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20120823 晨語


依於一實理
演說真實法
一切事物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一早很平靜,外面的鳥兒在樹上鳴叫,但是氣象報告令人擔心。

「依於一實理,演說真實法」佛陀談天說地,無不依一實之理,若人人能接受、身體力行,覺悟一切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而因緣出於人心;人人若能心在法中,行在法中,一切如法、如理,就能一切順調、合理,會合佛的知見,瞭解天地一實之理。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筆者依據上人的解說,對於上面經文的簡釋)所有這些法(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都是為了解說「一佛乘」的道理,希望眾生能經由從諸佛聞法後,慇勤修習,得到「一切種智」--化道斷惑的智。

(詳釋)眾生若能好好聽諸佛所說之法,依法慇勤精進、修行,也可以成佛,再去教化眾生。「從諸佛聞法」,諸佛也是從眾生開始。

「諸佛也是從眾生開始」的證據在哪裡呢?在「賢愚經」裡面的「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中,有這麼一段文,就是阿難問佛陀,他的初發心從何而來?

佛說,他的初發心是從地獄中來:
當時佛也是在地獄中受苦,獄卒給罪人最苦的刑罰是將罪人剝皮(但仍與罪人的身體有部分相連)後,掛在燒紅的鐵車上當作繫繩用來拖車。那種剝皮後血淋淋、加上灼傷的痛苦已經是人間極苦,還要拖車,真的是極苦難堪、痛澈骨髓。地獄裡都是讓兩個罪人拖一輛鐵車,其中一人昏死過去,另一人其實已無力再拖,但想到同伴已昏死,便向獄卒求情,是否可由他一人獨力拖車?
獄卒瞋怒,罵道:你這罪人自己都自身難保,還想要幫別人的忙?於是就舉鞭打這個罪人,將他打死。
由於他的慈心悲懷,雖然原本是罪人,但是他的魂魄立刻升到天堂。到了天堂,他的悲憫心仍不減,由天堂看著地獄眾生,想到不只是地獄眾生,其他惡道的眾生一樣很苦,而所有這些眾生之所以會受苦,都是來自於過去生在人間造業,於是發心要教育眾生,使一切眾生避苦得安穩樂。
那個升天的罪人就是我,我的初發心就是在地獄裡生出。(註)
(按:佛陀真的還是跟我們不大一樣,若是我,應該是沒辦法在地獄啟發那一念悲心吧,比較有可能是在地獄虔誠懺悔)

所以,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在那以後,佛來來回回娑婆世界也已經有無數次了。

「眾生由諸佛聞法」,有些一聞即解,立刻發心修行;有些卻仍有六道習氣,雖然聽佛說法,也有發心,但他的習氣卻分散掉了他的發心,沒有繼續精進也沒有身體力行,這樣的人,聽法容易忘失,又墮落其他(惡)道,再去苦難的環境中,忘記之前聽佛所說過的法。所以,要得到「究竟一切種智」真的不容易,如果真的能得到的話,就再也不會有這些不好的習氣了。

六道的習氣,天道就是享受,人道就是多欲,阿修羅道就是瞋恚,畜生道就是失去人倫,餓鬼道就是飢餓、苦,地獄道就是驚恐與苦。

佛陀希望人人聽法後,理解並生出信心、身體力行,所以「一佛乘」就是「唯一成佛之教法」。希望人人能接受一佛乘,啟悟宇宙真理,得到與佛平等的「一切種智」。

「從諸佛聞法」:謂諸眾生既從諸佛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人間是五趣雜居之地,天道也包括在內。人性本善,既有善道,就表示過去生曾有從佛聞法的因緣,根機好的,今生再度聞法後能生起正信之念,「思惟其義」,好好思考身體力行,「依教修行」。但是能做到這樣的很少,所以才說「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修行人可貴的地方就是在這裡,聞、思、修,身體力行,才能使人尊敬;出家乃是大丈夫事,一定要身體力行才能讓人尊敬。

「究竟」:佛證悟最極清淨妙覺,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

「最極清淨妙覺」就是真如本性。
修行要修到究竟的境界,要聞、思、修,身體力行,自己體悟,也就是「證」。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自覺、覺他,不但自己斷了種種的無明惑,還能使人人斷無明惑的這個智,叫做「一切種智」。

前面說,佛陀發心來自於極苦之處,我們學佛要瞭解苦,如何解開這個苦,成為樂,再到安穩處,成就究竟清淨妙覺呢?這要靠我們聞法後,將法入心、法入行,時時多用心。


(註)六三)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丹本為六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佛以慈心。慰喻撫恤。汝等住彼。得無苦耶。慈心矜篤。極懷憐愍。阿難見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佛告阿難。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復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時彼一人。筋力尟薄。獄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復蘇。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愍此人。顧白獄卒。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獄卒瞋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捨。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愍一切。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