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20120827 晨語


諸佛菩薩無上智
一切諸法靜寂清澄
得入如來淨妙地
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在「法華經」方便品的前面一直提到佛智深湛不可思議,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到什麼地步呢?哪怕到了聲聞(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緣覺、辟支佛都還是不能瞭解。這麼難,但是佛陀為了要讓眾生瞭解,使令眾生體會一切道理,所以一直循循善誘。

例如說,阿含部中就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佛世時,有一位「一切度王佛」,他有兩位出色的弟子,其中一位叫做「精進辯」,另一位叫做「德樂正」。精進辯很精進,德樂正就常常會懈怠。
精進辯看德樂正雖然有心聽法,但是只要一坐下就開始打瞌睡,心裡蠻為這位道友的道業擔心的。
一日,他看到德樂正又在打瞌睡,他便叫醒他,開導他:「德樂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提起精神好好精進,莫再昏沈...」
德樂正聽了很懺悔,但是沒有幾天又回復到昏沈的樣子。不過,自從精進辯勸過他以後他倒是都把道友的話時時放在心裡,所以在一次又開始昏沈的時候,他就出來走(「經行」),但是,走累了一坐下又睡著了。
為了不要讓自己睡著,他在水邊找了一塊大石頭坐下,想這樣一打瞌睡就會掉到水裡,沒想到過一會兒又昏昏沈沈。
精進辯在遠遠的地方看他那樣,就變成一隻蜜蜂,在他眼前飛來飛去,德樂正因為怕被蜜蜂叮,精神就振作了起來。
接著德樂正看著那蜜蜂,那蜜蜂飛到蓮花上面去採花粉,沒想到一陣風來把蜜蜂吹落,掉到污泥裡面去;但是蜜蜂並沒有因此放棄求生,他拼命掙扎脫離泥沼,去清水中洗滌污泥。
德樂正覺得這蜜蜂好像在教他,若只是貪戀甘露味,就有可能會墮落污泥;但是連一隻蜜蜂在墮落淤泥時都懂得要奮力掙脫,自我沐浴洗滌。所以人生在修行時,一定要自我警惕,要此生度此身,好好把握;發心容易恆心難,得遇善友真的要好好感恩。

釋迦牟尼佛講到這裡,就跟弟子們說,各位,那位「精進辯」就是我,「德樂正」是彌勒佛;所以菩薩們生生世世都互相助道緣。也可以看到,佛陀為了要度眾生,也曾到畜生道中去度自己的道友。他到畜生道中不是因為業,是為了要度化同類或人類。

佛性是永住的,我們都是應緣來人間;應此因緣,自度度人,未來度化所有眾生。事實上「種種因緣」無不都是法,而「種種譬喻言辭」無不都是為尚未接觸佛法的眾生,希望他們有緣,未度者應度,未解者令解,不斷延續下去,所以要為眾生演說諸法「皆為一佛乘」。

是諸眾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所謂的眾生有幾種解釋
一、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因為所有的動物都同樣有八識,所以叫做「有情」。十法界(六凡、四聖)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二、集眾緣而生,名為眾生。
三、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有情眾生多數迷,學佛的眾生就會「覺」。
我們要做覺有情的眾生,不要做迷情眾生。

「從佛聞法」: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法不生信,反而生疑起謗。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雖梵音盈耳,猶乃退席而去。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也。

聽法是一回事,但真正要聽到法的真髓不容易;更不要說還有因緣不具足,無法接受佛法的人;還有接受了佛法,但是根機不夠不瞭解的人;所以要「聽」「到」一乘真實的道理,不容易!(按:今天在晨語結束時遇到一位同學,他很傷心的說他聽不懂台語....所以,要聽法真的要有很多很多因緣來成就啊!)

「究竟皆得」:究竟就是圓教極果,妙覺位中,無明之惑既除,本覺之體全彰,得心見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也就是圓融妙覺。

我們若是還有無明在,就如德樂正比丘,明知道要奮發圖強,但無明睡眠不斷來困擾讓他昏昏沈沈。所以學佛要時時提高警覺,自我警惕,不要讓昏沈、睡眠、懈怠常常恢復,要多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