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20140218 人間菩提心得

今天早上因為要帶學生回精舍,所以沒有去參加志工早會;沒有參加志工早會的時候,我都會看人間菩提。

今天上人說,每天晨語完就是用跑的去吃早飯...因為接下來有志工早會...

我就想到,咦,我每天晨語完也是用跑的...跑去開車...接著送兒
子上學...然後要趕快回來...因為接下來有志工早會。

早飯呢?我都在車子裡吃早飯,所以早飯一定是麵包,不然太麻煩了。

不知不覺這樣的生活好像也要兩年了。有時候因為有事(如今天)或出差沒辦法參加,雖然可以多睡,常常也都覺得怪怪的,好像也還是沒睡飽。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140217 晨語

今天是開學日,這學期的事情好多,還有很多讓我擔憂的事;沒想到上人今天一直在說「無畏」,要能夠「以無畏力起憐愍心,」才能「隨順眾生身語意業」...
我會加油的!

菩薩所緣於諸有情,菩薩所緣,緣苦在有情界的眾生,因為不忍,所以在有情界用心付出。要付出談何容易?除了需要慈悲,還要智慧、還有無畏力(毅力)這股願意投入在艱難困苦中的眾生。

要能以無畏力起憐愍心,才能隨順眾生身語意業。不論眾生如何剛強難調伏,隨眾生身形,那怕是微細動物,也要尊重他的生命、他的身形。

佛陀的愛包括了一切眾生,所以才說他是「四生慈父」。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諸佛菩薩都隨他的身用愛教化;對人就是不分膚色、種族、文化、環境,同樣用心;只要有苦難就去用心膚慰,同時也要尊重他們的文化、生態、隨語言不同,適應環境生態不同、欲念追求不同等...還是要隨順他們過去所造的業力,用寬大的心設法教育他們,如何隨機投緣教化眾生到無畏處。

菩薩所緣於諸有情,也是都要看一字-「緣」。緣很重要,菩薩所緣要寬,,才能去幫助很多人。慈濟宗門遍佈全球,有緣處就會有慈濟人。

最近泰國的信息回來,清邁人文學校收到請求要去協助泰國的老劉寨村,離回賀村(一、二十年前援助泰北時援助過的村落)還有四十公里的山路。那裡十幾戶都是草屋,因為最近乾旱,二月初時一場大火讓所有的房屋付之一炬,幾十個人瞬間一無所有。回賀村的村長接到消息,通知清邁人文學校(雖然是學校,但是不僅有教育的功能;泰北附近有什麼困難都會通知我們),剛好楊校長(楊月鳳校長)在哪裡,一行13人到山上,看到那裡的人真的是一無所有,很苦,就去發放物資、生活用品;整個過程發放的人恭敬膚慰,受援助的人也是很感恩。

另外最近在瓜地馬拉,已經要開學了,小孩要註冊,當地的慈濟人接到通知,請求慈濟一定要去幫助那些山區學校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文具,很多開學要用的東西也沒有。瓜地馬拉的慈濟人雖然不多,但是有求必應,為了這四所學校的孩子去訪視,看到有些學校只有3、4個老師,七八十個學生,校舍是鐵皮屋;學生已經不多了,但是農忙(摘咖啡)的時候,孩子就不能上學,要在家裡幫忙。因為貧窮,他們普遍家裡只讓1,2年級的孩子來上學,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在家裡幫忙農作,所以高年級的孩子很少,都要併班上課。

想到臺灣的孩子每天都是被父母載到校門口,有的孩子自己要去上學,父母親還不放心,真是幸福!瓜地馬拉的慈濟人也勸當地的父母要讓孩子唸書,未來才有希望;這些都是菩薩用心付出,甘願去走,為苦難眾生甘願做,「能做就是福」,看到他們這樣,既感動又欽佩。

當地只要有什麼災難,不論市政府或是民間都會馬上想到慈濟,當地慈濟人不多,少少的人要做很多事,十幾年如一日,總是感恩自己有機會可以造福,可以用無畏力去憐愍眾生,眾生的苦難不分種族,有時語言不通,但是也一樣能膚慰;這就是隨順眾生身語意業,利益安樂到無畏處

昨天講到「菩薩求此乘,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菩薩求此乘」菩薩求的是大乘,就是大白牛車;所以才「名為摩訶薩」,就是大覺有情,又譬喻「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菩薩甘願求大白牛車來自度度人。接下來的經文是: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等以大車而賜諸子」的「等」就是平等,這些孩子都可得到大白牛車。長者要給諸子財富的心情,就是佛的心情,佛以三乘教化,聲聞聽了,知道道理、不再造業,心清淨;緣覺不只是知道道理,還能斷煩惱,煩惱去除,不再造業,心中無欲亦無外境誘引。但是佛陀希望眾生能體會自己成佛時的心境本懷--「人人本具佛性」,希望大家可以再進一步求大法、自利利他。就如長者看到諸子平安出來時,希望給他們每個人無量財富,佛陀希望給我們每個人的是法跟智慧,只要眾生啟動一念心,佛陀的法財很多。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此言長者既以諸子得出火宅,自惟無量財富,等以大車以賜諸子。喻菩薩不忍眾生造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沈溺惡道,即應根緣投教,除不善法,置之善處,令彼之心各獲得安隱

每天早會都聽到醫院志工分享病患的遭遇,很多苦難都是禍不單行、週而復始;何況眾生在五趣,天有得失的煩惱、人有慾望追求的煩惱、其他三途有業力的苦,這些生死逼迫的苦難。

人在無明中不斷造業、人間善惡雜揉,起一善念可能就能生在人、天,富有之人如果求之無厭、貪婪無度,損及萬物有害人類,來生說不定就要受盡折磨。這都是在惑業中造作,不斷再受生死逼迫之苦,這些沈溺在惡道中的眾生,菩薩要「應根緣投教」。有些時候我們去幫助還被拒絕,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直到取得相信,才能「應根緣投教」,接近他、幫助他、教育他,「除不善法,置之善處」。有的人一生就是迷茫,直到接觸了慈濟人,開始去惡從善,摒棄惡習,接著換他投入人群去度人,甚至還能去現身說法,這就是「到無畏處」,他不但自救、還能救人。

凡夫過去有錯都覆藏、怕人知道;慈濟人都會現身說法,這就是凡夫也能做到無畏處。佛陀的無畏是真無畏,因為他天地萬物之理都瞭解,可以在四生、眾生、人群中泰然說法,種種法都在佛陀的智慧覺海中。佛陀在世時,印度有96種外道教,時時都有人來問難,佛陀也是泰然無畏說法。佛陀化度眾生不畏艱難,降服眾生剛強,佛陀說法後,外道教不只是瞭解,甚至心服、皈依。

到無畏處」:佛處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化度眾生不畏艱難亦不畏怯,至眾生安然,名無畏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見諸子等,思惟財富無量,應量平等賜與一大車,諸子求小得大,甚大歡喜

聲聞、緣覺以為這樣就好,從沒想過能成佛;現在佛陀告訴他們人人可成佛,所以「求小得大,甚大歡喜」。

就像法華經方便品說的:「無量無礙,力無所畏,亦謂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

世間一切都是幻化,向外求智慧、佛性,求不可得,聽法只是啟動,使我們瞭解人人本具佛性。

希望人人體會佛之本懷--人人本具真如--和大自然會合,回到清淨無染的本性。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20140213 晨語


佛以音聲言教而說法 或說過去及現在未來 或說世間及出世間法 悉為化導眾生而設教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各作是念 
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而作是言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今天聽經,因為上人小感冒,我們聽的是大愛台今天播放的晨語。在聽的時候,一直覺得我應該聽過這段。但是這段是今天早上在大愛台第一次播⋯

於是我回來後,把我2012年的晨語筆記拿出來看;果然上人在2012年5月25日講這段!我好開心!雖然還是有漏凡夫,但是佛法已經漸漸可以銘記在心了!

我要更加油!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20140210 晨語心得

今天上人在晨語時說,有時他也會很生氣,覺得某一個人真的是不能信任;可是想到自己所發的願,「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就會提起力量再入人群。
上人說,遇到境界要自我迴向到當初所立的願。

[小小領悟]:
這應該就是上人常說的「莫忘初心」吧?當初是為了什麼發願修行?不要因為境界現前就忘了當初的願、就跟佛陀「請假」。
很久以前聽到上人的三願就覺得非常偉大,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凡夫,有些人我不願意再信任,或不願意原諒,更不要提愛了...原來上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只是都會迴向到當初的願...慚愧...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20140129 歲末給自己的期許


又寫完一本筆記本了。
從2012.4.25那天早上開始到現在,也已經寫了8本筆記本了。

前幾天(1/26)的晨語,上人說,聽了法,要用在生活中,不要筆記抄了一堆,但是法是法,我是我,都沒有用上,那就是法不入心(慚愧~)....

這第八本筆記本,因為這個學期被睡眠問題所困擾,所以聽得斷斷續續,因此筆記本上面有好多日期;期許自己未來除了不得已的狀況(出差)以外,不要再做個缺課的學生了。

不收錢的老師(上人)是如此認真,行腳回來第二~三天就開始上課,沒有付錢的學生怎麼可偷懶呢?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訪視,以及其他

今天早上,花蓮還下著雨,我跟其他的師兄姐們一起出發去光復訪視。

每個月一次我們由花蓮市開一個鐘頭的車,分兩條到三條路線,去看看我們關懷的大德們,看看他們最近好嗎?有什麼需求?有沒有什麼困擾?

只是,這個月的心情有些沈重,因為我們接到通知,明年三月開始,我們要把手上的這些個案轉給另外一個組隊的師兄姐了。所以,這個月我們除了例行的關懷以外,還要通知他們,再過兩三個月,我們就不會再來了,會有另一批 師兄姐來看他們。

從七月加入訪視團隊到現在也有半年了,想到再三個月就要換一個區域訪視,心裡其實十分不捨。

為什麼要換區域呢?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下來,花蓮需要關懷的人數增加不少,社區的師兄姐們很需要我們更加的投入,因此,在開會後決定,要讓我們承擔更大,於是我們被換了一個區域。

原來我們分三條路線,每條路線訪視大約三戶;以每戶花一個小時來說,大概半天能夠完成。但是因為從花蓮到光復開車要一個小時,所以每次訪視總是差不多要半天以上(早上八點出門,下午三點前後回來)。

明年換區域以後,我們開車的路線大為縮短,但是每條路線大約要訪視四戶到五戶。應該也差不多是八點出門,兩三點回家吧!

今天在跟每個個案的家庭提到這件事時,大家都覺得有些不捨;雖然有些在度過短暫的危機以後,已經不需要接受我們的救助,僅是我們關懷的對象而已,但想到三月以後,要再見面大概只能靠緣分,真的是依依不捨。

回來的路上,我們跟他們說的話還在我心中迴盪: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換區域,只是這幾年花蓮區因為大環境的影響,需要照顧的人愈來愈多,社區師兄姐忙不過來,希望我們能夠多承擔,因為光復本來醫療的師兄姐們就會定期下來義診,所以決定整個區域轉給他們,這樣他們除了定期訪視以外,還可以趁著義診多關懷,會對大家有更好的照顧...」

常常在國外有大災難,慈濟伸出援手時,會有人說,慈濟都不幫國內只幫國外,其實大家看不到的是,我們每個月定期去訪視國內需要援助的個案,而且每年也一直有新的個案加入:


光是2012年,全省各地新開個案數就有超過一萬四千戶。慈濟開個案不是以「人」為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我們會照顧到全戶的需求,並不是只有照顧到一個人。

因為每個月都要去看他們,所以雖然新開個案只有14,713戶,但是去看的志工人次卻有65,446人次;而全省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有60,276戶,總共是170,161人,投入關懷的志工更高達257,913人次。

這些還不包括居家關懷(也就是不(再)需要慈濟提供補助的家庭)以及急難補助。如果把投入居家關懷跟急難補助的人次算進去,慈濟光是2012年投入在慈善援助上就有超過一百萬人次。

但是說真的,所有的師兄姐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寧可「失業」--如果台灣是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大家都過得非常好、生病的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沒有人需要幫助,這樣我們就「失業」了,但是我們會「失業」得很快樂,會有地藏王菩薩的心情。

圖片來源:聖哥傳

就像我們每個月去跟關懷戶聊天的時候,當我們問他們生活上有需要嗎?他們回說,「唉呀,錢再多也不會夠,可是現在這樣就很滿意了,也不需要更多」 的時候,我們的心其實是安慰而快樂的,畢竟人總是得隴望蜀,有一缺九,但是當我們的照顧戶由苦難中站起來以後,瞭解到人世間的道理,懂得知足常樂,不會再去過著「比較」跟「計較」的人生時,這是最讓我們欣慰的。

至於說國際賑災,其實大部分在大愛台上面看到的,都是國外的師兄姐們在地募款、就地使用的成果,臺灣當地的捐款要用到國外去,除非捐款時註明要捐給「國際」這個項目,否則一塊錢都出不去。

但是,當臺灣有災難的時候,世界各國的師兄姐們,也會發動賑災募款幫助臺灣;所以,當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就正是代表我們自己很平安,才能夠有機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嗎?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考古學家找到佛陀的出生地,同時也確定佛陀出生於紀元前六世紀

 
在這個坑下面,埋藏著佛陀的出生地。


尼泊爾,蘭毘尼的Maya Devi神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同時也長期認定為佛陀的誕生地,按:應為摩耶夫人神廟,但查不到這個神廟的確切譯名),在位於一系列磚寺廟之下,發現了一個公元前六世紀的木造結構遺骸。這個木材結構包含了與佛陀本人誕生事蹟相關的廣場。

到目前為止,在蘭毘尼的佛教建築,最早的日期不超過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推動佛教從現今的阿富汗傳播到孟加拉。

羅賓·科寧漢,英國杜倫大學考古學家教授說:很少有人知道佛陀的一生,除了通過文字來源和口頭傳說,有些學者,一直認為佛陀誕生於公元前三世紀;我們認為為什麼不回去尋找考古學證據來回答一些關於他的出生的問題呢?現在,我們在藍毘尼的考古發現,將佛陀的誕生時間推前到公元前六世紀。」

佛教傳統記錄了摩耶夫人,佛陀的母親,她的丈夫和父母的王國之間的毘尼花園中,抓著花園內的一棵樹樹枝時生下了他科寧漢和他的同事們推測,在這次發現的木造建築中央的空地裡,可能本來有一棵樹。後來蓋在木造建築之上的磚造寺廟,也同樣是圍繞著中心空間,沒有屋頂。

毘尼是與佛陀的生活相關的主要地點,其他包括菩提伽耶,在那裡他成佛(大覺者),鹿野苑,在那裡他第一次講道,以及拘尸那竭羅,他離開了人世。在他80歲涅槃的時候,佛陀建議所有的佛教徒參觀毘尼。直到第一個千年的中間,參觀毘尼仍然持續著,當時的中國朝聖者記錄神社有一棵樹。
 

Maya Devi神廟在毘尼仍然是一個活的神社,考古學家在比丘、比丘尼以及朝聖者的周圍工作。

在科學論文中,作者寫道:「(考古遺跡)在蘭毘尼的發現是一個縮影,記錄了佛教從一個本地化的宗教組織發展為一個全球性的宗教。

在中世紀時期的尼泊爾,蘭毘尼曾一度淹沒於荒煙蔓草中,後來在1896年,古老的蘭毘尼被重新發現,並因為發現了一個公元前第三個世紀的砂岩支柱,而被確定為佛陀的出生地。支柱,依然屹立,銘刻著阿育王造訪佛陀誕生地,以及此地的名稱 - 蘭毘尼。
當時(1896)儘管再度發現了關鍵佛教遺址,但是因為最早的建築可能深埋於下或在後來新增建築時銷毀,因此當時的考古學家認為,無法進一步尋找佛教發源的最初階段的證據。
世界上約有五億人是佛教徒,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蘭毘尼朝聖。
拉姆·庫馬爾·什雷斯塔,尼泊爾的文化、旅遊和民航部長說:「這些發現使我們更了解佛陀的誕生地,尼泊爾政府將不遺餘力地維護這個重要的地區。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呼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榮幸能與在最神聖的地方,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的一個重要的發現盡心力;我們會協助更多的考古研究、加強保護工作以及現場管理,確保毘尼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confirm early date of Buddha's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