俱全)就叫做四肢健全。
佛以無始以來所修的行,內功(戒定)外德(福慧),可以遊行法界,,進出無障礙,什麼境界現前,法也現前。凡夫就是只有境界卻沒有法,讓境界充滿了我們的心,所以修行要很用心,知道法,但境界現前,法就消失,永遠都在後悔與錯誤中。
「願說第一法」,第一法就是一念心,萬法統攝在一念心中,發出對機的法,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佛陀以相等數量的法來對應。一切無不都在一念心中。
人人聽到的法如何受用?用心的人,講到無常,連天地無常都能體會;一心統攝萬法,不只在佛,人人都有,只是我們是否有透徹心性重點?心性清淨無染的本性若透徹,則第一法人人本具,森羅萬象無不統攝於一法一念中。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最接近佛心,就像佛的長子,有責任要傳法,為同修行者請法,從佛受化,必能敬信。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一心合掌就是說全心全意虔誠聽法,人人習氣都難斷,但是現在習氣開始去除,佛語應該可瞭解。
但佛陀的疑問是:眾生是否都真的能瞭解呢?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20120726 晨語

二乘根淺,執深障重;
一乘實法,難知信解;
佛智顧念,慢疑生謗。

一乘的法是在很深,道理很奧妙;所以二乘小根機的人會有自我障礙。
佛陀顧念這些執深障重小根機的人,萬一聽不懂,起我慢、增上慢心,甚至毀謗造業,所以他還沒有要暢演本懷。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唯願說之,唯願說之!

「惟」是最虔誠的。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穩,多所饒益。

世世:過去和現在。
從佛受化:接受佛陀的教法,能相信佛所說法,必定是「長夜安穩,多所饒益」。
舍利弗以宿命智,謂此多數會眾久蒙諸佛之所教化,必能敬信。舍利弗代替會中多數人請法,這些人由過去到現在跟隨佛陀,有受佛教化,所以佛不可以少數人之故,止而不說。不只是現在的弟子,還有未來的。

長夜安穩:長夜指的是生死煩惱之昏暗漫長(無明),祈佛以妙法智慧之光,善能饒益一切眾生。這些人長久以來在生死中跟隨佛陀,心都很安穩。
請佛陀安心表達長久心所保護的法,人人已走過漫長的長夜,經過、也降伏了煩惱無明,諸佛妙法智慧照耀。請佛陀迅速向大家開示,使大家的心更安、更瞭解佛法(饒益),相信大眾能更增加智慧光明。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兩足尊為佛十號之一,以佛在兩足之有情中為第一尊貴故。天堂無佛可成,地獄無法可聽,唯有人間可以受法實行,可看到惡的一面,苦難的一面,佛陀來人間,要使人善惡分明,苦樂清楚,將佛法透徹宣說;只有人可以接受佛法,所有的法都在人間中,只有人能瞭解佛法、接近佛法。阿含部中常見天人來請法、聞法,所以天人要聞法仍需到人間有情世間。
戒定、福慧等之功德,如佛兩足尊,遊行法界。戒是修行者修行者最重要的,不守戒則容易無明覆蔽,墮落漫長黑夜,要守戒才能有智慧光明。
戒要守好一定要定心,否則無法進步;在漫長道路上福慧要雙修。
由法華經開始到現在,可見到佛陀有多重視走入人群。
四十多年的方便法,幫助眾人脫離無明黑暗,二乘是一乘的根基,若無二乘如何能走過生死漫長黑夜之路?
現在最重要的是渡生死海,不只是自度,還要度人過茫茫生死欲海中,還有多少芸芸眾生等著被救拔?救拔苦難眾生就是福,心若定,就不會受顛倒人生的影響,還可以繼續救拔苦難眾生。
除戒定之外,還要有入人群去修福慧的動作。內修外行的功德,就是戒定跟福慧。
(人人)覺悟後可遊行法界,何況為一大事因緣來到人間的佛陀?佛陀來到人間就是為了要跟眾生分享真理。佛在兩足有情中教化,在天人之中為極等。
第一法是最深奧微妙之法,就是一念心能含攝世間森羅萬象,無不盡攝於一法中。
但是修行人要如何自我發現這第一法呢?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20120725 晨語

如來悲智,運慈啟慧;
令諸眾生,得見諦理;
信解清淨,如鏡照境;
離諸疑悔,信受喜悅。

佛陀只有這個心願,另眾生得見諦理,所說的法能入眾生的心,但願眾生能見佛所見、知佛所知,達到與佛同等的境界。
諦理:一乘實相的真諦。
引導人人以清淨的心來相信、體解佛的心意,若無清淨心則無法。
心「如鏡照境」,若能照見佛境,則佛知佛見就是我們的知見,這若信解清淨仍未透徹則無法達成。有疑心也無法體會清淨妙法,錯過了緣則無法再體會。
增上慢就是有疑心,會障礙道業。
若能遠離疑才能生出至誠道心,用功、瞭解佛知佛見,則法喜由信受中生。
學佛要學佛的智慧,但如不信,則離佛甚遠。
眾生本心必定要產生信解清淨,遠離懷疑,才能信受,得到法喜,進入佛的境界。
舍利弗殷勤求佛陀說法,但佛陀以時機未到,三次止住舍利弗,因為會中「一切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更重要的是「增上慢者」,不只是四眾等人間信佛的人,佛陀希望人人都能信受,但如有增上慢者則不能信受。
「增上慢比丘」包含了四眾,比丘為四眾之首,佛陀對比丘寄望甚深,希望能靠他們把佛法流傳人間,所以在言談中以比丘為代表。
若心中有疑,信根未深入之四眾,聽聞一乘大法必生疑心,認為過去佛所說之二乘、四諦、十二因緣、六道輪迴了斷分段生死、變異生死,超越三界六道,現在忽然去除過去所說的方便法,開始說真實微妙法,必使四眾起疑,好不容易斷除六道,現在卻要回入娑婆,是否與過去所說之法有矛盾之處?卻不知過去的方便法是佛陀以種種方法引導眾生離五濁惡世之苦,厭離六道三界。
佛陀現在對於暢演本懷有顧慮,是為這些心中起疑,自以為自己已超越六道三界,比一般人高一級的增上慢者考慮。
分段生死去除的修行者,很容易生出增上慢心,如此就是口生妄語(未得謂得為大妄語),容易墮落地獄。

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墮於大坑。

佛陀以大悲故憐憫增上慢者,他們的疑心在自己心中,不是佛陀說去除就可以去除的。大坑就是地獄。佛以大悲故,在這些人退席前不忍即說。但舍利弗再求: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真的要很感恩舍利弗,他請佛陀無論如何要快快暢演本懷,「惟願」就是唯一的心願。
佛陀三止,舍利弗四請。法的至妙不簡單,因時、因人、因地說法,現在正是時候,因四十多年的時間過了;地方在靈鷲山,正是適合開演大法的地點,有許多大乘法在這裡開演。雖佛陀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對人說真實法,但其中有少部分的人不信,佛陀怕這些人去謗法,使大部分的人受到影響。「一人吐虛,萬人傳實」,佛陀慈悲,仍有所保留,必定要等根機成熟、信根深的人才要說。
「佛深智莫能解」,很深的信心、很寬闊的智慧才能瞭解佛智。
佛陀開的方便法門,其實也是為四十多年後的一乘實法所設的階梯,就像蓋樓房一定要從地基打起,不可能說要蓋七樓,就從七樓開始蓋。所以一定要慢慢接引這些由無始以來被無明覆蔽的眾生。今日的妙法,是由過去的方便法慢慢牽引等根機成熟在開始進入妙法中,但很多人不解,以為既已脫離三界六道,為何又要回入娑婆?不知以出世的精神,回歸入世的志業,只要心清淨,才能入娑婆而不受污染。「慈濟宗門人間路」,發菩薩心必定要回入娑婆。
過去的善巧方便要會合微妙一乘實相,但增上慢者在佛陀未說前即已生疑不信,佛陀在觀察這些人不忍心這些少數人因謗法,障礙大多數人的道心,三止是考慮還有少數人因緣未成熟。

我們是否已經因緣成熟,有接受大法的心呢?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20120724 晨語

佛心護念,一乘實法;
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慮增上慢,因疑生謗;
不唯無益,更增有損。

佛陀的心所護念的一乘實法,一直想跟大家說,但是考慮到眾生根機未成熟,所以四十多年來都沒有說。另外也考慮到增上慢的人,因他們有疑心,會生毀謗,這些不對機的人,如果對他們說法,不但無益,可能還會有損害。

佛世時,一天迦葉尊者來了,向佛禮拜恭敬之後,退在一面。佛陀看他來了很高興,就說:
「迦葉,你來了,你應該要發心跟大眾說法,我常向僧團說法,你也應該代替我去向僧團說法。」
迦葉默然,佛陀再說:
「迦葉,你還在考慮什麼呢?我常向他們說法,你也應該要向他們說法。」
這時候迦葉就說:佛陀啊,大家的生活悠閒,每天就是優哉游哉,放蕩懈怠,不思精進,所想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貪、瞋、癡迷的生活,雖說是出家,但很多人很散漫,不殷勤精進,對佛所說的法也不接受;這樣的人,跟他們說再多也是白說;而也有很精勤,知道人生無常,自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殷勤精進,體會人間苦集滅道之理時時聽佛說法,一理通萬理徹,這樣的人不用跟他說法他也會精進,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

佛陀聽了很讚歎,說:不勤而懈怠的人,怎樣跟他說也沒辦法;而知道人生無常、四諦之道,不必說還是繼續精進,就是「佛心護念一乘實法,久默斯要不務速說」的道理。但是佛陀的責任和迦葉尊者不同,雖然他讚歎迦葉,但是他不能放棄他來到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所以他(過去四十多年)不是不說,而是還有大部分的人無法瞭解;而這次(止住舍利弗)也不是不說,是考慮到增上慢者,怕他們謗法、造業。就像補藥雖對人的身體有幫助,但對於不對症的人恐怕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有副作用。

舍利弗再請佛說法,這次佛陀是否開始說呢?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我法妙難思」的「我法」就是宇宙間萬物之理,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
若要細細分析,那些增上慢者會不耐煩、不相信。
佛陀已經在經文中有三次「止!止!」不用再說,舍利弗三次四次懇請佛陀說法。
本來佛陀成佛後一大事因緣就是要講法,但是增上慢者因為自己做不到,會懷疑;同時也是因為信心不堅固,在這會中,佛陀擔心如果現在說了,他們會因為驚疑而毀謗。不只是天、人、阿修羅、比丘、比丘尼,四眾弟子中都有增上慢者。

憍慢就是做人不圓滿、常在人群中製造種種煩惱。

慢有七種
一、通常之慢:覺得自己的功德比別人多,比別人高。
二、過慢:自己和別人差不多,但是卻覺得自己才華更高。
三、慢過慢:自己明明不如人,但卻覺得差不多。
四、我慢:就是放大自己,常常用來當作慢的代名詞;執著於我相,自視甚高、自命清高、唯我獨尊,覺得所有的人都不如自己。
五、增上慢:證阿羅漢果者會有的我慢,雖已證過小乘,但仍有煩惱未斷,仍有變異生死的少分煩惱,卻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在佛教中最嚴重的煩惱就是這個,嚴重地障礙修行。
六、卑劣慢:自知不如人,但覺得其他人更好與自己無關,也不想見賢思齊,也不會去請教別人,自我墮落,不求上進。
七、邪慢:是非曲直不加審查,修行一念偏差,步步行錯,不能堅定信心於正法,很危險。這種人都不好好思考,只是執著生滅之相,一開始就偏差,就算遇到正法,仍我行我素;或是不老實修行,只想要速成。路是要自己走的,如果方向正確,也要開步走才能到得了。修行沒有速成班,要老實修行,如果過去有偏差,現在不改過,或過去在正法,邪魔引誘就偏差了,看不起或是毀謗正法,不信因緣果報觀,這就是邪慢。

我們應該要正信,相信妙有真空的道理,相信因緣果報,若撥無因果就會墮落大坑。

增上慢者自斷道心,我慢則是所有凡夫都有,這兩種是最根本、最普遍的慢,會斷道根,要很注意。

慢心一起,連佛都沒法度,還障礙佛陀暢演本懷,所以人人要自我警惕,要多用心!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20120723 晨語

早上照相時手應該有動到...


不自貢高慢
修德發大心
世間萬法立正念
菩提大道立信願

修行要縮小自己,貢高驕傲放大自己,讓人看了不順眼。
要如何縮小自己,讓人人看了覺得很順眼呢?要有修行功夫。不會修心養性的人,會很自大,什麼人都看不順眼。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可以在人群中和人人合心,互相關懷和氣,合作協和為天下人付出。
內心要有修養的功夫,不只是內心的功夫,還要身體力行,不使人覺得特殊,讓人肯定事業,叫做合心。合心與和氣,能調和人心,心中有功夫外面就能和人協調,和氣。
所以要互愛,別人才願意肯定你。和合互協來自內心,顯在外行就是修德。
發大心要時時警惕自己,同時要堅持把握,恆持剎那,能長長久久不變,這就是不貢高憍慢。
在世間萬法立正念的「世間」就是時間與空間,時間是天長地久,空間隨著時間的變化有成住壞空。
世間萬法要好好透徹瞭解立正念,念念沒有偏差。
不只是為世間萬法立正念,還要為菩提大道立信願。
有因緣來人間,不只要懂得付出,還要和人群和合,要和人群和合,修行的信念不可少。

舍利弗求佛說法,佛陀一再地「止!止!不須復說!」
佛陀為何止?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

阿修羅:供養若為修福,不去瞭解其中的法,內心滿心煩惱,沒有去除也不願去修,這就是修天福而無天德,(下輩子變成阿修羅嗎?)型態醜惡,沒有威嚴德相的端正形態,雖很富有,但身行不端正,容貌醜惡,讓人看了討厭。
我們的生活中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中,是否也有這種人間修羅呢?
畜生界中也有這樣的修羅,如鬥雞、鬥牛、蟋蟀,這些動物,本性好鬥,在六道中,阿修羅是遍佈於內的。有天福卻無天德,男醜女美,女的阿修羅通常非常美麗,天帝也有娶阿修羅女,常到天堂去鬧事。
要有修實德才能生在天上。阿修羅卻沒有(修實德),只是歡喜布施,所以我們除了布施還要修德(智慧)。

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墮於大坑。

不只是天、人、阿修羅會驚疑,哪怕增上慢比丘,為了佛陀要說這樣的法,他們不能接受,會生出煩惱、謗佛的心態,他們未得謂得,自以為都瞭解佛所說的法,且(自以為)能聞一知十,這樣叫做增上慢,未證謂證,對萬事物理的見解尚未了徹,卻自以為已經見證,其實只知道名相、皮毛,這樣的人,世間的人多數如此。其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因為他瞭解自己知道多少,但增上慢人卻自以為都知道,把自己估計得比人高。一般人都有這問題。

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對以歌舞伎樂謀生的夫婦,育有一女,名青蓮華。青蓮華不僅相貌莊嚴,世所稀有,黠慧聰明,令人折服;並且才華出眾,具足當時婦女所應具備的六十四種才藝,深闇音律,舞藝精湛,不論迴旋、俯仰,姿態優雅,無不嬌媚。
一日,青蓮華和父母應王舍城的富豪長者邀請,於節日慶典中表演歌舞伎樂。青蓮華驕慢地唱著:「王舍城中可有人像我一樣能歌擅舞的嗎?可有人深研各種經論,聰明、智慧比得上我,能解答我的疑問嗎?」結果有人大聲答道:「釋迦牟尼佛在迦蘭陀林精舍弘化,他的慈悲智慧無人能比,一定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青蓮華聽了半信半疑,帶著一種挑釁的心態,跟隨父母等人載歌載舞來到迦蘭陀林中。青蓮華見到佛陀後,並沒有生起恭敬之心,仍和往常一樣驕慢嬉笑,恣意展露自己的美色。佛陀見此,即運用神力將青蓮華變成白髮蒼蒼、皮膚斑皺、牙齒疏缺、彎腰駝背的老嫗。青蓮華見到自己身形醜陋無比,萬分驚恐,心想:「一定是佛陀的威德神力,使我遽變此衰老相貌。」於是,心生慚愧,跪在佛陀前,對自己驕慢自大、放情縱意的作為深感懺悔,並懇請佛陀的原諒。

(來自:中台世界:舞師女作比丘尼緣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356.htm

出家的修行者也有很多增上慢者,因為如此,所以佛陀尚未允許把法傳出去。
學佛要有正念、信願的心。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20120722 晨語

尊佛敬法入心
培養智慧利根
堪能聞法信受
妙法入心見性


時時培養我們的智,信根更深更敏銳(利)
利根是修行者很重要的,否則佛法深湛,若根機鈍劣無法體會,要如何開啟智慧?
尊佛敬法,佛陀就能讓我們培養智慧;法若入心要種種因緣成就,若有尊佛敬法的心,才能聞佛法信受。
到法華會上還有不堪受法的人,法沒有真的入心,還有種種無明未完全去除,使自心受用。
堪得聽,聽後堪得信受,才能妙法入心。
能信受入心才能明心見性,體會宇宙萬物之理。

惟說願勿慮

舍利弗言:會眾利根智慧,正表堪能聞法信受之意

舍利弗要代替大家請法,三次慇勤請佛說出自己心所護念的一乘大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法王無上尊:這是舍利弗對佛陀的尊稱有尊佛敬法之意。

舍利弗說:這些人過去和佛的因緣甚深,所以請佛不必煩惱,他們一定能信受的!也是與會眾互相讚歎、勉勵。
舍利弗一方面勉勵大家,修行不只是今生此世,過去生中應也受過無量數法,另一方面也請佛不必煩惱,提醒大家佛法難聞,此時正是時機,要好好把握,要有敬信之心。同時舍利弗也是為未來眾生請法。
若不是舍利弗用尊佛敬法的心一再向佛請法,二千多年前可能佛陀也沒有這個因緣去說法了;但又說回來,佛陀來人間也是為了此一大事因緣,就是要說法華經。「又已證小乘果者,自悔未從大乘法信受,而今有轉小趣大之意,故舍利弗慇勤請佛開示。」
佛陀對根機敏銳的人開示,就如維摩詰居士,雖是在家眾,但一聞佛陀說法就悟了,連生病時佛陀要找人去探病,弟子們都不敢去,連舍利弗都不敢去,後來是文殊菩薩去了,於是有了維摩詰經。
小乘者修行的境界就只是這樣而已,雖然他們坐在那裡聽法,但仍無法接受,一直到現在看到舍利弗虔誠恭敬請佛開示,才開始後悔,轉小乘心境,趣向大乘求法。
舍利弗瞭解他們的心,所以慇勤請佛說法,但佛陀如何回應?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
增上慢比丘,將墮於大坑。


「一切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人與人之間,謂之「世間」,即所謂天地世界。

天地世界所有大要有二種:
一、有情世間:謂有生物命者,蠢動含靈。
二、器世間:萬物依止國土也。
有生命的是有情世間,山河大地、我們用的東西,房屋境界、文具家具,都是器世間。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器世間有成住壞空。

發心培養利根,聞法信受者有多少?
佛陀覺得尚未普遍成熟,聞法的信心,因緣仍須增加。

又言,世間者,有成住毀壞故,有增減劫波。蘊行無限量之時、空間故,名之為世間。
劫波是長時間。
世間所有一切的國土,一切人事變故無不包含於世間之內。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20120721 晨語

信根培道源
長養諸善根
聞法入心地
思法甚深妙
修法必敬信

一切都要從信開始,信根要深要闊,長養諸善根,使我們道更深。
要培養我們的善根,聞法要入心,若不入心,就像水流過水管,流過就流過去了,源頭的水若不來,水管還是空的。所以聞法一定要入心。佛陀的法很深,那怕是簡單幾句話,只要好好思考,也非常深、非常微妙。
「開經偈」裡面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要我們好好思考每一句話,哪怕是一花一草,無不內含甚深微妙的生物道理存在。
前幾天(按:2012年7月18日)慈濟大學生科系的老師來跟我分享他們的成果。在植物學,即使是一棵樹對人類都會有極大影響,所有營養都在裡面,這種植物叫做辣木,幾千年前在印度就有了,是神奇的樹木。光是一棵簡單的樹木,因為我們要讓天下貧困的人有食物,慈濟人發現了這種樹,現在已經在世界的幾個地方(海地)成立辣木園區,給缺少食物、營養的苦難人,因為他們的報告,才知道原來花蓮也有,只是不知如何使用,這種樹種植簡單,插枝就可以活了,營養豐富,前幾天也拜託大學研究看看。這種樹很奇異,一直在默默的造福人群,但是卻沒有很多人知道。從這裡可以知道天地萬物在人間都有它的道理存在,所以要聞法,生活在周圍無不是道理,但我們如果沒有那個知識,又怎麼能把它轉為智慧呢?轉識為智是很重要的,若不去探討裡面的道理,就什麼也不知道。
所以除了聞法還要思,好好思考深奧的道理,若只有思,瞭解道理,接著要修也就是身體力行。就像知道辣木是一種奇異的樹,我們要把這種容易種的樹介紹給有需要的人,使他們相信。這就是採取行動,我們要身體力行去動作,恭敬天地之間的自然物質可以幫助人去營養人的身命。
人人本具佛性,可惜眾生無明覆蔽;佛陀就是要讓我們無明啟開,到開三顯一,撥開過去的三乘教法,現出內心真實的教法,實在是很辛苦!佛陀一開始先讚歎一乘妙法,使大眾仰慕,接著卻「止!止!不需復說!」但是舍利弗鍥而不捨,他知道(不說)不是佛的本意。

止!止!不須復說

舍利弗虔誠敬信,知道需要鍥而不捨一再一再地請求佛陀將心懷的法說出來。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

這裡的「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不只是說大會的大眾,還有未來世無量無數的眾生也需要聽法,這些人現在請佛陀安心,他們在過去生中與佛有很深的因緣曾親近佛,培養很深的善根,應是智慧明了,可接受佛法,請佛陀不必去考慮少數人。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法王就是如來的名號,因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通達無礙而自在,任何眾生的煩惱他都能分析,使眾生心開意解(說法自在)。
佛可一眼透徹事物之理,簡單的一株樹,研究後就會發現裡面有非常多的成分,需要有很多學者來研究才知道,但佛只要一眼就知道了。
祂的心已經脫離一切煩惱,所以能通達無礙,不像我們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心的大圓鏡很清澈無染,佛沒有煩惱束縛,才能通達無礙,於法自在不會迷惑。無上尊,稱佛為人中最尊最勝者。法王、世尊、無上尊都是「人天中最尊最勝」

「當念勤精進,頂禮無上尊」(涅槃經)

舍利弗敬信佛陀,請佛將心中藏的、保護的法向大眾宣說。由佛陀無上尊的口中說出,大家必能敬信,請佛陀安心暢演本懷。

聽法人人用心,信是道源功德母,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