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20120727 晨語

佛所敷演,實有因緣;
非一切智,無能信受;
不忖己德,未得謂得;
一人吐虛,萬人傳實。

為何佛陀要適應眾生根機?眾生根機若仍在鈍劣,就不能給一乘實相甚深微妙大法M要用小乘先開導。
有的人雖有因緣接觸佛所說的法,卻自認為都已經瞭解,就會起增上慢心。光是慢就有七種,就可知人的心態如何複雜,超過法深又長的程度。雖然法很多,但人卻會去複製很多無明,人與人之間也常常如此,一句無心的話卻認為他人是在說自己,雖不是針對他,卻收來傷害自己,曲解別人。
常聽到別人在勸他人:「他不是有心的,不要想太多。」但是他人卻覺得,又不是你被講,並沒有因為別人的勸解而心開意解,甚至對勸他的人有點責備的感覺。
三人或以上才叫做眾生,眾生很複雜,佛陀的法雖然很深,但也是為了引導眾生看得遠走得長,所以說是大菩提直道,直指明心見性。凡夫若方向正確,就依照佛陀給的方向前進,直心為道場,但很多人就無法以直心來接受,反而起驕傲的心,所以佛以四諦十二因緣來開啟他的心,結果不但沒有開啟,卻增加了慢心,這就是「不忖己德,未得謂得」,自己沒有度量自己到底瞭解多少佛法,既瞭解得不多,知道的也不多,這樣出去說話就成了「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將自己偏差的道理去跟他人說。所以學佛要常忖度自己知道多少,是非分清楚,那就功德無量了。
所以聽法要用心,說話要謹慎,佛陀煩惱的就是這些不用心聽法、和別人分享時又加油添醋的人,所以佛陀對這些人也很謹慎,要互相對機(對時、對人、對地)才說。
舍利弗一直請佛宣說一乘實相大法,但佛以時機未成熟沒有說,所以舍利弗再請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無上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沒有誰的智慧在佛陀之上。

戒定、福慧等之功德,如佛兩足尊,遊行法界。

守戒是很重要的,常聽有人懺悔,要改掉壞習氣,但卻說要給他時間,多久?時間不斷流逝,一直減少。比如說戒酒,朋友一叫就去,說不差這一次,卻不知時間分秒消逝,生命減少,傷身體不斷飲酒,業越造越多。



這部分末學想到我在美國的一位同事,他跟我說他大學時代每個週五晚上都在廁所裡。
末學問他在廁所裡做什麼?
他說當時他跟一位好野人一起分租一間公寓,每個週五晚上兩個人都跑趴去,喝得爛醉,跑到廁所去抓兔子;抓完兔子以後我的同事都會眼望天花板跟上帝懺悔,說他一定不要再這樣過週末了!結果下週末又再度重演。
不過我的同事還算是腦筋比較清楚的,最後他還是搬離開那位好野人同學(他是造成我的同事跑趴的原因之一),也不再每週末跑趴,但是他的好野人同學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壞脾氣也一樣,後悔懊惱自己說這次是最後一次,以後要很謹慎,但境界一來,又衝口而出,永遠後悔,永遠常常在發心,這樣真辛苦!
佛陀由無始劫前開始發心,生生世世都守持戒極好,無論什麼境界都是以守著自己的戒為先,戒守得好,自然心就定,就像人的左右手,雙手萬能,這也就是為何佛陀是大覺者。
戒心定念,在人群中一定是能夠造福人群的;戒和定就像雙手,雙手健全有力,事情才做得多;雙腳則是福慧,這樣(戒定、福慧俱全)就叫做四肢健全。
佛以無始以來所修的行,內功(戒定)外德(福慧),可以遊行法界,,進出無障礙,什麼境界現前,法也現前。凡夫就是只有境界卻沒有法,讓境界充滿了我們的心,所以修行要很用心,知道法,但境界現前,法就消失,永遠都在後悔與錯誤中。
「願說第一法」,第一法就是一念心,萬法統攝在一念心中,發出對機的法,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佛陀以相等數量的法來對應。一切無不都在一念心中。
人人聽到的法如何受用?用心的人,講到無常,連天地無常都能體會;一心統攝萬法,不只在佛,人人都有,只是我們是否有透徹心性重點?心性清淨無染的本性若透徹,則第一法人人本具,森羅萬象無不統攝於一法一念中。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最接近佛心,就像佛的長子,有責任要傳法,為同修行者請法,從佛受化,必能敬信。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一心合掌就是說全心全意虔誠聽法,人人習氣都難斷,但是現在習氣開始去除,佛語應該可瞭解。
但佛陀的疑問是:眾生是否都真的能瞭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