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精舍下大雨,沒辦法拍天空 |
心願化眾生,得至安隱樂。
佛陀在無量劫前便已成佛,為不忍娑婆眾生,倒駕慈航來人間印度的尼泊爾,降生在王宮,在生長中看到人世間種種,從內心思考人間的方向。佛陀來人間現相修行,是為了教育眾生如何修行,這是佛的慈悲。
少年時佛陀的智慧便已不同於一般的孩子,覺得人生都是疑問,為何要分為四姓階級,使貧窮苦難人生生世世都是苦難,所以要把淺顯的道理給人人,讓人人對人生可以平等看待。
出家也是一種現相,人若有家庭事業也是一種掛慮,掛慮於家業、事業、親情,一生就這樣過,他要讓大家看到,哪怕貴為太子,榮華富貴的生活他也不留戀,要修行名利地位都可以不要,所以我們凡夫也要用功去追求道理。
五年參訪看盡九十六種修行者,瞭解全印度修行者的生態(知彼),六年苦行(知己),心理和天地之間會合,要讓大家知道修行不簡單,要知己知彼,除了瞭解外面,也要向內找到自己的與天地同一體的本性(佛性),思考天地間的道理,和人的生理、心理,終於因緣成熟,夜睹明星,和天地宇宙和為一體成為大覺(悟)者,他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向天、龍、八部開始說法,要用什麼方法接近人群?要怎樣使人親近佛法,使人與佛法合而為一?
佛陀降生到人間,經歷了幼年、少年、中年、老年,都記錄下來,為那時的人示相,留下經典使我們知道佛的存在,這些無不都是為眾生。不然佛早已在過去無量劫前親近百千無量佛,他自己也早已成佛,現在在成佛是為眾生、為娑婆世界,佛陀悲智雙運,現相來人間,唯一的心願就是要教化(度)眾生,將佛心度到無量數眾生心中,這就是度、接引,到去除煩惱,回歸本性,得至安隱樂。
凡夫離不開煩惱,因煩惱而造業,造業之後又生顛倒,然後再造更多的業,於是苦就愈來愈大。只要可以把煩惱通通去除,就會發現自心本具佛性。
佛陀的心願是要將法宣說,但因會中有不敬信法的人,根機仍不堪接受,佛陀的心在護法,也在護那些人,不讓他們造業。但是舍利弗很急,一再地懇求佛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舍利弗代眾求法:「這些人必能敬信,必能瞭解,因這些人過去生生世世跟隨佛陀的教法,信受奉行,不只此生,還有過去的生生世世,都是佛的常隨眾,看!大家虔誠恭敬合掌要聽佛說法。」
這是舍利弗在描述,不只是人間,天帝釋也很恭敬,敬佛敬法在忉利天告訴隨從準備要到人間聽佛說法,準備莊嚴禮車,有一位隨從準備要讓帝釋上車時,看到帝釋雙手合掌恭敬的神態,他也嚇到了,本來應該要叫馬起步,卻失手把馬鞭掉下去。帝釋問他怎麼回事,他說看您如此恭敬要到人間聽法,我很驚訝,因您是三十三天子,四天王宮所有天子所尊重,為何您要到人間的靈鷲山聽法如此地恭敬呢?
帝釋說:三十三天子、四天王宮所有天子尊重我是因為我的法,因為法可教化眾生去除無明,心地清淨,而這些法都是佛陀所教,所以我要敬佛、敬法、敬僧。
連帝釋要去聽法都如此恭敬,所以舍利弗描述的眾生當然也恭敬合掌囉!
「教化如是等」到安隱快樂之處,這是佛的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以本願力成就而教化之;眾生迷茫不知苦,也不想離苦,自己不斷在製造、複製煩惱,成為煩惱的源頭。
佛陀看富貴名利如浮雲,瞭解人生短暫,不該不斷造業,煩惱複製,所以以本願力修行,發願度眾生。他看到四姓那麼苦,世人煩惱無法去除,想要教化世人,讓世人知道在人間就可離苦。
「皆一心合掌」一心就是心定於一處,而合掌以表敬意,亦表不敢散漫以此表敬信。
要聽法不簡單,要聽佛的內心話(最真實法),更不簡單,若非舍利弗的無私大愛虔誠懇請,如今我們怎麼聽得到呢?所以要感恩恭敬,更要多用心!
有人讚歎末學每天去聽法,實則過去已經浪費了很多年,沒有好好把握機會,現在不過是在補過去的怠惰跟不精進、不認真而已,要聽法不簡單,想想全台灣、全世界有多少同修想要住在精舍而不可得(因為家業、事業、親情),甚至連住在花蓮也不可得,末學住在花蓮十一年,卻直到去年才開始稍微認真一點,怎麼能往自己臉上貼金,說自己有精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