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人講了一個故事:
法句譬喻經卷第三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食後為天人、帝王臣民、四輩弟子說甘露法。時有遠方長老婆羅門七人,來至佛所,稽首於地,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聞聖化,久當歸命而多諸礙,今乃得來覲覩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佛即受之悉為沙門,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覩見世尊,尋為得道不惟無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語大笑不計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達智知命欲盡,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何為大笑也?一切眾生以五事自恃。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卿等七人小語大笑,為何所恃?」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文字有些深奧,說的是曾有七個年老的婆羅門,因修行已久不能得道,所以來皈依佛陀;佛陀為他們剃度後,就讓他們七個人同住一房。
開始時倒也精進,但過一陣子就開始放逸,高聲談笑,討論一些世俗欲樂等等,內容都和修行沒有關係。
佛陀聽到了,就走過去他們的寮房,跟他們說:
「你們既然已經發心出家,就應該要發宏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怎可高聲談笑,放縱自心?凡夫不思無常,自以為有所依恃才會如此:一是以為自己還年輕,時間多得是;二是以為自己相貌端嚴;三是自以為自己身體健康;四是以為自己財富很多;五是以為自己地位高、權力很大。」
「豈不知年輕也會老,相貌年輕時莊嚴端正,年老後皮鬆肉縮,也不再端嚴;身體再怎樣健康也免不了會生病;既已修行,世間財富都要捨得,更何況世間財乃五家共有,又怎能依恃?位高權重也祇是一時,更何況你們為了求道遠途而來,又有什麼權位可以依恃呢?」
這五個人聽了以後覺得很慚愧,立刻向佛陀懺悔。
上人後來在結語時說,修行學佛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常念世間無常,日日把握時間精進、日日反省、日日慧命成長,時時多用心!
後記:在聽上人說到凡夫所恃者五時,我想到之前上人講過的,同樣在法句譬喻經裡面的故事:
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在今天的故事裡,多了「位高權重」跟「相貌端嚴」,少了「六親聚歡娛樂」。但是,不管是五或是四不可恃,這些都是因緣聚合,緣盡則無;所以我們更應該要日日把握時間精進、日日反省、讓自己的日日慧命成長,多多用心!
應該要準備一下…雨鞋(青蛙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