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121123 晨語


修學法者」修學佛法的人的目標就是要「持戒定慧,力信願行,心得安穩,行一乘道」。

既然發心學佛,當然「戒、定、慧」三無漏學要修持好;否則便不能算是修行者。

戒能防非止惡,阻止錯誤的念頭、行為,讓心定下來。如果心不能定,雜念就會一直入心,浪費時光;雜念一起,煩惱就會產生,會讓我們棄捨過去所立的堅定的願,使我們行為偏差,所以定心、願力,一定要固守得很好。智慧是從定中來,心不靜、不定,又怎會有智慧呢?

我們還要立信、願、行。聽經,若還不信佛陀的教法,不理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就容易偏邪。信了以後要立願,然後行,不斷向前前進。心地風光,我們才看得見;才看到不受人、事、物搖動的境界,是如此的美。內心輕安自在,相信、不受搖動,立願向前精進,行在一乘道中,這段心地風光真是美。

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相信、一心向前行,不受外面環境所誘引,信於一乘道。佛「皆說一乘道」,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於人間看來是長,在佛陀的境界則是很短暫,天人看也是很短。我們的生生世世完全收攝於佛的心眼之中,佛陀雖然離我們兩千多年,法,還是在人間並未離開;所以一乘法,就是佛陀一大施教的本懷。不是只有佛陀,從無量數劫開始就是這樣,真理本住於我們心中,人人本具佛性,偏偏眾生在凡夫界造作甚多,惹來許多習氣,所以佛陀的一大施教本懷就是「究竟至極之教」,這念心是一乘教。

到了靈山會時,佛陀終於能夠開懷向眾人講這「究竟至極之教」,也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希望在這段時間大家要用心,「皆說一乘道」的「皆說」就是「全部都是」,雖然佛陀之前四十多年都是設方便教,但是那是「妙權」,道理仍然存在,就像蓋房子一定要打地基,否則不能成為一個房子,佛也是一樣,從「四諦」開始說起,讓大家知苦,不知苦怎能反省?所以我們常說「見苦知福」,接著才能夠「再造福」,造福的過程就要走上菩薩道。所以現在的法華經不能沒有過去四十多年的妙權,「九部法」(譬喻、言辭、因緣等)向眾人解釋,只為了要讓法入心。

今此諸大眾」就是指現在仍在靈山會的聽法的眾人,大家心意至誠懇切,沒有增上慢人(他們在前面已經離席),現在留下的大眾信受聞法,願意用心,以虔誠的心接受佛陀的法,所以佛陀特別再跟他們說「皆應除疑惑」,既然已經留下聽法,就要虔誠、信根要深入,不要再有疑心,不然就成了「宿世無善種,於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受樂聞佛正法,於是疑理迷於事,不能決是非者」了。這種人雖有聽法,但是信不完全,半信半疑,所以「不受樂聞佛正法」,有聽跟沒有聽差不多,邊聽邊漏,法無法度入心,於是「疑理迷於事」,明知道理是如此,卻一遇人、事、物則迷,這樣就是信根不深入,遇事戒根動搖,不去預防邪思邪念,失去智慧,然後就是非分不清了。

所以一定要用心,不要疑信參半,信受佛法要一念深信,如有疑惑要趕緊除掉。

所以世尊在大眾中叮嚀吩咐,要大眾「深信莫生疑」,「法華經」後面也有「囑累品」(第二十二品);現在要開真實法門,希望大家能瞭解全部;雖然眾生仍有些愚迷,但是佛陀的大限將至,不得不將一實妙法講出來,所以再三交代叮嚀,「深信莫生疑」,沒有信就無法建立菩提道,所以「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不是只有釋迦佛,過去諸佛所說的法也都是一樣。每一尊佛來人間都是說同樣的法,稱作「佛佛道同」。

諸佛語無異」,過去的佛是這樣說,現在的釋迦佛也是重複這樣說。「諸佛之道同,佛所說之如來藏心也」,這就是諸佛「如來藏」。

我們說「八識」,第八識就是業識,眾生具足八識。六識緣著外面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意隨著外面的五塵、五境去緣,收納於意識裡。而意識再收納於第七識──思,納入心靈深處。如何去造作,造善、為惡,這一切的一切都收納於第八識,故第八識也稱為藏識,所有好壞之事,塵沙煩惱的無明都是於此藏識中。

修行就是要趕緊清理好第八識這個倉庫,過去錯誤的、不好的,我們要趕緊將它淘汰、整理,成為「如來藏」。

諸佛都是一樣心懷清淨、無染污的法來跟大家分享,就是「佛佛道同」。

唯一無二乘」,就是說每一尊佛來到人間,只為了說「人人都本具佛性。」但是,我們要回歸佛性,必定要從開始的「四諦」:苦、集、滅、道,接著「十二因緣」、「六波羅密」,修行過來。所以諸佛來人間,是要讓我們知道「唯一無二乘」,我們要修行,回歸本性,「唯是一乘法,才是真實的菩提道。」

「十方佛法唯是一乘,故知二乘權說也」。佛陀來人間的目的,希望人人用心接受,愛樂、深信佛法,才能入菩提道,步步向前,得到心靈風光,進入佛陀寂靜的境界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