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30430 晨語

時時問心、關照這個心,反省自問心是否有靜寂清澄?還是在燠熱中起伏不安呢?這都要看我們是否有把我們的心顧好。

無量義經是佛心所䕶念的大乘經典,也是法華經的精髓;我們每天都要課誦,經文已經很熟。前面是佛陀以大乘法水滋潤眾生,希望眾生能體會,心中的善種子快點發芽、生根、増長,甚至快點成熟,結實纍纍,再播向大地上所有眾生的心地,這就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而生」。

好好把握因緣,有因緣可以聞法,不能祇是獨善其身,善的種子已經播下,要再用心使它增長,有心得也要多多與人分享。

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心和、人和,人與人彼此互愛協力,人世間事又怎能不成就呢?無量義經中也說,「增長大乘事業」,我們說「志業」。要快點發心,身體力行去「疾成」,人家告訴我們路,我們要立刻去走,才能瞭解沿途的風光有多美,這叫做體悟佛法。要身體力行,若祇是聽卻沒有投入事中去動作(造作業),那就不能體會。在造作中很快就能成長(慧命),在境界中直接體會(疾成),這樣才能成就。

文殊菩薩因為彌勒菩薩請問,所以他就引述日月燈明佛時代是如何教育眾生,使法會上的大眾了解到過去與現在的佛,其實佛佛道同。我們現在的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如何在現代落實、如何發揮,都是本於誠正信實,讓大眾的心會合,才能「成長大乘事業」;透過分享,一人證明,更多人相信,大家一起走入境界,發心立願,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使人人瞭解得更快、更透徹,使人人的心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真實的道理很微妙,常想到「人如何生?如何成長?如何老?光是身體的構造就非常微妙,看到花草樹木不知不覺生長茂盛開花,但是要說甚麼時候發芽?何時開花?都不知不覺!我們凡夫常常不知不覺,但是法都存在,長長久久,分分秒秒在行蘊中不知不覺。就如現在天還沒有亮,但是等一下(晨語結束)走出去,天就亮了。真是妙!這就是微妙的真實法,但也是世間法的真實。更微妙的是心理法,心無形但是卻可以體會一切,但我們的心也很快,很快發心也很快消逝,這些生住異滅就是凡夫心,聖人的心是常住快樂。

發一念心這念覺悟的心永存於人事物中,善解、包容、知足、感恩,不論人如何動作、如何對待,我們都是感恩。看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因為眾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石頭要圓滑,要跟另一顆石頭互磨,這磨鍊之間要抱著感恩'精進不退的心,面對世間法的粗重煩惱,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當然苦,但是要透徹這些都是世間法,以出世的精神,瞭解自然法則,不受世間苦的影響,就能常住快樂,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陀離言法華教我們的無量義經,看似全部都是世間法,其實已包含了出世的精神,法常駐於心,有如日月一樣。

自古以來,天地間日月長存,日月輪轉、自轉、公轉,使我們在十五可以看到月圓,一個月三十天,每半個月就可以看到月圓月缺,日月互相公轉自轉依法則而行。因為天地是這樣輪轉,大地就有自然法則,無不都是會理。

日月常恆,燈燈相續,光光圓融。

「燈燈相續,光光圓融」,覺悟者要能這樣,無法分多少光是這個燈,多少光是那個燈,祇知道燈光因為多一個燈而更明亮,但少一盞燈就會變得比較暗。

日月燈明佛是說大乘法,過去阿含(經)是應機逗教,般若則是以智慧分析到頭都是空;若到頭都是空,修行者要何去何從?歸納何處?佛陀就是要說,真空中存在的微妙之理。普天下自古以來,古佛、今佛一樣要相續,我們的法脈精神要勤行為大乘事業,勤行才能成就,才能利益他人,這就是佛所護念得法,念念相傳,就是要傳續日月燈明佛的教育理念,而現在要教育眾生用於現代生活,使理想變為事實,所以道理和事物是一體,志業精神來自佛陀的本懷,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來自佛的一念。要多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