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20120928 晨語


早上從書房裡出來,風迎面吹來覺得很感恩;接近台灣的強烈颱風「杰拉華」在海面上已經漸漸偏東北東,台灣應該平安了。雖然昨晚風聲很大,但是今天早上的風讓我們覺得心安、清涼。
我們人人的心要虔誠、以最虔誠的心祈禱,上達諸佛菩薩龍天護法,這個颱風走得很慢,這幾天對台灣應該還有影響。

我們要永遠護持這份感恩虔誠的心,要時時培養對人、事、物感恩的心。現在是濁世末法時代,有因緣接觸佛法,要懂得修、要守規戒,不是都認為是別人要修、要守規戒。佛法在我們周圍,若不探手取得,真正「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要時時警惕自己,不只是要受持,還要「修持無漏戒定慧」,把握時間、空間的因緣,否則今世有多長、多短,誰也不知道,如果都只是為自己不為天地眾生,那就苦不堪了。

修行若不持戒,戒不入心則時時會脫規,就容易犯錯。戒能防非止惡,若無戒,則心易生無明:如「貪」自己的享受,或是常常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總是跟別人生「瞋」,這些都是無明。並不是只有殺盜淫戒要守,平常也要守戒,做對是本分事,不對的事是本分以外的事,無論如何不可超越,就像工地的警戒線一樣。眾生若不是真的想守戒,光是一條繩子是不夠的;就像很多地方都有牆壁做為界限阻止人們進入。

戒就是界限,預防我們錯誤越規,修行者怎麼可以無戒?我們常說「以戒為制度」,戒不是戒別人,人人守規矩,群眾就能和合。能守戒心就會定,戒是一條菩提道,這條寬闊大路我們向前走,如果一直向前走、不越界,不讓外面種種影響我們的心,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心無戒律則不定,就沒有智慧。所以要「修持無漏戒定慧,願行福慧聞思修」。

有願,一定要身體力行,我們常說「四弘誓願」,要發願度眾生,成就人人的道心,在他們菩提芽萌發時,我們要做他們的明燈、做他們的園丁。

除了發願以外,力行要有藍圖。學佛一定要有理想,理想就是願。有了願,要力行,把願化為理想和行動。學佛的理想和行動都不離開福慧;要修福不離開闊的心胸,「慈」如大地包容萬物,要以慈父慈母之心,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所以學佛要學佛陀的慈。要造福人群要有智慧,這樣人生、覺性才不會錯亂,所以學佛的「戒、定、慧」一定要有「聞、思、修」,才能「深植善根功德力,正知見思淨真如」。

每天要好好思考,今日有錯誤嗎?如果有,要趕緊懺悔,懺悔即清淨,才能與人結好緣,「深植善根功德力」。根若是深而闊,植物才會勇壯。此外還要「正知見思」,要有正知、正見,才能了解佛知、透徹佛見,回歸心靈淨土如來地,也就是真如的本性。若這些都能修到,整本法華經要求的,也不過就是這樣而已。

到了法華會上,雖然佛陀自知大限將至,不得不談法華經,談一乘實法,但佛陀仍很擔憂眾生是否了解?所以再一次以偈文再次說明: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看到這段我不禁戚戚,佛陀說法都已經這麼多年,四種弟子中還是有增上慢者!增上慢者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救他,唯有自己通達諸法,才能開啟智慧、滅掉增上慢。我看了也覺得很難過,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陪伴?

優婆塞我慢」,現在社會上多少人很有智識,但是不肯相信佛法,自己有種種障礙。有智識有地位的人,常常會這樣,不但障礙自己也障礙他人。

按:筆者想到科學界到今年七月七日才宣布「動物也有意識」,這不就是很典型的嗎?養過寵物的人應該都知道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當然也會有意識。可是對象牙塔裡面的人來說,好像這些都不值得相信的樣子...唉...。

佛陀的時代,信佛的人很多,尚且如此;何況是現在呢?

好的法,我們要好好把握,否則就像那退席的五千人,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於戒有缺漏」了。這種人最可悲,戒能防非止惡,不只是惡事不可為,連惡念也不可有。戒能使我們清淨,人若能止惡行善,必定心安理得,心無熱惱就得清涼。戒是出生死海的寶法,是助我們渡煩惱河的船,如果有漏,那船會沈、會翻船,我們就會沈沒在生死海中。所以守戒要無缺無漏,學佛要有次序,第一就是要守戒,這樣受法才無所漏失。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20120927 晨語


世間、人間需要宗教,宗教各有所宗,各有所法。

學佛,佛法要用心聽聞,要認真、勤受持,不要只是聽,聽了有入心嗎?有沒有用心認真聽?不要只是「加減聽」,人身難遇、佛法難聞,得聞佛法要認真聽,然後要勤受持,做到「用心認真勤受持」以後,接著就要「一念守志聞思修」,以一念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全心全意守住志願,這樣才能接近佛的教法。「一念守志聞思修」,聞法,有沒有讓法成為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部份呢?如果有,才叫做有受用、有修。
切莫疑法自障礙」,聽法不要一面聽,心裡面卻一面懷疑,那就像乾的石頭無法吸水。

按:這一段讓末學想到電影「教父第三集」裡面,當第二代教父去找樞機主教(後來成為教宗)向他舉發梵諦岡內有人從事不法時,樞機主教要他從水池裡拿出一塊石頭。然後樞機主教把那塊石頭敲開,發現裡面還是乾的。石頭在水裡浸潤那麼久了,外面都濕透了,但是裡面竟然還是乾的。樞機主教說,這塊石頭就像歐洲,基督教是水,歐洲浸潤在基督教裡面那麼久了,但是核心尚未浸透。
想到這裡覺得很有意思,佛教也用水來比喻佛法,「法譬如水能洗垢」,但是法如果沒有入心,天天洗垢,只洗掉表面的垢穢,覆藏在內心的無明垢穢卻無法去除,這樣的效果其實非常有限。
佛法在華人世界裡也已經很久了,但是眾生常常只做到表象,禮佛、誦經為求功德,但是離開寺院,是否把所有的戒律都拋在腦後呢?是否待人接物時,常常犯口四惡業呢?每天是否都讓自己沈溺在無明貪、瞋、癡之中呢?


對佛法要很有信念,不要去學那些在法華會中退席的五千個增上慢人,「莫效五千退席人」,否則真的可惜,也浪費了時間在那裡聽法。

人生無常,一定要及時把握。

按:上次去住院時,感受最深就是出院的時候,雖然身體還不是很健康,但是至少可以離開總是很歡喜的,但就在我歡歡喜喜地辦理手續的時候,旁邊的小姐卻泫然欲涕。原來她的男友在家裡抽煙,忽然站起來就倒了下去,當時正在急救。櫃臺的人告訴她,她的男友狀況很不好,要她通知他的親屬。我正在想「很不好」是多糟時,看到櫃臺的人在他的資料上寫了DOA(death on arrival,到院前死亡),歐...

在法華經裡面,常常可以看到「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樣的句子,就是佛陀(或是其他人)因為這段很重要,為了要加深大家的印象,所以換個方式再說一次。這就是佛陀在為我們標示重點,我們要好好認真用心學!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

這裡是說,這些比丘比丘尼,並沒有真的法入心,反而自認為已經都知道了,不肯再向前進修,所以會有五千人退席。

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這裡是說到在家二眾也有類似的問題。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

這五千人,不知道自己這樣其實已經有過失了,他們犯了不尊佛重法,也不尊重自己的過失。發心修行卻不會自愛不知道修行需要法,法要靠佛來教導,但是他們卻不尊重法也不尊重自己。這樣的人,就是「於戒有缺漏」,缺了守戒奉道之心,佛的戒法在他的心中已經漏失,而且不只是漏失還「護惜其瑕疵」,也就是說,不只是不知道自己有錯,還加以覆蓋、覆藏自己的過失,沒有慚愧心。所以這樣的人,佛陀說他們「是小智已出」,就是雖說瞭解經文,但是因為只有小聰明(小智),所以心是空的,自以為修得很高,其實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上面這段就是在描述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的人,是怎樣的人。

聽法要認真,聽完要殷勤受持,不要在懵懂中過,要一心守志,聞、思、修,才能受用,「切莫疑法自障礙,莫效五千退席人」,這樣才不會空過人生。

要知道,能讓佛陀講法華經是多麼殊勝的因緣!佛陀悟道之後原本就要講,想要啟發人人愛心,讓大家回歸清淨心,回歸到人人本具的佛性;但是發現大家都聽不懂,所以就改以方便法來開示眾生,希望眾生可以悟入;但是一年年過去,無法悟入的眾生還是這麼多,可是佛陀在人間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他要開始講法華經,但是他還是很猶豫,法華會上這麼多弟子,有些很好樂佛法,但有些並沒有,所以才會有三止與三請。若非舍利弗的三請,佛陀可能就不說法華經了;所以我們要感恩舍利弗。像舍利弗,就是所謂的「發起眾」;雖然他只有一個人,可是他是為了底下那麼多人,以及未來的更多更多人來向佛陀求法,所以說「眾」。

在法華會上的一些人,他們已經有相當的基礎,只要一聽聞佛陀講法華經,應該就能開悟,瞭解佛法並非只有苦集滅道,還有一條康莊的「菩薩道」,所以現在要開始開大心接受佛法的益處,要走入大直道;這些人就叫做「當機眾」。

另外,我們也看到在法華會上有一些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他們其實在他方世界早已成佛,因為佛陀講法華經,他們前來助佛度眾生、莊嚴法華會這個道場。因為娑婆世界已經有釋迦牟尼佛,所以他們在娑婆世界不稱佛而稱菩薩。這樣的稱為「影響眾」。

在法華會上,除了「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以外還有一些人,他們比較沒有福氣,未證未悟,根機較淺,雖然聽經但是並不瞭解,但是也不敢離開。雖然聽不懂,但是既然已經坐在那裡得聞佛法,就是有緣,這個緣可能是在未來。今世(佛世)時結下見佛聞法之緣,未來或許再得以見佛時,就能有開悟的機會。這些人就是「結緣眾」。

按:我覺得我自己的過去生,大概頂多就是像這樣的人吧!說不定還在法華會上打瞌睡呢!當然,能夠得聞佛法、可以見到佛,已經是很了不得的福氣了;說不定根本連這樣的福氣也沒有,才會在志業體十年才進來。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病後手記

這次生病要感恩很多人~

感恩惇師父逼我去掛急診,
不然我會一直拖拖拖下去,
很可能現在都不知道怎樣了。

感恩許許多多關心我的人,來師父、昀師父還跑來看我,最近精舍忙到翻,
為了我這個不懂得愛惜身體的人,還害他們要擠出一絲時間來看我。

感恩搶了頭香的京玲、還有曉君老師、還有美華師姊跟瑞美師姊(教聯會制服真的好看QQ),大家忙到翻還要抓時間來關心我。

要感恩的人真的很多,有很多人打了電話(昨天我的手機差點沒電)、留了言,
在這裡也沒辦法一一致謝,就只剩「感恩」了。

還要感恩我的女兒希文,他在我生病的時候,一肩挑起司機的重任,送我去醫院、送弟弟去上學,如果沒有他,懶惰的弟弟應該會藉故在家休息。

最後要感恩我的肝,我忙到忘記照顧他,他用發燒來示現,告訴我要注意身體,不要等到真的爆肝就完蛋了。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20120830 晨語



佛慈開示教菩薩法
饒益眾生皆得安樂
聞修悟入植眾德本

佛陀希望人人都能把本具的智慧佛性現前,偏偏眾生執著、沈迷,說千千萬萬的譬喻言辭,眾生能體會多少?千千萬萬的因緣示現在前,佛陀教化我們千千萬萬次,聽多少經、懂多少道理,日常的生活,常遇到千差萬變的人事變化,如果無法把世間人事物形象與所聽的法會合起來,變成聽是一回事,日常生活又回到人事物的煩惱,法無法應用,那就是凡夫了。

為何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凡夫仍無法貼心體會?其實凡夫之間也沒辦法互相瞭解,更何況是凡夫與佛之間呢?

平常凡夫的見解,總以為人與人之間是無關的;但是佛陀教導我們,天地間所有的因緣無不是眾生共業,所以應該要有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胸懷,要去付出、去助人,其實在付出的過程中,與苦難人接觸、會合,可以體會到平安就是福,也是利益自己,所以助人以後還要感恩對方;這就是佛陀開示的菩薩法,但是用說的無法體會,一定要自己去做,才能啟發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其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同理心;但是我們要更積極,不只是對有限的人間,也要對其他無量無數的人間都要啟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

「饒益眾生皆得安樂」,以膚慰的心來安慰眾生的苦難,其實佛心、菩薩心就是父母心,我們要以父母對幼小孩兒的心去對待眾生、安慰眾生,先讓他們心安,然後再教育他們,讓眾生瞭解佛法的好,起歡喜心。

我們要以身教來教育他們,所以要聽法,內修四弘誓願,外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要瞭解佛所開示教育的精髓,就能夠法髓入心,「悟入植眾德本」。法髓入慧命,這樣慧命才會成長。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指得就是人人的心靈世界。以佛心看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每一個人的世界;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也說凡夫其實是「在纏如來」。
諸佛世尊在無量數佛土中,面對無量數眾生有無量數的煩惱,要能夠饒益(教化)他們。如果人人都沒有煩惱,就不需要佛陀來設法饒益了。所慰的「饒益有所損」,有所損也就是煩惱。因為智慧被無明蒙蔽,所以我們仍有煩惱(有損),雖然學佛,但我們仍是煩惱偏多的凡夫,所以我們要接受佛陀來安穩我們的心。其實我們人人還是具備佛的本性,學佛就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在無量佛土中去饒益、安樂他人。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這一段,在法華經的「方便品」中一直一直重複被提起,但是大家是否有體會呢?這要好好的問自己。
眾生皆為煩惱覆心,要瞭解法、法要入心,真的是難!其實天地之間無不是說法相並不是佛陀現身說法才是法。周圍的境界雖然看來不變,但其中又有多變之處。萬物各有其因,能會合一處是因為有緣。

希望人人能透徹自己本心之佛知佛見,但是要如何突破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使佛知佛見現前呢?其實佛知佛見一直在那裡,就像我們眼前的境界,眼睛閉上就不見了,但是境界還在那裡;但我們也知道境界雖在,但有他的無常之處。就像每天早上晨語時,看到千變萬化的晨曦一樣,眼望天空的晨曦覺得很美,轉過頭去看樹木、聽到鳥叫的聲音又轉頭去看鳥,再回頭看晨曦時,原先的境界已經變了。真的是景象無常,變化之何速!

其實周圍的境界恆常為我們說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請大家要多用心!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20120829 晨語


根本智為知,
後得智為見,
並照真俗二境,
合名為佛智見。        

抬頭看天空,淺藍色的天空上有橘紅色的雲,深灰色的雲,感覺好像還會下雨的樣子;天秤颱風已經慢慢遠離,但氣流仍在影響台灣上空。
其實天是如實不變的,宇宙實體如如不動,只是氣流變化,高氣壓、低氣壓,顯現出來多變的天氣。

學佛要學不動的本體(真如本性),去應多變的形態。

我們之前就講過「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如理智」,也叫做「出世間智」,是我們本來就有的,與生俱來的;「後得智」是我們的根本智裡面多變化的部分,也叫做「世間智」,需要我們去學習。多變化的部分,我們要以「如量智」去適應。

就像最近蘇拉颱風,雖然距離菲律賓有兩千多公里,但還是在當地造成相當大的災情;昨天(8/28)我們台中跟台北去援助的菩薩報告,他們建議要在當地發放雨鞋,保護以工代賑的災民的雙腳(按:他們都打赤腳來進行清理工作)不要受傷或感染,這就是「如量智」,也叫做「後得智」。

我們凡夫到了境界,看到現相,瞭解到要怎麼做,趕緊行動付出,這是「後得智」。但是佛陀因為他心包太虛,所以他不只是瞭解宇宙萬物真如不動的部分(根本智),因為因緣所招,隨業所得的無常的、千變萬化的部分他也全部瞭解(後得智),不需要到境界。所以偈頌說:「並照真俗二境」;其中的「俗」就是「後得智」的部分。

所有的這些名詞,「真」、「根本智」、「如理智」;「俗」、「後得智」、「如量智」,名稱雖然不同,但是回歸都是一體。

學佛的目標要縝密的瞭解這兩種境界。若能瞭解,才能分辨得出如如不動的本體與千變萬化的因緣果報,所以為了要讓我們瞭解,佛陀不得不用各種譬喻言辭。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有緣聞法,也是過去生中有聞法的緣;或許曾遇佛陀,或許在百千萬億劫中曾與佛陀一起聞法,但是佛陀發心認真修行,而我們一直都不夠認真所以無法究竟。

現在有機會聞法,要用心聽,用真實聞法、求法的心去聽法,不是「加減聽」、不是隨便聽,要很認真,不要一直做一個由不得自己的凡夫。

要下定決心究竟,徹底瞭解、用心修法、認真透徹,要聞、思、修,瞭解、身體力行,回歸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是說我們人人過去都是佛,過去已經有這麼多人。佛本是眾生,由眾生發心修行而成。

「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出現人間的一大事因緣,這裡的眾生並不單指人,也包括天地萬物一切眾生。

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為了「多所饒益,安樂眾生」而來。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20120828 晨語


今天因為天秤的回馬槍,精舍晨語時下大雨,上人講了一段話來勉勵大家;末學稍微整理一下,加上我的心得,跟大家共勉。

大地承載萬物,種子入土,需要雨、風、太陽;所有這些條件具足,才能孕育種子發芽茁壯。不論是小草還是大樹,都是「四大為緣,種子為因」,因緣會合,萬物就能在大地生長,大地就會有豐富的生機。

自然法則讓我們在人間總有生老病死,人生無常,宇宙之間煩惱偏多,娑婆世界常會有四大不調。就像今天早上五點多,前幾天在恆春造成大災難的天秤颱風,受到布拉萬的影響回頭,由東北轉北北東,預計這時候要登陸(按:最後稍稍偏南,颱風中心沒有登陸),希望不要造成太大的災害。

我們生在世間,要把握時間修行依道,不要總是以為時間還很長。

地球的一年是365天,水星的一年是88天,跟水星比起來,地球的一年好像長得多了;可是跟「四天王天」相比,「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地球似乎又短得多了。而海王星公轉一年是地球的一百六十四年多,所以光是太陽系行星的年輪就各不相同。

佛經上的天人,他們在天上(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而他們的壽命是一千歲。換算成地球人的壽命是三千六百五十萬歲,所以我們常喜歡祝福人「長命百歲」,可是人壽一百歲在忉利天也不過是一天而已。

但是天人活得再怎樣久,也是有限制(一千歲);天人壽終的時候,跟我們人間人一樣會呈現衰老的狀態。

天人五衰: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

就是說,身上沒有光彩了,頭上帶的花兒枯萎了,衣服變得邋遢等等...天道也是屬於六道之一,一旦壽終,天福享盡也是會墮落。不一定會轉世為人,有可能會墮落三途。

在「法句譬喻經」裡面就有這樣一位天人,當他發現自己開始出現「五衰」的時候,他很惶恐,趕緊去佛陀那裡求救。

佛陀就跟他說,生為天人,是因為過去生中造福累積,所以壽長福多。當天福已盡,就會隨業受生,不一定會生為人。

天人很惶恐,就趕緊發願說他要修行,生生世世都要弘揚佛法。他頂禮佛陀,恍惚之中看到自己到了馬廄,母馬要生小馬,但是小馬一直生不出來,母馬很難受,掙扎中衝入主人的瓷器工作室,把主人正在做的作品都弄壞了;主人生氣拿棍子打母馬,然後母馬小馬都往生了。

天人抬起頭來,看到佛陀對他微笑說,你因為發大心立大願要出離三界,所以原本要落入馬身,最後也脫離了這個命運。你要好好護持你的道心,再來人間要為天下眾生修行。


所以,不要總是覺得自己還有時間,別人要你做好事,總是說:啊,等我退休再說,等我有空再說,等我怎樣怎樣再說,看到別人的苦,要感恩自己還有福,要去幫助別人,我們生在無常的人間,永遠都不知道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造福,把握時間修行依道。要多用心!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20120827 晨語


諸佛菩薩無上智
一切諸法靜寂清澄
得入如來淨妙地
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在「法華經」方便品的前面一直提到佛智深湛不可思議,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到什麼地步呢?哪怕到了聲聞(舍利弗是聲聞中智慧第一)緣覺、辟支佛都還是不能瞭解。這麼難,但是佛陀為了要讓眾生瞭解,使令眾生體會一切道理,所以一直循循善誘。

例如說,阿含部中就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佛世時,有一位「一切度王佛」,他有兩位出色的弟子,其中一位叫做「精進辯」,另一位叫做「德樂正」。精進辯很精進,德樂正就常常會懈怠。
精進辯看德樂正雖然有心聽法,但是只要一坐下就開始打瞌睡,心裡蠻為這位道友的道業擔心的。
一日,他看到德樂正又在打瞌睡,他便叫醒他,開導他:「德樂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提起精神好好精進,莫再昏沈...」
德樂正聽了很懺悔,但是沒有幾天又回復到昏沈的樣子。不過,自從精進辯勸過他以後他倒是都把道友的話時時放在心裡,所以在一次又開始昏沈的時候,他就出來走(「經行」),但是,走累了一坐下又睡著了。
為了不要讓自己睡著,他在水邊找了一塊大石頭坐下,想這樣一打瞌睡就會掉到水裡,沒想到過一會兒又昏昏沈沈。
精進辯在遠遠的地方看他那樣,就變成一隻蜜蜂,在他眼前飛來飛去,德樂正因為怕被蜜蜂叮,精神就振作了起來。
接著德樂正看著那蜜蜂,那蜜蜂飛到蓮花上面去採花粉,沒想到一陣風來把蜜蜂吹落,掉到污泥裡面去;但是蜜蜂並沒有因此放棄求生,他拼命掙扎脫離泥沼,去清水中洗滌污泥。
德樂正覺得這蜜蜂好像在教他,若只是貪戀甘露味,就有可能會墮落污泥;但是連一隻蜜蜂在墮落淤泥時都懂得要奮力掙脫,自我沐浴洗滌。所以人生在修行時,一定要自我警惕,要此生度此身,好好把握;發心容易恆心難,得遇善友真的要好好感恩。

釋迦牟尼佛講到這裡,就跟弟子們說,各位,那位「精進辯」就是我,「德樂正」是彌勒佛;所以菩薩們生生世世都互相助道緣。也可以看到,佛陀為了要度眾生,也曾到畜生道中去度自己的道友。他到畜生道中不是因為業,是為了要度化同類或人類。

佛性是永住的,我們都是應緣來人間;應此因緣,自度度人,未來度化所有眾生。事實上「種種因緣」無不都是法,而「種種譬喻言辭」無不都是為尚未接觸佛法的眾生,希望他們有緣,未度者應度,未解者令解,不斷延續下去,所以要為眾生演說諸法「皆為一佛乘」。

是諸眾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所謂的眾生有幾種解釋
一、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因為所有的動物都同樣有八識,所以叫做「有情」。十法界(六凡、四聖)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二、集眾緣而生,名為眾生。
三、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有情眾生多數迷,學佛的眾生就會「覺」。
我們要做覺有情的眾生,不要做迷情眾生。

「從佛聞法」: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法不生信,反而生疑起謗。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雖梵音盈耳,猶乃退席而去。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也。

聽法是一回事,但真正要聽到法的真髓不容易;更不要說還有因緣不具足,無法接受佛法的人;還有接受了佛法,但是根機不夠不瞭解的人;所以要「聽」「到」一乘真實的道理,不容易!(按:今天在晨語結束時遇到一位同學,他很傷心的說他聽不懂台語....所以,要聽法真的要有很多很多因緣來成就啊!)

「究竟皆得」:究竟就是圓教極果,妙覺位中,無明之惑既除,本覺之體全彰,得心見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也就是圓融妙覺。

我們若是還有無明在,就如德樂正比丘,明知道要奮發圖強,但無明睡眠不斷來困擾讓他昏昏沈沈。所以學佛要時時提高警覺,自我警惕,不要讓昏沈、睡眠、懈怠常常恢復,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