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否能「志玄虛漠,守之不動」?若人人都能守志奉道,瞭解修行目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所見無不是法,就能在芸芸眾生中「曉了分別,性相真實」。
人群中無量智慧不斷現前,若能轉識成智則自然就能夠通達諸法。由第一識(眼識)到第六識(意),六識緣外境而產生愛/不愛,歡喜/厭惡等等,究竟我們要選擇什麼方向去造作,要讓什麼歸於第八識(藏識),都要好好的下功夫,否則就會日日迷茫度日,讓分秒時間空過,這樣很可惜!
每日所見的人、事、物,都在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好好把握,就會放縱自己,反而造業。
並不是年歲多就一定懂得多,年歲少的人反而心清淨無染,孔子不也說「人之初,性本善」嗎?凡夫和佛原本智慧是同等的,因為凡夫的心受到污染覆蓋,智慧雖然一樣有發揮,但是卻透不出光來。
人群中無不都是法門,法門無量,若我們在人事物上清楚,自然就能通達諸法。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
若能轉識成智,發揮至高無上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就是發大乘意。
佛陀希望人人瞭解後,能引渡人人將一性圓明發光發亮,所以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我們既然發心修行,就要懺悔過去所造之業,滌除心垢,改正習氣,這就是梵行。
每一個凡夫也都有如來藏識,但所應用只是一剎那;做好事、聽了好的法,一時之間懂了、覺悟了,但是等一下(凡夫的習氣)又回來了,這就是反反覆覆的凡夫,識時時遮蓋了智。若智能慢慢蓋住識,習氣去除,見事心都很開闊,則宇宙萬物真理都很清楚,不受人事物理蒙蔽真心,遇事、遇境界無不是增長智慧,而不是增加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