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olf Steiner 說:
我們跟世界有三階層關係:
第一層是經由感官(五根,眼、耳、鼻、舌、身)來接受外物(五塵,色、聲、香、味、觸)的資訊;
第二層是透過這些資訊跟我們的「意根」(Rudolf Steiner:soul)互動,我們對這些外物產生意識;
第三層是,如果我們能「心無所住」,進入他所說的spirit(我覺得很像佛性);就能讓外物來展現其真實的面貌。
總覺得這三層跟佛學很像。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20140218 人間菩提心得
今天早上因為要帶學生回精舍,所以沒有去參加志工早會;沒有參加志工早會的時候,我都會看人間菩提。
今天上人說,每天晨語完就是用跑的去吃早飯...因為接下來有志工早 會...
我就想到,咦,我每天晨語完也是用跑的...跑去開車...接著送兒 子上學...然後要趕快回來...因為接下來有志工早會。
今天上人說,每天晨語完就是用跑的去吃早飯...因為接下來有志工早
早飯呢?我都在車子裡吃早飯,所以早飯一定是麵包,不然太麻煩了。
不知不覺這樣的生活好像也要兩年了。有時候因為有事(如今天)或出差沒辦法參加,雖然可以多睡,常常也都覺得怪怪的,好像也還是沒睡飽。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140217 晨語
今天是開學日,這學期的事情好多,還有很多讓我擔憂的事;沒想到上人今天一直在說「無畏」,要能夠「以無畏力起憐愍心,」才能「隨順眾生身語意業」...
我會加油的!
菩薩所緣於諸有情,菩薩所緣,緣苦在有情界的眾生,因為不忍,所以在有情界用心付出。要付出談何容易?除了需要慈悲,還要智慧、還有無畏力(毅力)這股願意投入在艱難困苦中的眾生。
要能以無畏力起憐愍心,才能隨順眾生身語意業。不論眾生如何剛強難調伏,隨眾生身形,那怕是微細動物,也要尊重他的生命、他的身形。
佛陀的愛包括了一切眾生,所以才說他是「四生慈父」。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諸佛菩薩都隨他的身用愛教化;對人就是不分膚色、種族、文化、環境,同樣用心;只要有苦難就去用心膚慰,同時也要尊重他們的文化、生態、隨語言不同,適應環境生態不同、欲念追求不同等...還是要隨順他們過去所造的業力,用寬大的心設法教育他們,如何隨機投緣教化眾生到無畏處。
菩薩所緣於諸有情,也是都要看一字-「緣」。緣很重要,菩薩所緣要寬,,才能去幫助很多人。慈濟宗門遍佈全球,有緣處就會有慈濟人。
最近泰國的信息回來,清邁人文學校收到請求要去協助泰國的老劉寨村,離回賀村(一、二十年前援助泰北時援助過的村落)還有四十公里的山路。那裡十幾戶都是草屋,因為最近乾旱,二月初時一場大火讓所有的房屋付之一炬,幾十個人瞬間一無所有。回賀村的村長接到消息,通知清邁人文學校(雖然是學校,但是不僅有教育的功能;泰北附近有什麼困難都會通知我們),剛好楊校長(楊月鳳校長)在哪裡,一行13人到山上,看到那裡的人真的是一無所有,很苦,就去發放物資、生活用品;整個過程發放的人恭敬膚慰,受援助的人也是很感恩。
另外最近在瓜地馬拉,已經要開學了,小孩要註冊,當地的慈濟人接到通知,請求慈濟一定要去幫助那些山區學校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文具,很多開學要用的東西也沒有。瓜地馬拉的慈濟人雖然不多,但是有求必應,為了這四所學校的孩子去訪視,看到有些學校只有3、4個老師,七八十個學生,校舍是鐵皮屋;學生已經不多了,但是農忙(摘咖啡)的時候,孩子就不能上學,要在家裡幫忙。因為貧窮,他們普遍家裡只讓1,2年級的孩子來上學,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在家裡幫忙農作,所以高年級的孩子很少,都要併班上課。
想到臺灣的孩子每天都是被父母載到校門口,有的孩子自己要去上學,父母親還不放心,真是幸福!瓜地馬拉的慈濟人也勸當地的父母要讓孩子唸書,未來才有希望;這些都是菩薩用心付出,甘願去走,為苦難眾生甘願做,「能做就是福」,看到他們這樣,既感動又欽佩。
當地只要有什麼災難,不論市政府或是民間都會馬上想到慈濟,當地慈濟人不多,少少的人要做很多事,十幾年如一日,總是感恩自己有機會可以造福,可以用無畏力去憐愍眾生,眾生的苦難不分種族,有時語言不通,但是也一樣能膚慰;這就是隨順眾生身語意業,利益安樂到無畏處。
昨天講到「菩薩求此乘,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菩薩求此乘」菩薩求的是大乘,就是大白牛車;所以才「名為摩訶薩」,就是大覺有情,又譬喻「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菩薩甘願求大白牛車來自度度人。接下來的經文是: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等以大車而賜諸子」的「等」就是平等,這些孩子都可得到大白牛車。長者要給諸子財富的心情,就是佛的心情,佛以三乘教化,聲聞聽了,知道道理、不再造業,心清淨;緣覺不只是知道道理,還能斷煩惱,煩惱去除,不再造業,心中無欲亦無外境誘引。但是佛陀希望眾生能體會自己成佛時的心境本懷--「人人本具佛性」,希望大家可以再進一步求大法、自利利他。就如長者看到諸子平安出來時,希望給他們每個人無量財富,佛陀希望給我們每個人的是法跟智慧,只要眾生啟動一念心,佛陀的法財很多。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此言長者既以諸子得出火宅,自惟無量財富,等以大車以賜諸子。喻菩薩不忍眾生造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沈溺惡道,即應根緣投教,除不善法,置之善處,令彼之心各獲得安隱。
每天早會都聽到醫院志工分享病患的遭遇,很多苦難都是禍不單行、週而復始;何況眾生在五趣,天有得失的煩惱、人有慾望追求的煩惱、其他三途有業力的苦,這些生死逼迫的苦難。
人在無明中不斷造業、人間善惡雜揉,起一善念可能就能生在人、天,富有之人如果求之無厭、貪婪無度,損及萬物有害人類,來生說不定就要受盡折磨。這都是在惑業中造作,不斷再受生死逼迫之苦,這些沈溺在惡道中的眾生,菩薩要「應根緣投教」。有些時候我們去幫助還被拒絕,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直到取得相信,才能「應根緣投教」,接近他、幫助他、教育他,「除不善法,置之善處」。有的人一生就是迷茫,直到接觸了慈濟人,開始去惡從善,摒棄惡習,接著換他投入人群去度人,甚至還能去現身說法,這就是「到無畏處」,他不但自救、還能救人。
凡夫過去有錯都覆藏、怕人知道;慈濟人都會現身說法,這就是凡夫也能做到無畏處。佛陀的無畏是真無畏,因為他天地萬物之理都瞭解,可以在四生、眾生、人群中泰然說法,種種法都在佛陀的智慧覺海中。佛陀在世時,印度有96種外道教,時時都有人來問難,佛陀也是泰然無畏說法。佛陀化度眾生不畏艱難,降服眾生剛強,佛陀說法後,外道教不只是瞭解,甚至心服、皈依。
「到無畏處」:佛處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化度眾生不畏艱難亦不畏怯,至眾生安然,名無畏。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見諸子等,思惟財富無量,應量平等賜與一大車,諸子求小得大,甚大歡喜。
聲聞、緣覺以為這樣就好,從沒想過能成佛;現在佛陀告訴他們人人可成佛,所以「求小得大,甚大歡喜」。
就像法華經方便品說的:「無量無礙,力無所畏」,亦謂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
世間一切都是幻化,向外求智慧、佛性,求不可得,聽法只是啟動,使我們瞭解人人本具佛性。
希望人人體會佛之本懷--人人本具真如--和大自然會合,回到清淨無染的本性。
我會加油的!
菩薩所緣於諸有情,菩薩所緣,緣苦在有情界的眾生,因為不忍,所以在有情界用心付出。要付出談何容易?除了需要慈悲,還要智慧、還有無畏力(毅力)這股願意投入在艱難困苦中的眾生。
要能以無畏力起憐愍心,才能隨順眾生身語意業。不論眾生如何剛強難調伏,隨眾生身形,那怕是微細動物,也要尊重他的生命、他的身形。
佛陀的愛包括了一切眾生,所以才說他是「四生慈父」。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諸佛菩薩都隨他的身用愛教化;對人就是不分膚色、種族、文化、環境,同樣用心;只要有苦難就去用心膚慰,同時也要尊重他們的文化、生態、隨語言不同,適應環境生態不同、欲念追求不同等...還是要隨順他們過去所造的業力,用寬大的心設法教育他們,如何隨機投緣教化眾生到無畏處。
菩薩所緣於諸有情,也是都要看一字-「緣」。緣很重要,菩薩所緣要寬,,才能去幫助很多人。慈濟宗門遍佈全球,有緣處就會有慈濟人。
最近泰國的信息回來,清邁人文學校收到請求要去協助泰國的老劉寨村,離回賀村(一、二十年前援助泰北時援助過的村落)還有四十公里的山路。那裡十幾戶都是草屋,因為最近乾旱,二月初時一場大火讓所有的房屋付之一炬,幾十個人瞬間一無所有。回賀村的村長接到消息,通知清邁人文學校(雖然是學校,但是不僅有教育的功能;泰北附近有什麼困難都會通知我們),剛好楊校長(楊月鳳校長)在哪裡,一行13人到山上,看到那裡的人真的是一無所有,很苦,就去發放物資、生活用品;整個過程發放的人恭敬膚慰,受援助的人也是很感恩。
另外最近在瓜地馬拉,已經要開學了,小孩要註冊,當地的慈濟人接到通知,請求慈濟一定要去幫助那些山區學校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文具,很多開學要用的東西也沒有。瓜地馬拉的慈濟人雖然不多,但是有求必應,為了這四所學校的孩子去訪視,看到有些學校只有3、4個老師,七八十個學生,校舍是鐵皮屋;學生已經不多了,但是農忙(摘咖啡)的時候,孩子就不能上學,要在家裡幫忙。因為貧窮,他們普遍家裡只讓1,2年級的孩子來上學,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在家裡幫忙農作,所以高年級的孩子很少,都要併班上課。
想到臺灣的孩子每天都是被父母載到校門口,有的孩子自己要去上學,父母親還不放心,真是幸福!瓜地馬拉的慈濟人也勸當地的父母要讓孩子唸書,未來才有希望;這些都是菩薩用心付出,甘願去走,為苦難眾生甘願做,「能做就是福」,看到他們這樣,既感動又欽佩。
當地只要有什麼災難,不論市政府或是民間都會馬上想到慈濟,當地慈濟人不多,少少的人要做很多事,十幾年如一日,總是感恩自己有機會可以造福,可以用無畏力去憐愍眾生,眾生的苦難不分種族,有時語言不通,但是也一樣能膚慰;這就是隨順眾生身語意業,利益安樂到無畏處。
昨天講到「菩薩求此乘,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菩薩求此乘」菩薩求的是大乘,就是大白牛車;所以才「名為摩訶薩」,就是大覺有情,又譬喻「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菩薩甘願求大白牛車來自度度人。接下來的經文是: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等以大車而賜諸子」的「等」就是平等,這些孩子都可得到大白牛車。長者要給諸子財富的心情,就是佛的心情,佛以三乘教化,聲聞聽了,知道道理、不再造業,心清淨;緣覺不只是知道道理,還能斷煩惱,煩惱去除,不再造業,心中無欲亦無外境誘引。但是佛陀希望眾生能體會自己成佛時的心境本懷--「人人本具佛性」,希望大家可以再進一步求大法、自利利他。就如長者看到諸子平安出來時,希望給他們每個人無量財富,佛陀希望給我們每個人的是法跟智慧,只要眾生啟動一念心,佛陀的法財很多。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此言長者既以諸子得出火宅,自惟無量財富,等以大車以賜諸子。喻菩薩不忍眾生造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沈溺惡道,即應根緣投教,除不善法,置之善處,令彼之心各獲得安隱。
每天早會都聽到醫院志工分享病患的遭遇,很多苦難都是禍不單行、週而復始;何況眾生在五趣,天有得失的煩惱、人有慾望追求的煩惱、其他三途有業力的苦,這些生死逼迫的苦難。
人在無明中不斷造業、人間善惡雜揉,起一善念可能就能生在人、天,富有之人如果求之無厭、貪婪無度,損及萬物有害人類,來生說不定就要受盡折磨。這都是在惑業中造作,不斷再受生死逼迫之苦,這些沈溺在惡道中的眾生,菩薩要「應根緣投教」。有些時候我們去幫助還被拒絕,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直到取得相信,才能「應根緣投教」,接近他、幫助他、教育他,「除不善法,置之善處」。有的人一生就是迷茫,直到接觸了慈濟人,開始去惡從善,摒棄惡習,接著換他投入人群去度人,甚至還能去現身說法,這就是「到無畏處」,他不但自救、還能救人。
凡夫過去有錯都覆藏、怕人知道;慈濟人都會現身說法,這就是凡夫也能做到無畏處。佛陀的無畏是真無畏,因為他天地萬物之理都瞭解,可以在四生、眾生、人群中泰然說法,種種法都在佛陀的智慧覺海中。佛陀在世時,印度有96種外道教,時時都有人來問難,佛陀也是泰然無畏說法。佛陀化度眾生不畏艱難,降服眾生剛強,佛陀說法後,外道教不只是瞭解,甚至心服、皈依。
「到無畏處」:佛處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化度眾生不畏艱難亦不畏怯,至眾生安然,名無畏。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見諸子等,思惟財富無量,應量平等賜與一大車,諸子求小得大,甚大歡喜。
聲聞、緣覺以為這樣就好,從沒想過能成佛;現在佛陀告訴他們人人可成佛,所以「求小得大,甚大歡喜」。
就像法華經方便品說的:「無量無礙,力無所畏」,亦謂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
世間一切都是幻化,向外求智慧、佛性,求不可得,聽法只是啟動,使我們瞭解人人本具佛性。
希望人人體會佛之本懷--人人本具真如--和大自然會合,回到清淨無染的本性。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20140213 晨語
佛以音聲言教而說法 或說過去及現在未來 或說世間及出世間法 悉為化導眾生而設教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各作是念 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而作是言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各作是念 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而作是言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今天聽經,因為上人小感冒,我們聽的是大愛台今天播放的晨語。在聽的時候,一直覺得我應該聽過這段。但是這段是今天早上在大愛台第一次播⋯
於是我回來後,把我2012年的晨語筆記拿出來看;果然上人在2012年5月25日講這段!我好開心!雖然還是有漏凡夫,但是佛法已經漸漸可以銘記在心了!
我要更加油!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20140210 晨語心得
今天上人在晨語時說,有時他也會很生氣,覺得某一個人真的是不能信任;可是想到自己所發的願,「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就會提起力量再入人群。
上人說,遇到境界要自我迴向到當初所立的願。
[小小領悟]:
這應該就是上人常說的「莫忘初心」吧?當初是為了什麼發願修行?不要因為境界現前就忘了當初的願、就跟佛陀「請假」。
很久以前聽到上人的三願就覺得非常偉大,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凡夫,有些人我不願意再信任,或不願意原諒,更不要提愛了...原來上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只是都會迴向到當初的願...慚愧...
上人說,遇到境界要自我迴向到當初所立的願。
[小小領悟]:
這應該就是上人常說的「莫忘初心」吧?當初是為了什麼發願修行?不要因為境界現前就忘了當初的願、就跟佛陀「請假」。
很久以前聽到上人的三願就覺得非常偉大,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凡夫,有些人我不願意再信任,或不願意原諒,更不要提愛了...原來上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只是都會迴向到當初的願...慚愧...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20140129 歲末給自己的期許
又寫完一本筆記本了。
從2012.4.25那天早上開始到現在,也已經寫了8本筆記本了。
前幾天(1/26)的晨語,上人說,聽了法,要用在生活中,不要筆記抄了一堆,但是法是法,我是我,都沒有用上,那就是法不入心(慚愧~)....
這第八本筆記本,因為這個學期被睡眠問題所困擾,所以聽得斷斷續續,因此筆記本上面有好多日期;期許自己未來除了不得已的狀況(出差)以外,不要再做個缺課的學生了。
不收錢的老師(上人)是如此認真,行腳回來第二~三天就開始上課,沒有付錢的學生怎麼可偷懶呢?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訪視,以及其他
今天早上,花蓮還下著雨,我跟其他的師兄姐們一起出發去光復訪視。
每個月一次我們由花蓮市開一個鐘頭的車,分兩條到三條路線,去看看我們關懷的大德們,看看他們最近好嗎?有什麼需求?有沒有什麼困擾?
只是,這個月的心情有些沈重,因為我們接到通知,明年三月開始,我們要把手上的這些個案轉給另外一個組隊的師兄姐了。所以,這個月我們除了例行的關懷以外,還要通知他們,再過兩三個月,我們就不會再來了,會有另一批 師兄姐來看他們。
從七月加入訪視團隊到現在也有半年了,想到再三個月就要換一個區域訪視,心裡其實十分不捨。
為什麼要換區域呢?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下來,花蓮需要關懷的人數增加不少,社區的師兄姐們很需要我們更加的投入,因此,在開會後決定,要讓我們承擔更大,於是我們被換了一個區域。
原來我們分三條路線,每條路線訪視大約三戶;以每戶花一個小時來說,大概半天能夠完成。但是因為從花蓮到光復開車要一個小時,所以每次訪視總是差不多要半天以上(早上八點出門,下午三點前後回來)。
明年換區域以後,我們開車的路線大為縮短,但是每條路線大約要訪視四戶到五戶。應該也差不多是八點出門,兩三點回家吧!
今天在跟每個個案的家庭提到這件事時,大家都覺得有些不捨;雖然有些在度過短暫的危機以後,已經不需要接受我們的救助,僅是我們關懷的對象而已,但想到三月以後,要再見面大概只能靠緣分,真的是依依不捨。
回來的路上,我們跟他們說的話還在我心中迴盪: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換區域,只是這幾年花蓮區因為大環境的影響,需要照顧的人愈來愈多,社區師兄姐忙不過來,希望我們能夠多承擔,因為光復本來醫療的師兄姐們就會定期下來義診,所以決定整個區域轉給他們,這樣他們除了定期訪視以外,還可以趁著義診多關懷,會對大家有更好的照顧...」
常常在國外有大災難,慈濟伸出援手時,會有人說,慈濟都不幫國內只幫國外,其實大家看不到的是,我們每個月定期去訪視國內需要援助的個案,而且每年也一直有新的個案加入:
光是2012年,全省各地新開個案數就有超過一萬四千戶。慈濟開個案不是以「人」為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我們會照顧到全戶的需求,並不是只有照顧到一個人。
因為每個月都要去看他們,所以雖然新開個案只有14,713戶,但是去看的志工人次卻有65,446人次;而全省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有60,276戶,總共是170,161人,投入關懷的志工更高達257,913人次。
這些還不包括居家關懷(也就是不(再)需要慈濟提供補助的家庭)以及急難補助。如果把投入居家關懷跟急難補助的人次算進去,慈濟光是2012年投入在慈善援助上就有超過一百萬人次。
但是說真的,所有的師兄姐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寧可「失業」--如果台灣是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大家都過得非常好、生病的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沒有人需要幫助,這樣我們就「失業」了,但是我們會「失業」得很快樂,會有地藏王菩薩的心情。
就像我們每個月去跟關懷戶聊天的時候,當我們問他們生活上有需要嗎?他們回說,「唉呀,錢再多也不會夠,可是現在這樣就很滿意了,也不需要更多」 的時候,我們的心其實是安慰而快樂的,畢竟人總是得隴望蜀,有一缺九,但是當我們的照顧戶由苦難中站起來以後,瞭解到人世間的道理,懂得知足常樂,不會再去過著「比較」跟「計較」的人生時,這是最讓我們欣慰的。
至於說國際賑災,其實大部分在大愛台上面看到的,都是國外的師兄姐們在地募款、就地使用的成果,臺灣當地的捐款要用到國外去,除非捐款時註明要捐給「國際」這個項目,否則一塊錢都出不去。
但是,當臺灣有災難的時候,世界各國的師兄姐們,也會發動賑災募款幫助臺灣;所以,當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就正是代表我們自己很平安,才能夠有機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嗎?
每個月一次我們由花蓮市開一個鐘頭的車,分兩條到三條路線,去看看我們關懷的大德們,看看他們最近好嗎?有什麼需求?有沒有什麼困擾?
只是,這個月的心情有些沈重,因為我們接到通知,明年三月開始,我們要把手上的這些個案轉給另外一個組隊的師兄姐了。所以,這個月我們除了例行的關懷以外,還要通知他們,再過兩三個月,我們就不會再來了,會有另一批 師兄姐來看他們。
從七月加入訪視團隊到現在也有半年了,想到再三個月就要換一個區域訪視,心裡其實十分不捨。
為什麼要換區域呢?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下來,花蓮需要關懷的人數增加不少,社區的師兄姐們很需要我們更加的投入,因此,在開會後決定,要讓我們承擔更大,於是我們被換了一個區域。
原來我們分三條路線,每條路線訪視大約三戶;以每戶花一個小時來說,大概半天能夠完成。但是因為從花蓮到光復開車要一個小時,所以每次訪視總是差不多要半天以上(早上八點出門,下午三點前後回來)。
明年換區域以後,我們開車的路線大為縮短,但是每條路線大約要訪視四戶到五戶。應該也差不多是八點出門,兩三點回家吧!
今天在跟每個個案的家庭提到這件事時,大家都覺得有些不捨;雖然有些在度過短暫的危機以後,已經不需要接受我們的救助,僅是我們關懷的對象而已,但想到三月以後,要再見面大概只能靠緣分,真的是依依不捨。
回來的路上,我們跟他們說的話還在我心中迴盪: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換區域,只是這幾年花蓮區因為大環境的影響,需要照顧的人愈來愈多,社區師兄姐忙不過來,希望我們能夠多承擔,因為光復本來醫療的師兄姐們就會定期下來義診,所以決定整個區域轉給他們,這樣他們除了定期訪視以外,還可以趁著義診多關懷,會對大家有更好的照顧...」
常常在國外有大災難,慈濟伸出援手時,會有人說,慈濟都不幫國內只幫國外,其實大家看不到的是,我們每個月定期去訪視國內需要援助的個案,而且每年也一直有新的個案加入:
光是2012年,全省各地新開個案數就有超過一萬四千戶。慈濟開個案不是以「人」為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我們會照顧到全戶的需求,並不是只有照顧到一個人。
因為每個月都要去看他們,所以雖然新開個案只有14,713戶,但是去看的志工人次卻有65,446人次;而全省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有60,276戶,總共是170,161人,投入關懷的志工更高達257,913人次。
這些還不包括居家關懷(也就是不(再)需要慈濟提供補助的家庭)以及急難補助。如果把投入居家關懷跟急難補助的人次算進去,慈濟光是2012年投入在慈善援助上就有超過一百萬人次。
但是說真的,所有的師兄姐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寧可「失業」--如果台灣是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大家都過得非常好、生病的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沒有人需要幫助,這樣我們就「失業」了,但是我們會「失業」得很快樂,會有地藏王菩薩的心情。
![]() |
圖片來源:聖哥傳 |
就像我們每個月去跟關懷戶聊天的時候,當我們問他們生活上有需要嗎?他們回說,「唉呀,錢再多也不會夠,可是現在這樣就很滿意了,也不需要更多」 的時候,我們的心其實是安慰而快樂的,畢竟人總是得隴望蜀,有一缺九,但是當我們的照顧戶由苦難中站起來以後,瞭解到人世間的道理,懂得知足常樂,不會再去過著「比較」跟「計較」的人生時,這是最讓我們欣慰的。
至於說國際賑災,其實大部分在大愛台上面看到的,都是國外的師兄姐們在地募款、就地使用的成果,臺灣當地的捐款要用到國外去,除非捐款時註明要捐給「國際」這個項目,否則一塊錢都出不去。
但是,當臺灣有災難的時候,世界各國的師兄姐們,也會發動賑災募款幫助臺灣;所以,當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就正是代表我們自己很平安,才能夠有機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