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20120815 晨語


悟入諸佛知見
了知照見諸法
實相之佛智慧
一切種智之道

佛陀悲智雙運,應機開示,而眾生是否有在用心,是否以很單純的心,恭敬信佛所說的法,依教奉行呢?如果能夠這樣,就可以入道,就能「悟入諸佛知見」。

修行的方向就是要瞭解佛陀的(心)意趣(向),依照佛陀所指導的方向去走,這樣不只能夠「悟入諸佛知見」,還能「了知照見諸法」,明明了了徹底知道佛陀所說教法。

若心門常關,就算有再大的光,也照不進來;心要開,智慧之光才能照耀入心,瞭解諸法實相就是佛的智慧,也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智慧。若懷疑自己(有佛性),則如何信佛教法?若能「了知照見諸法,實相之佛智慧」則能知「一切種智之道」。

「一切種智」,又稱為「道種智」、「一切智」、「一切道種智」,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

「道」者能通之義。
有漏道有兩種,
一、善業通使至善處,二、惡業通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謂之道,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
善道可造福業,善道通就可以到善處,惡業通,世間人惡緣若很強盛,受惡友牽引,就容易入惡道(趣惡處)。

例如最近的新聞,一個孩子,他的養父母溺愛他,要什麼給什麼,於是他從小就不學好,回家都是伸手要錢,直到欠下幾百萬債務,養父母無力再供給,兒子竟將桌上父母正在吃的飯菜拿去餵狗、毆打養父母,養父母聽到他回來的聲音就害怕,沒想到這孩子要不到錢,竟威脅要跟養父母同歸於盡,養父母只好報警。警察到的時候他依然故我,這就是惡業道通,就一直墮落。

「一切種智」是佛陀要導引我們的方向,也就是「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妙極寂靜」:我們說「我心很煩」這就是「有漏」,到了佛的境界,雖然眾生剛強難調伏、人間複雜污濁,但是在佛菩薩的境界,還是「妙極寂靜」,無增無減。

佛陀相信人人都有「如理智」,而要啟發眾生,則要用「如量智」--量這個眾生是鈍根還是利根,若是鈍根就以小法來教化、度化,若是利根,可以直指明心見性,用頓悟之法來度化他。以這樣來度量眾生根機,應機逗教叫做「如量智」。

如量智:諸佛菩薩通達一切境界,若見眾生乖離於理智,則成生死(雖眾生人人本具真如,但以佛陀看眾生,若眾生已違背理智,就會流轉於生死中,生惡業);若見眾生順於理智,則得究竟淨寂光土,是名「如量智」。


在人群中也要用「如量智」,瞭解眾生根機度化,佛陀對眾生尚且不放棄,更何況是我們在面對我們的共修、同修呢?看到別人的習氣要時時警惕自己是否有此習氣,若被他人如此對待,我們心不歡喜,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否則就會成為永墮惡道的凡夫。所以他人對我們不好,我們要引以為誡,還要感恩他;若他們對我們好,我們也要感恩,還要見賢思齊。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如量智」

佛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轉迷開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