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30430 晨語

時時問心、關照這個心,反省自問心是否有靜寂清澄?還是在燠熱中起伏不安呢?這都要看我們是否有把我們的心顧好。

無量義經是佛心所䕶念的大乘經典,也是法華經的精髓;我們每天都要課誦,經文已經很熟。前面是佛陀以大乘法水滋潤眾生,希望眾生能體會,心中的善種子快點發芽、生根、増長,甚至快點成熟,結實纍纍,再播向大地上所有眾生的心地,這就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而生」。

好好把握因緣,有因緣可以聞法,不能祇是獨善其身,善的種子已經播下,要再用心使它增長,有心得也要多多與人分享。

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心和、人和,人與人彼此互愛協力,人世間事又怎能不成就呢?無量義經中也說,「增長大乘事業」,我們說「志業」。要快點發心,身體力行去「疾成」,人家告訴我們路,我們要立刻去走,才能瞭解沿途的風光有多美,這叫做體悟佛法。要身體力行,若祇是聽卻沒有投入事中去動作(造作業),那就不能體會。在造作中很快就能成長(慧命),在境界中直接體會(疾成),這樣才能成就。

文殊菩薩因為彌勒菩薩請問,所以他就引述日月燈明佛時代是如何教育眾生,使法會上的大眾了解到過去與現在的佛,其實佛佛道同。我們現在的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如何在現代落實、如何發揮,都是本於誠正信實,讓大眾的心會合,才能「成長大乘事業」;透過分享,一人證明,更多人相信,大家一起走入境界,發心立願,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使人人瞭解得更快、更透徹,使人人的心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真實的道理很微妙,常想到「人如何生?如何成長?如何老?光是身體的構造就非常微妙,看到花草樹木不知不覺生長茂盛開花,但是要說甚麼時候發芽?何時開花?都不知不覺!我們凡夫常常不知不覺,但是法都存在,長長久久,分分秒秒在行蘊中不知不覺。就如現在天還沒有亮,但是等一下(晨語結束)走出去,天就亮了。真是妙!這就是微妙的真實法,但也是世間法的真實。更微妙的是心理法,心無形但是卻可以體會一切,但我們的心也很快,很快發心也很快消逝,這些生住異滅就是凡夫心,聖人的心是常住快樂。

發一念心這念覺悟的心永存於人事物中,善解、包容、知足、感恩,不論人如何動作、如何對待,我們都是感恩。看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因為眾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石頭要圓滑,要跟另一顆石頭互磨,這磨鍊之間要抱著感恩'精進不退的心,面對世間法的粗重煩惱,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當然苦,但是要透徹這些都是世間法,以出世的精神,瞭解自然法則,不受世間苦的影響,就能常住快樂,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陀離言法華教我們的無量義經,看似全部都是世間法,其實已包含了出世的精神,法常駐於心,有如日月一樣。

自古以來,天地間日月長存,日月輪轉、自轉、公轉,使我們在十五可以看到月圓,一個月三十天,每半個月就可以看到月圓月缺,日月互相公轉自轉依法則而行。因為天地是這樣輪轉,大地就有自然法則,無不都是會理。

日月常恆,燈燈相續,光光圓融。

「燈燈相續,光光圓融」,覺悟者要能這樣,無法分多少光是這個燈,多少光是那個燈,祇知道燈光因為多一個燈而更明亮,但少一盞燈就會變得比較暗。

日月燈明佛是說大乘法,過去阿含(經)是應機逗教,般若則是以智慧分析到頭都是空;若到頭都是空,修行者要何去何從?歸納何處?佛陀就是要說,真空中存在的微妙之理。普天下自古以來,古佛、今佛一樣要相續,我們的法脈精神要勤行為大乘事業,勤行才能成就,才能利益他人,這就是佛所護念得法,念念相傳,就是要傳續日月燈明佛的教育理念,而現在要教育眾生用於現代生活,使理想變為事實,所以道理和事物是一體,志業精神來自佛陀的本懷,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來自佛的一念。要多用心!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20130429 晨語


日日精進、時時精進,心不放逸,體會佛陀的本懷:佛到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所以我們聽法要開啓智慧。

眾生從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中複製煩惱,佛陀為了要幫助眾生去除自己的煩惱、發現自己本具的如來本性,不論何時都是用大乘法水來滋潤我們的善根。善的種子入心後要讓它的菩提增長、開啟智慧,去除人我執著而後解脫。

去除人我執著是很重要的,不要執著自我,以為只有「我」能帶人,所以你們都要跟著「我」做;這個「我」就是尚未解脫,就算已經成就一切善根,還要去掉人我執著,做到「眾生無盡,我願無窮」。

今未種善根者令種
已種善根者令成熟
善根已成熟者令解脫

潤漬眾生,諸有善根,播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

菩提種子是生生世世要去培育的,只要用心有恆地去培育,即使剪枝剪根去插也會長大,要讓它茂密也很簡單,只要發心,心正、道正,就能菩提林立。

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方便時節」就是要用心,何時施肥、何時灌溉、要去除雜草,若雜草不除,則菩提樹無法成長茁壯,養分會被雜草奪去。
既然發心,就是種下這顆種子,所以要下功夫,看到不善的人要警惕,要轉惡緣為善緣,消掉結怨連仇的惡因,除去心中無明煩惱的雜草,如此種子可發芽成為小樹。
不只是除草,還要讓菩提樹「扶疏增長」,那就是要吸收大乘佛法,各人向有緣人去度化,增長大乘事業,做化度眾生的志業。

佛陀要說法華經之前「離言法華」,就是以精神來教育眾生,離開人我執著,才能走入大乘。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

現在與過去,佛陀、日月燈明佛都是佛佛道同,而現在的文殊菩薩跟以前的妙光菩薩也是同一人。

佛經裡面常講到數字,如八萬人、或是這裡妙光菩薩有八百弟子,我們在讀佛經時,對數字不要起疑,佛法不離心理法,也不離世間法,經典裡面講到的數字,不只是人,也包括了六道眾生;因為不只是人有佛性,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都與佛平等,所以我們對人人都要起恭敬心,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人我執著。

日月燈明佛入定、發光現瑞一段時間,見時機已經成熟,從正定中開眼,看著周圍大眾,在二十億菩薩中看到妙光菩薩(妙光之意為以根本無分別為智,根本智即佛智,八識心王就是智,與大地眾生共生息沒有分別,證於實相,根本智是人人本有,若啓悟後接受佛的教法,一蹴即悟;可惜種子在心地中,因為煩惱的雜草很多,所以被埋沒了。若不是這樣,我們的根本無分別智應該會使我們聽法後就能瞭解。實相就是智慧道理,用根本智慧去證悟宇宙萬物實相之理,發揮智慧之光,以德入明,所以叫做妙光,就是「妙智之光」的意思。)

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妙光在當時就是當機者。佛出定後,就對妙光菩薩說話,因為妙光菩薩是這群菩薩中智慧最高的,根機也最能接受、了解佛的大乘佛法,也是菩薩的領導者。

妙法蓮華是教菩薩法,為佛寶貴珍重在心懷的大乘法,不是隨便的人都可以聽。

日月燈明佛是本覺之理,妙光菩薩則是始覺,開始覺悟並投入原來掩藏於內心之本覺。始覺開始是悟,若無本覺就無法覺悟,「以此理無法啟入」。

聽經,要從內體會到外面,再由外修到內心,就是聞、思、修。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20130428 晨語

大家有把心顧好嗎?每天早上課誦完,要調整好我們的心,這個心,到底是跑到外面去了?還是留在裡面好好的用心?

心境是一切法。法華經的前面,佛陀先講無量義經,然後離言法華,就是要先調人人的心。四諦十二緣這些法,都像水一樣可以層層洗滌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更清淨,使我們凡夫充滿了無明煩惱、熾熱的心冷卻下來,就如現在溫室效應,所以四大不調一樣,若內心冷熱使心地很乾燥,那就苦不堪了!大地乾旱時,五穀雜糧都不能生長,而我們的內心欠缺法水時,慧命也不能增長。佛陀來人間就是要以法水滋潤我們的心地。

下面這段經文就是這麼說的: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佈善種子,遍功德田

爾乃洪注」就是說以四諦十二因緣法水滋潤心地,除去心靈的燠熱。心地若常常保持法水,則慧命資糧得以成長、充足;前面也說過「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平常的時候要慢慢浸潤(微渧先墮),保持心地有濕氣,滋潤慧命資糧生長;但是對於較為乾旱的地,就要給很多法水了。

無上大乘,潤漬眾生」種子下去以後要好好灌溉,使苗可以生長,根可以生長、芽可以伸長,這都需要法入心,人人心中本有種子(佛性),只欠缺法的緣;心地法水可以成長我們的種子,讓我們已種善根者令再成熟得解脫,這也是佛陀的用心。在我們內心,種子在心地真的要好好用心灌溉,才能成長茁壯,長出更多的種子,佈善種子,遍功德田

土地有水分的時候,心地的農夫就要把握因緣,灑下種子好好照顧,自然就能夠普遍功德田;功德要用慈悲心,也要保持智慧的慧命;有智慧慧命,土地才會肥沃,種子下種才會發芽。

前面說到佛說法華經之前有六種震動,這是表瑞相,六種震動就是六種瑞相。

六種震動:動、起、涌、震、吼、擊

這是和地震差不多的境界,其實是表示天下將有大事,這是心地的震動,另一解作六瑞。佛陀要說法華經時,也是天下一大事,所以就現六瑞相作為開經緣起,由瑞相先莊嚴道場有吉祥型態,又叫做「法華六瑞」。經典中提到,不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開始講法華經時,都會有瑞相。

六瑞: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

第一是覺得法具足了,可以開始說法,然後六種震動、天雨華,接著佛陀開始入定等等,群眾在法會現場等佛出定講經,一心觀佛,大家的心虔誠關注在佛身上;過去日月燈明佛的時代也是如此,佛佛道同。

一心觀佛,於眾生世間威儀成就,要聽法就要有六成就,同時法也有前後次序,佛陀一開始為了適應眾生根機而設教,等來到法華這是大教,也是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前面也說是「陀羅尼」,包含一切教法。

六瑞是佛陀來世間說法的威儀,佛陀先循循善誘,讓眾生瞭解說法要有次序,等到眾生的心都如律如儀,世間威儀成就,再來說法華經。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週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爾時」就是日月燈明佛的時候,「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就是說佛陀的光明遼闊,照耀很遠;大家都知道日出東方,佛陀生在那裡;佛陀有三十二相,其中眉間的白毫光受日光照射更加明亮,照耀萬八千佛土(遼闊),「靡不週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表示佛性人人心中本具,只要清淨的心發出智慧光芒,不論如何黑暗,只要法入心,沒有暗的地方;所以佛陀毫光照耀之處,沒有任何一物被遮蓋。六瑞如此莊嚴,如人人的心集中在佛身上,佛陀舉止動作無不是法,法入人心,無量數人得佛心地光明。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我們現在,就是文殊菩薩敘述釋迦佛發光照在東方,因為大家還不瞭解,所以文殊菩薩引述過去,來表達現在跟過去「相」是一樣的,相同的成就。這是文殊巧智引述,彌勒慈懷作念。

未來眾生的教化是彌勒菩薩的責任,他看現在大家還不瞭解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所以前文中彌勒菩薩先當機,讓文殊菩薩以巧智來敘述日月燈明佛的故事。

彌勒是「慈氏」之意,而釋迦牟尼是「能仁」之意,是說要有毅力才能在剛強眾生的世界中化度眾生。而日月燈明佛也是慈悲智慧的光明之意,是說以慈悲智慧的光明來引導眾生,佛佛皆不離悲智雙運,彌勒也不離慈悲,引文殊來敘述過去佛,將法作個結束。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謂因緣。

彌勒當知」因為這兩位菩薩很熟,而且彌勒曾經是文殊菩薩的弟子。「爾時」就是日月燈明佛的時候,「二十億菩薩」表示人很多,雖然這些人都已經到了菩薩境地,但是仍要求法。另外也表人人應該要精進不要自大,雖然法都在那裡,入心了嗎?要常常自我警惕。「樂欲」就是歡喜。

那些菩薩一樣要在那裡等佛出定說法,但心理已經準備好要接受佛的大法了。

欲知此光,所謂因緣」這是法華瑞相。

我們每天要用心,心不離法,心中有法,法不離行。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20130427 晨語

每天開頭第一句就是心,心是我們的道場。道場是否每天有好好清掃、去除污染呢?我們要顧好內心道場、時時莊嚴。

我們此生帶著過去生的業而來,直到一輩子老、死,這中間知道道理的要趕緊去除掉內心道場的污染,趕緊自我莊嚴,內心乾淨,沒有污染煩惱;這才是佛陀來人間為大眾說法的目的,希望人人能瞭解,法入心,才叫做開悟、悟入。

心有污染,來自無明;每天講無明、討論心要如何去除無明,回復到一個清淨無染的心呢?要用功、洗滌無明煩惱,不要帶著無明煩惱直到老、病、死。人人都會經歷這些自然法則,但是並不是經歷今世的老、病、死就結束,而是帶著善惡業緣在去來生來世造作。這種牽引、牽絆,真是苦不堪!帶去的這些「猛熱熾盛,苦聚日光」的煩惱因緣,今生結束還會牽引到來世。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就算今生此世煩惱未除,只要瞭解十二因緣,就不會有「猛熱熾盛」,不會心狂火熱,結不好的緣。現在要好好瞭解十二因緣或四聖諦,然後要趕緊去除煩惱,時間不等人,無常迫近來「當念無常,如救頭燃」,連普賢菩薩都這麼警告,都已經火燒眉毛了,還能不趕快救火嗎?佛陀教導我們四諦十二因緣,我們能不好好精進、清除內心污垢嗎?

佛世時,有位長老比丘,一天到晚覺得修行應該是要獨住、獨行、獨處,所以言談中也一直讚歎獨住、獨行、獨處,因此和他人結了不好的緣。但是他說,要了脫生死,就不能與他人攀緣,所以他一定要獨住獨行獨處。其他的比丘受不了了,就到佛陀前面去告狀,說他難以相處,一直在僧團中題場獨處獨行獨住,造成僧團的困擾。

於是佛陀就叫他來,問他說,聽說你一直提倡獨住、獨行、獨處是嗎?

長老比丘說,是啊,我認為修行要解脫,因為因緣牽絆很辛苦,我要了脫生死,所以要獨住獨行。

佛陀說:我有妙法,比你的獨住要好,我說給你聽: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無我我所,斷諸疑結,遠離諸人,滅於無明。(註一)

這段話就是說:心很清淨(欲本乾竭)過去的愛欲乾涸,境界在我們面前也不會起心動念(現欲不生),心中每一時刻都不起非份之念;「無我我所」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活,沒有特別要追求的東西,在人群中彼此斷掉懷疑,處眾入群不可有遠離眾人的想法,要滅除內心無明。

修行就是要像這樣,選擇好的人群,與人群互相勉勵,處眾入群要遠離的是欲念,欲念會引誘我們的心,使我們每一個時刻都欲念藏心。所以,要去除,遠離欲念人群,要投入正見、正定、正思惟、正行的人群,就是「是」;「非」就是煩惱藏心、多欲不除的群眾;修行中還不清楚、最好遠離是非不分的人群,要懂得何為是?何為非?何者要趕緊身體力行?莊嚴內心的道場,法要入心。

接下來這段法華經是這樣說的: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

這就是莊嚴道場的境界。佛講完無量義經,入定時道場莊嚴;曼陀羅是適意之意,大眾聽完佛說法,靜坐在法會中,心清淨、適意,不起煩惱,這是一種形容,不是真的天上散花,就算真的有花,應該也是因為佛在樹下說法,樹上落下樹葉、花瓣等等,令人歡喜、清淨。在環境中很歡喜不起煩惱,覺得溫暖,很歡喜的柔軟的花,道場不論所坐周圍都令人歡喜。

而散佛上--心花怒放,看到適意花和柔軟花從空而降,不只散在佛上,也散在大眾;也就是說大家與佛在同一境界,日月燈明佛說法當時的境界也是如此。

六種震動也是解釋我們的心靈境界;聽法後有震撼人心的感動,心會搖,將過去的煩惱震掉。我們的心若有煩惱,聽到經要震動、搖動,去掉煩惱無明,有如狗、貓搖掉身上的水,又如我們要倒掉桶子裡的髒水時,也要先搖動桶子,把桶底的髒污搖動後才能跟著髒水一起倒掉,桶子乾淨了,再裝乾淨的水。

聞法要感動、震撼,才是聞法有所得,才是聞法的目標。我們的內心聽法要震動不要聽法不覺醒;不只是器世間的威儀(六種震動),說法說得入神,聽法聽得入心,威儀成就,這就是佛說法的境界,以前的日月燈明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道場,並沒有什麼不同。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這些就是四眾。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

佛陀對機眾生,期待眾生能悟入,除人間四眾外,隨喜的聽法眾,包括人間護法、天龍八部護法都來了,就是為了要成就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大家心合齊,沒有雜念,去除心欲和人群合一,這是最微妙的心靈道場,「前欲不生,後欲不起」,比隔絕人群要好太多了。

我們修行,內心的道場要好好清理,法不要漏失掉,煩惱不要留存。

註一 別譯雜阿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名曰長老,獨止一房,
讚嘆獨住。時,諸比丘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長老比丘讚嘆獨住、獨行、獨坐。」 佛告比丘:「汝可喚彼長老比丘。」時,一比丘往至其所,語長老言:「世尊喚汝。」
長老比丘受教敕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佛告長老:「汝實獨住,讚嘆獨坐行法耶?」
長老白佛言:「實爾,世尊。」佛復告言:「汝今云何樂於獨住,讚嘆獨住?」長老白佛言:「世尊!我實獨入聚落,獨出獨坐。」佛復告言:「更有獨住,勝汝獨住。何等是耶?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是名婆羅門。無我、我所,斷於疑結,遠離諸入,
滅於煩惱。」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世間,我悉知之。捨棄一切,盡諸愛結。如此勝法,名為獨住。」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20130426 晨語

學佛要顧好這念心,那怕是極微細的心念也要好好固守本分;所以要「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微渧先墮」就是心要時時保持如大地潤濕,要能如此則需要天氣調和,只要天氣調和,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白天太陽的熱會使空氣吸收水分,等晚上涼了,水氣就會凝結,所以早上太陽出來之前,可以看到草上都有露水,使大地潤濕。修行者的心也要常常有法的露水潤澤,不可有來自貪瞋癡慢疑的熱惱;這樣起風的時候,欲念的灰塵就不會隨風飛揚,所以我們要時時保護好、顧好我們的心。

要顧好我們的心,即使是微細的小事也不可輕忽;佛陀就曾經舉一位長者子為例子,告訴我們修行人即使是微細的事也要留意。

這位長者子一心求清淨想要出家,雖然父母十分不捨,到最後還是拗不過他,讓他出家了。出家以後父母每日盼望他能夠回來乞食,這樣他們就可以幫助他。可是,每次兒子經過時都一面說「大居士,顧好你的心,感恩你的布施使我能修行」然後就走過去了,讓父母好失望。有一天他又過家門而不入,父母再也忍不住了,就攔住他跟他說,雖然你是我的兒子,但是已經出家了,我尊重你是賢者,希望能布施你,為何你都不向我托缽?

兒子就說,「乞食人不喜...」

他的父母接下來又說,能布施給你,我不只是歡喜,我還求之不得。

兒子接下來又說,「有求皆不淨,無求淨自得...」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既然已經出家,就要心無所求無所欲,要把心保持乾淨,不能因為自己的父母歡喜布施,就一直回來;而由他的父母的角度幫他們想的時候,布施應該是以平等心,不能只是布施自己愛的、跟自己有關的人,這樣的布施就沒有功德。而修行者也不會去跟布施者要求什麼,所以這位比丘過家門而不入,其實也是愛護自己的父母。

佛陀舉這位比丘做例子,來告訴大家,修行者即使是小事也要留心。佛陀說法都是應機、應境,人人都可以是教材。

所以,要能夠「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就要入人群中,人群中的人、事、物隨手拿來都是教材,法是點點滴滴在人事物中隨時汲取,世間一切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是只有存在經典中。

人的煩惱起自於心欲,我們要時時以法水滋潤心地,這樣(境界的)風吹的時候才不會有欲念的沙塵揚起。

開涅槃門」,涅槃就是寂靜,心無為無欲,那是所有學佛者應有的心態。

扇解脫風」,修行者的內心要有解脫的風,心中很熱的時候心扇要搧一搧,自我反省、慚愧懺悔,使心中熱惱散去,「致法清涼」。

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修行者的心要顧好,那怕是很微細的念頭也要控制,要教育自己,也要教育別人。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日月燈明佛的時代,一樣是「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大乘經就是日常生活中攝取之法,用來調攝我們的心。

菩薩的心更要在微細之處用心,要能做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不能只是助人,這樣才能入人群為典範,這才是佛所護念的法。

從過去的日月燈明佛,到現在的佛陀,都一樣是要暢演本懷;從四十多年前第一念開悟、或是從二萬日月燈明佛的時代,諸佛的心境都一樣要把本懷向眾生開懷暢演,只是要等待時機來說法。

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過去的佛,和現在的佛都一樣,講完經以後就先入定,觀察人人根機。「入於無量義處三昧」就是說入於正定,三昧威儀成就。

佛陀說法華經必然是三根普被,而祂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是等待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來解釋接下來的法有多重要;否則彌勒菩薩怎會不知道日月燈明佛的這段故事,還要專程去請問文殊菩薩呢?而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又怎麼可能會不知法呢?他們都是來助道場,協助佛陀觀機逗教,所以,教眾生佛法都不是一人可以成就。

我們修行,平時行住坐臥都要不離威儀,威儀就是法,開口動舌、舉足動步都要有威儀,行住坐臥,一切威儀無不都在三昧中。

學佛都在這念心,若日常生活中不好好控制,則心缺少了法的滋潤而乾燥,那麼開口動舌、舉足動步就會變得粗魯,這樣就是不聽法、不聽話,就永遠無法成就道業,這就是人受到習氣影響,若不改習氣,又如何能「微渧先墮」?如何能夠上規道?修行人,心要在法中,法要行在生活中,生活規律和佛法絕不違背,多用心!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20130425 晨語





平靜的日子要好好把握,但人人的心是否清澄?心時時照顧好,外面靜寂,內心清澄,否則法無法入心。

學佛要下功夫,才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無量易經都在教導我們調伏心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重視法,若輕視法則將不僅與法,也與生活背道而馳;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視法,才能「通達諸法,曉了分別」。

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無量義經)

用眼識見色塵,就會觸境生無明煩惱的心,若能轉識成智,自然能「通達諸法,善知諸根性欲」。

我們生活在現代人間,該做的事,何時能做到要即刻去做;不能做的事則是防止不能行動,是非要分清楚。

學佛不只要心清淨就好,更需要在人群中能善知諸根性欲,對與不對的事要分辨明白。

陀羅尼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萬物事理都瞭解叫做總一切法,對的事情趕緊去做就是持一切善。

要一切道理能持一切善,對天下萬事物理就要能一目了然,全都瞭解;也就是要有智慧。懂得做對的事,就是悲智雙運。

若一切事物都能瞭解(總一切法)就能有無礙辯才,道理都清楚,就可以「統理大眾」,以法統理,若不清楚道理,就無法帶領;真理實相都不瞭解,要如何帶領大眾呢?

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要身體力行投入,眾生有苦難要去幫助他們,從助人中身體力行瞭解苦,才能進道;知道苦以後,分析許多道理,找出苦的源頭,講得出道理(有無礙辯才),接著才能教大眾滅苦之法,由佛法講入他的心。這些都需要「無礙辯才」,但是在無礙辯才之前,一定不能沒有「陀羅尼」,也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身體力行。

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我們要不斷請佛住世轉法輪,雖然佛陀已經離我們有兩千多年,但是祂仍然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向佛請法、求法,就像佛仍然在是一樣,恭敬佛法,將佛陀的教法信受奉行、心與佛會合,心即是佛,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心轉法輪,即心即佛,以清淨的心,將八識回歸清淨無染的心王,不就等於像佛仍常住於人間嗎?眾生芸芸,要度化他們一定要「隨順能轉」,心中的佛要能隨順中生轉法輪,用心探討瞭解佛法,更需要菩薩來幫忙,所以要「好樂大乘之理,常修梵行」。

已於千萬佛所,植眾德本

八王子經過多少佛世修行才能到今天呢?而「二萬日月燈明佛」的「萬」代表的是圓滿,「二萬」就是福慧圓滿。

父子血脈相傳,迷即同迷,悟即同悟,由心王出去,心王若受到污染,則八智就會轉為八識。

燈明本也,父生八子,從本重跡也;隨父出家,會跡歸本也。

靜思法脈延續佛陀正道,要以清淨無染的心勤行,也就是「志玄虛漠」,所以法脈要勤行道,也就是「於千萬佛所,植眾德本」。

一燈點萬燈相傳,日是智慧,月是慈悲。

慧命愈分享愈堅定道心,增長智慧,也就是人人心中有本具的日月燈光明;八識若能清淨,就是一性圓明。


若人人都這樣精進,延續心王的清淨本性,就能「皆為法師」,依法受持,以法教育,時時不斷吸收法,法不斷在我們心中,心中有佛,世間一切無不都是法,只要佛入心,自然就能轉識成智,瞭解事物無不是萬法和合的名稱,我們以法為師要能夠透徹世間這一切。

要成為法師,要(一)以法為師,(二)以自所修習;我們今世都是隨業而來,要從頭開始修行才能回歸佛性;所以要在現在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發心力行,好好修習,發現道的道理,只要能夠以法為師、以自所修習,就能為眾生之師,瞭解法來引導眾生,尤其要「於千萬佛所,植眾德本」。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20130423 晨語

人人是否能「志玄虛漠,守之不動」?若人人都能守志奉道,瞭解修行目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所見無不是法,就能在芸芸眾生中「曉了分別,性相真實」。

人群中無量智慧不斷現前,若能轉識成智則自然就能夠通達諸法。由第一識(眼識)到第六識(意),六識緣外境而產生愛/不愛,歡喜/厭惡等等,究竟我們要選擇什麼方向去造作,要讓什麼歸於第八識(藏識),都要好好的下功夫,否則就會日日迷茫度日,讓分秒時間空過,這樣很可惜!

每日所見的人、事、物,都在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好好把握,就會放縱自己,反而造業。

並不是年歲多就一定懂得多,年歲少的人反而心清淨無染,孔子不也說「人之初,性本善」嗎?凡夫和佛原本智慧是同等的,因為凡夫的心受到污染覆蓋,智慧雖然一樣有發揮,但是卻透不出光來。

人群中無不都是法門,法門無量,若我們在人事物上清楚,自然就能通達諸法。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

若能轉識成智,發揮至高無上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就是發大乘意。

佛陀希望人人瞭解後,能引渡人人將一性圓明發光發亮,所以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我們既然發心修行,就要懺悔過去所造之業,滌除心垢,改正習氣,這就是梵行。


每一個凡夫也都有如來藏識,但所應用只是一剎那;做好事、聽了好的法,一時之間懂了、覺悟了,但是等一下(凡夫的習氣)又回來了,這就是反反覆覆的凡夫,識時時遮蓋了智。若智能慢慢蓋住識,習氣去除,見事心都很開闊,則宇宙萬物真理都很清楚,不受人事物理蒙蔽真心,遇事、遇境界無不是增長智慧,而不是增加煩惱。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20130422 晨語

每天這樣聽法,是否遇到境界就全都忘了?仍然受外境驅役,煩惱時煩惱,得意時忘形,這就是未脫離的凡夫,心靈不靜寂清澄,立志不清,發願不堅定,未能「志玄虛漠」。


我們常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今生有幸能接觸許多事,瞭解分明,延續給第八識,事情該做不該做,心念如響隨聲,緣外面的事入第八識(藏識),所思考皆為利益人群,所記皆為好事,都是發揮智慧的行為。

每一天在外面緣人事物的境界,是使我們歡喜或煩惱?造業或鼓勵我們造福?都收藏的第八識中,其中隱藏的煩惱釋放出來,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所造作的(業)。


若能無漏則回歸第九識,就是佛性。邪正一切諸法都含藏於八識中,到法意回歸清淨本性,心識中無不是法。

心念妄則煩惱生,離妄則所得都是真實法。


在凡者用識,出凡者用智;學佛要很用心,勿受妄念引導。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20130419 晨語

諸佛菩薩心靈世界,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人人要有戒定慧,若不守戒就不是修行了。我們發心立願就是向正覺道,正覺道有其規則,要先守規戒才能走上這條道路(菩提道),戒能保護慧命,使慧命成長。

佛經都是事理平行的,舉一件事做例子,其中內涵無不為遼闊之理,要以這樣的心來讀經、解經,否則佛經代代相傳、輾轉翻譯有那麼多種版本,若偏於事或偏於理就無法瞭解了。


已覺悟者見世間形相,無不都是苦,且瞭解苦由集來,並進一步思索如何滅苦,如此身心便時時在道中不偏差。

所以只要能超越,雖在六塵中,無不都是眼見耳聞分明;能超越,不受捆縛,再入六塵度眾生,才能覺行圓滿。但是自己要能夠善惡分明,超越有相,才能引人入菩薩道。


修行的路是自己選的,道心要堅固,要能轉識成智,把外境轉為智慧。
(筆者按:「轉識成智」應該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境界時,不要馬上以直覺(識)來反應,而是把這個境界在心中做思考之後,再決定要怎樣做,這就是「智」。這是末學的淺見,跟大家來交流。)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20130418 晨語

眾生不解佛心不悟佛之知見,輪迴六道,無有休息;
佛陀以三乘法,隨凡至聖,悟佛知見。


聽經要瞭解含意,日月是慈悲智慧,燈明是引導眾生正確的方向,眾生無明不明白,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導眾生;文殊菩薩引用過去日月燈明佛的故事,使等待佛陀出定的眾生,雖然根機不齊,但找機會使大家更瞭解佛的本懷。
(筆者按:其實日月燈明佛的故事是藉事顯理,讓大家瞭解到,二萬日月燈明佛在入滅前都是講法華經、都會放光現瑞,這就是佛佛道同,真實道只有一乘,沒有二乘三乘,就是清淨的佛性、一性圓明自然)


人人執著於煩惱,製造了人間很多的苦難,大自然原本平靜,因受人的造作擾動而造成四大不調;佛陀為我們說十二因緣法,讓我們瞭解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一念無明開始。
(筆者按:最後一個日月燈明佛的故事也是藉事顯理,佛為心王,八子就是八識,因為心的一念無明產生了貪瞋癡,接著就有八識)

好好的體會佛所說的法,佛陀不斷開示,就是在等眾生悟入佛所說法;我們到底悟入了嗎?法入心了嗎?我們自己的心王在等著我們反問自己,到底瞭解了多少?若不好好反問,可能一直就在八識中遊遊蕩蕩。

心是萬法之王,好好尋找我們的心王,我們的本性,多用心!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20130417 晨語

每一天時時自我警惕:「又過了一天!」又是一天的開頭,要好好把握,愛惜時間,道心在分秒中把握,文殊以巧妙方式提出日月燈明佛的故事,提醒那些只是好樂小法的人,不要再辜負佛陀想要普遍使人人能成就一切種智的心了!


一般人學佛就是求佛,以為諸佛菩薩就是來應眾生心欲,其實諸佛菩薩是來教導眾生去除心欲,只有無求才能所求皆得,無所求就沒有欠缺。

依四念處住,以戒德為師,解大乘法妙,行入人群中,弘揚菩薩法。

正思正見是否有好好把握?還是只求世間一切隨心滿意?正法念處要把自己的身心及周圍事物好好思考,這樣才是學佛。


學佛要有自己的心靈道場,既然要修行,要時時常住於四念處,能好好為人群,真正為眾生付出,真正為人群,才是學法的目的。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20130416 晨語

修行的路要怎麼走?是否遇到岔路時能夠選擇正確的道路?路若太小,中途是否會斷?是否選擇了中道?


帶人修行不可以世俗法的心態引人入邪道,時時警惕是否有說正道法。(筆者按: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

過去發小乘心的人要好好反省,從四十年前到現在一直停滯在四諦十二緣,執守在空有之間的小法,辜負了佛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