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人在晨語時說,有時他也會很生氣,覺得某一個人真的是不能信任;可是想到自己所發的願,「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就會提起力量再入人群。
上人說,遇到境界要自我迴向到當初所立的願。
[小小領悟]:
這應該就是上人常說的「莫忘初心」吧?當初是為了什麼發願修行?不要因為境界現前就忘了當初的願、就跟佛陀「請假」。
很久以前聽到上人的三願就覺得非常偉大,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凡夫,有些人我不願意再信任,或不願意原諒,更不要提愛了...原來上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只是都會迴向到當初的願...慚愧...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20140129 歲末給自己的期許
又寫完一本筆記本了。
從2012.4.25那天早上開始到現在,也已經寫了8本筆記本了。
前幾天(1/26)的晨語,上人說,聽了法,要用在生活中,不要筆記抄了一堆,但是法是法,我是我,都沒有用上,那就是法不入心(慚愧~)....
這第八本筆記本,因為這個學期被睡眠問題所困擾,所以聽得斷斷續續,因此筆記本上面有好多日期;期許自己未來除了不得已的狀況(出差)以外,不要再做個缺課的學生了。
不收錢的老師(上人)是如此認真,行腳回來第二~三天就開始上課,沒有付錢的學生怎麼可偷懶呢?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訪視,以及其他
今天早上,花蓮還下著雨,我跟其他的師兄姐們一起出發去光復訪視。
每個月一次我們由花蓮市開一個鐘頭的車,分兩條到三條路線,去看看我們關懷的大德們,看看他們最近好嗎?有什麼需求?有沒有什麼困擾?
只是,這個月的心情有些沈重,因為我們接到通知,明年三月開始,我們要把手上的這些個案轉給另外一個組隊的師兄姐了。所以,這個月我們除了例行的關懷以外,還要通知他們,再過兩三個月,我們就不會再來了,會有另一批 師兄姐來看他們。
從七月加入訪視團隊到現在也有半年了,想到再三個月就要換一個區域訪視,心裡其實十分不捨。
為什麼要換區域呢?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下來,花蓮需要關懷的人數增加不少,社區的師兄姐們很需要我們更加的投入,因此,在開會後決定,要讓我們承擔更大,於是我們被換了一個區域。
原來我們分三條路線,每條路線訪視大約三戶;以每戶花一個小時來說,大概半天能夠完成。但是因為從花蓮到光復開車要一個小時,所以每次訪視總是差不多要半天以上(早上八點出門,下午三點前後回來)。
明年換區域以後,我們開車的路線大為縮短,但是每條路線大約要訪視四戶到五戶。應該也差不多是八點出門,兩三點回家吧!
今天在跟每個個案的家庭提到這件事時,大家都覺得有些不捨;雖然有些在度過短暫的危機以後,已經不需要接受我們的救助,僅是我們關懷的對象而已,但想到三月以後,要再見面大概只能靠緣分,真的是依依不捨。
回來的路上,我們跟他們說的話還在我心中迴盪: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換區域,只是這幾年花蓮區因為大環境的影響,需要照顧的人愈來愈多,社區師兄姐忙不過來,希望我們能夠多承擔,因為光復本來醫療的師兄姐們就會定期下來義診,所以決定整個區域轉給他們,這樣他們除了定期訪視以外,還可以趁著義診多關懷,會對大家有更好的照顧...」
常常在國外有大災難,慈濟伸出援手時,會有人說,慈濟都不幫國內只幫國外,其實大家看不到的是,我們每個月定期去訪視國內需要援助的個案,而且每年也一直有新的個案加入:
光是2012年,全省各地新開個案數就有超過一萬四千戶。慈濟開個案不是以「人」為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我們會照顧到全戶的需求,並不是只有照顧到一個人。
因為每個月都要去看他們,所以雖然新開個案只有14,713戶,但是去看的志工人次卻有65,446人次;而全省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有60,276戶,總共是170,161人,投入關懷的志工更高達257,913人次。
這些還不包括居家關懷(也就是不(再)需要慈濟提供補助的家庭)以及急難補助。如果把投入居家關懷跟急難補助的人次算進去,慈濟光是2012年投入在慈善援助上就有超過一百萬人次。
但是說真的,所有的師兄姐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寧可「失業」--如果台灣是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大家都過得非常好、生病的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沒有人需要幫助,這樣我們就「失業」了,但是我們會「失業」得很快樂,會有地藏王菩薩的心情。
就像我們每個月去跟關懷戶聊天的時候,當我們問他們生活上有需要嗎?他們回說,「唉呀,錢再多也不會夠,可是現在這樣就很滿意了,也不需要更多」 的時候,我們的心其實是安慰而快樂的,畢竟人總是得隴望蜀,有一缺九,但是當我們的照顧戶由苦難中站起來以後,瞭解到人世間的道理,懂得知足常樂,不會再去過著「比較」跟「計較」的人生時,這是最讓我們欣慰的。
至於說國際賑災,其實大部分在大愛台上面看到的,都是國外的師兄姐們在地募款、就地使用的成果,臺灣當地的捐款要用到國外去,除非捐款時註明要捐給「國際」這個項目,否則一塊錢都出不去。
但是,當臺灣有災難的時候,世界各國的師兄姐們,也會發動賑災募款幫助臺灣;所以,當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就正是代表我們自己很平安,才能夠有機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嗎?
每個月一次我們由花蓮市開一個鐘頭的車,分兩條到三條路線,去看看我們關懷的大德們,看看他們最近好嗎?有什麼需求?有沒有什麼困擾?
只是,這個月的心情有些沈重,因為我們接到通知,明年三月開始,我們要把手上的這些個案轉給另外一個組隊的師兄姐了。所以,這個月我們除了例行的關懷以外,還要通知他們,再過兩三個月,我們就不會再來了,會有另一批 師兄姐來看他們。
從七月加入訪視團隊到現在也有半年了,想到再三個月就要換一個區域訪視,心裡其實十分不捨。
為什麼要換區域呢?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下來,花蓮需要關懷的人數增加不少,社區的師兄姐們很需要我們更加的投入,因此,在開會後決定,要讓我們承擔更大,於是我們被換了一個區域。
原來我們分三條路線,每條路線訪視大約三戶;以每戶花一個小時來說,大概半天能夠完成。但是因為從花蓮到光復開車要一個小時,所以每次訪視總是差不多要半天以上(早上八點出門,下午三點前後回來)。
明年換區域以後,我們開車的路線大為縮短,但是每條路線大約要訪視四戶到五戶。應該也差不多是八點出門,兩三點回家吧!
今天在跟每個個案的家庭提到這件事時,大家都覺得有些不捨;雖然有些在度過短暫的危機以後,已經不需要接受我們的救助,僅是我們關懷的對象而已,但想到三月以後,要再見面大概只能靠緣分,真的是依依不捨。
回來的路上,我們跟他們說的話還在我心中迴盪: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換區域,只是這幾年花蓮區因為大環境的影響,需要照顧的人愈來愈多,社區師兄姐忙不過來,希望我們能夠多承擔,因為光復本來醫療的師兄姐們就會定期下來義診,所以決定整個區域轉給他們,這樣他們除了定期訪視以外,還可以趁著義診多關懷,會對大家有更好的照顧...」
常常在國外有大災難,慈濟伸出援手時,會有人說,慈濟都不幫國內只幫國外,其實大家看不到的是,我們每個月定期去訪視國內需要援助的個案,而且每年也一直有新的個案加入:
光是2012年,全省各地新開個案數就有超過一萬四千戶。慈濟開個案不是以「人」為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我們會照顧到全戶的需求,並不是只有照顧到一個人。
因為每個月都要去看他們,所以雖然新開個案只有14,713戶,但是去看的志工人次卻有65,446人次;而全省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有60,276戶,總共是170,161人,投入關懷的志工更高達257,913人次。
這些還不包括居家關懷(也就是不(再)需要慈濟提供補助的家庭)以及急難補助。如果把投入居家關懷跟急難補助的人次算進去,慈濟光是2012年投入在慈善援助上就有超過一百萬人次。
但是說真的,所有的師兄姐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寧可「失業」--如果台灣是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大家都過得非常好、生病的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沒有人需要幫助,這樣我們就「失業」了,但是我們會「失業」得很快樂,會有地藏王菩薩的心情。
![]() |
圖片來源:聖哥傳 |
就像我們每個月去跟關懷戶聊天的時候,當我們問他們生活上有需要嗎?他們回說,「唉呀,錢再多也不會夠,可是現在這樣就很滿意了,也不需要更多」 的時候,我們的心其實是安慰而快樂的,畢竟人總是得隴望蜀,有一缺九,但是當我們的照顧戶由苦難中站起來以後,瞭解到人世間的道理,懂得知足常樂,不會再去過著「比較」跟「計較」的人生時,這是最讓我們欣慰的。
至於說國際賑災,其實大部分在大愛台上面看到的,都是國外的師兄姐們在地募款、就地使用的成果,臺灣當地的捐款要用到國外去,除非捐款時註明要捐給「國際」這個項目,否則一塊錢都出不去。
但是,當臺灣有災難的時候,世界各國的師兄姐們,也會發動賑災募款幫助臺灣;所以,當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就正是代表我們自己很平安,才能夠有機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嗎?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考古學家找到佛陀的出生地,同時也確定佛陀出生於紀元前六世紀
![]() | |
在這個坑下面,埋藏著佛陀的出生地。 |
在尼泊爾,蘭毘尼的Maya Devi神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同時也長期認定為佛陀的誕生地,按:應為摩耶夫人神廟,但查不到這個神廟的確切譯名),在位於一系列磚寺廟之下,發現了一個公元前六世紀的木造結構遺骸。這個木材結構包含了與佛陀本人誕生事蹟相關的廣場。
到目前為止,在蘭毘尼的佛教建築,最早的日期不超過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他推動佛教從現今的阿富汗傳播到孟加拉。
羅賓·科寧漢,英國杜倫大學的考古學家教授說:「很少有人知道佛陀的一生,除了通過文字來源和口頭傳說,有些學者,一直認為佛陀誕生於公元前三世紀;我們認為,為什麼不回去尋找考古學證據來回答一些關於他的出生的問題呢?現在,我們在藍毘尼的考古發現,將佛陀的誕生時間推前到公元前六世紀。」
佛教傳統記錄了摩耶夫人,佛陀的母親,在她的丈夫和父母的王國之間的蘭毘尼花園中,抓著花園內的一棵樹樹枝時生下了他。科寧漢和他的同事們推測,在這次發現的木造建築中央的空地裡,可能本來有一棵樹。後來蓋在木造建築之上的磚造寺廟,也同樣是圍繞著中心空間,沒有屋頂。
蘭毘尼是與佛陀的生活相關的主要地點,其他包括菩提伽耶,在那裡他成佛(大覺者),鹿野苑,在那裡他第一次講道,以及拘尸那竭羅,他離開了人世。在他80歲涅槃的時候,佛陀建議所有的佛教徒參觀蘭毘尼。直到第一個千年的中間,參觀蘭毘尼仍然持續著,當時的中國朝聖者記錄神社旁有一棵樹。
Maya Devi神廟在蘭毘尼仍然是一個活的神社,考古學家在比丘、比丘尼以及朝聖者的周圍工作。
在科學論文中,作者寫道:「(考古遺跡)在蘭毘尼的發現是一個縮影,記錄了佛教從一個本地化的宗教組織發展為一個全球性的宗教。」
在中世紀時期的尼泊爾,蘭毘尼曾一度淹沒於荒煙蔓草中,後來在1896年,古老的蘭毘尼被重新發現,並因為發現了一個公元前第三個世紀的砂岩支柱,而被確定為佛陀的出生地。支柱,依然屹立,銘刻著阿育王造訪佛陀誕生地,以及此地的名稱 - 蘭毘尼。
當時(1896)儘管再度發現了關鍵佛教遺址,但是因為最早的建築可能深埋於下或在後來新增建築時銷毀,因此當時的考古學家認為,無法進一步尋找佛教發源的最初階段的證據。
世界上約有五億人是佛教徒,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蘭毘尼朝聖。 拉姆·庫馬爾·什雷斯塔,尼泊爾的文化、旅遊和民航部長說:「這些發現使我們更了解佛陀的誕生地,尼泊爾政府將不遺餘力地維護這個重要的地區。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呼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榮幸能與在最神聖的地方,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的一個重要的發現盡心力;我們會協助更多的考古研究、加強保護工作以及現場管理,確保蘭毘尼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confirm early date of Buddha's life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20130831 雜感
今年花蓮的雨水少,連帶的學校池塘裡的睡蓮開得也不好。
這一張是8/26 拍的,如果是去年,應該可以開上好幾天,今年卻只開了一天就枯萎了。
最近上人一直在提到「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概念,勉勵我們要入人群但是不染著;上人過去也常常提到「大圓鏡智」,要我們心如明鏡,境來照影,境去不留。
如果心不是像鏡子一樣,而是像一卷錄影帶,每次境界過了,就在錄影帶上面留下很多影像;雖然下次境界來了,按錄影鍵還是可以覆蓋上去,但是一次次的覆蓋上去,錄影帶到最後會愈錄愈模糊,愈來愈沒有辦法錄出清晰的影像了。
我們的心如果像錄影帶,到最後就會充滿雜訊,錄出來的影像就會是模糊的、扭曲的、難以理解的影像與聲音;如果我們還硬要去解讀這些影像與聲音,讀出來的結果可能跟原本的意義大相逕庭,增加許多困擾。
如果心如明鏡,境來照影,境去不留痕跡;那麼下次再有境界現前時,還是可以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不會有什麼誤解了。
而以蓮花來比喻,更是往前推了一層;蓮花出於污泥,但是污泥並不會讓蓮花開出污穢的花朵,而是乾乾淨淨的花。而且,污泥還成為蓮花的養分,滋養蓮花。
上人勉勵我們,入人群的時候,難免會遇到被誤解、被冤枉的時候,這時候不可以灰心,要努力轉惡緣為善緣;千萬不可以因為被誤解、冤枉,就失了道心,就退回到獨善其身,甚至隨著無明眾生起舞,「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要當救火隊,反而自己也失火,那就悽悽慘慘了。
最近一直提到的舍利弗,就是因為當年挖眼睛的因緣(見大智度論),退回到獨善其身,於是隨佛陀數十年一直不能覺悟;但到了法華會,他終於覺悟了。
佛陀也嘉許他,並且跟他說,「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常有人誤以為只要一覺悟/開悟,馬上就成佛,其實不是這樣的;成佛沒那麼容易,要先發心--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四句的順序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先發心度眾生,如果只是發心獨善其身,那只能永遠留在六道輪迴;獨善其身者如果能守五戒、行十善,那就是生生世世在人道中。
發心度眾生以後,接著一定要斷煩惱。煩惱就是『潛藏在我們意識中的不自在,也可以說是心理病態』(佛遺教經)。如果不能斷煩惱,在入人群度眾生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被拉走了,本來要度人,反而被度,慘啊~~~。
在度眾生的時候,因為眾生的煩惱也是無邊,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物質的煩惱容易解決,心靈的煩惱才真的困難。所以要一直去學習,所以「法門無邊誓願學」,因為如果不願意去學習新的法門,遇到眾生的問題時,又怎麼能幫他們解決呢?解決不了,那麼連一個眾生都度不了,更不要提無邊的眾生了。
當然,上人也提到過,『無量義經』裡面說的:「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如果他已經苦得要命了,連飯都吃不飽了,還要去跟他講佛法、叫他要信佛,要知足常樂,他根本不會聽你的(應該會被打吧?);一定要先幫他解決了他的問題、讓他不苦了,接著就可以讓他瞭解佛法。有時會聽到有些受助者抱怨,仔細聽聽大概都是因為對方急著要他接受他的價值觀,苦尚未拔,就急著說法,就會踢到鐵板囉。
立誓度無邊的眾生、斷自己的煩惱、學無邊的法門以後,總有一天可以「佛道無上誓願成」。哪一天呢?要等到「供養無數佛」以後。佛陀自己也說他供養過「二萬億佛」。
這裡所說的佛,其實很多應該就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會遇到的人。因為人人本具佛性,只要發心,都會有成佛的機會;所以所有的人、甚至眾生,我們都應該跟他們尊重、跟他們結好緣,這樣才能「供養無數佛」。
「供養無數佛」是要花很多時間的,所以接著佛陀就說:「過無量劫已」。「劫」是很長的時間,有人很有心情的把它算出來,一大劫大概是十二點七億年,那無量劫就更不要提了。總而言之,發心是拿到行菩薩道的入場卷,接著要「供養無數佛,過無量劫已」,才會成佛。
舍利弗成佛後的國土,我總覺得聽起來很像個天堂;
「劫名大寶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暇穢;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
那個國家裡面,到處都是奇珍異寶,但是因為國民的水準很高(都是菩薩跟天人),所以不會有人想要偷東西;相對的來說,在娑婆世界,奇珍異寶都藏到地底下去,但是還是會有人想要把它挖出來(唉)。
儘管那個國家的人都是天人跟菩薩,但是他們還是很好學,所以他們都「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這個國家的這麼多人,都是過去被舍利弗(成佛以後叫做華光佛)度化的。
這個國家的人,因為業輕、煩惱少,所以在他們的世界,人的壽命很長(八小劫);而他們的佛陀(華光佛)壽命更長,有十二小劫。相對的,娑婆世界因為眾生業重、煩惱多,所以佛陀只住世八十年。當然,以當時尼泊爾的人的壽命來看,應該也算是長壽。
也因為「離垢」國的人業輕、煩惱無明少,所以華光佛滅度以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但是釋迦牟尼在娑婆世界滅度後正法住世只有五百年,接下來就是像法(只有形像,有修有證者少),而現在我們到了末法。
我最近常在想,為什麼正法在我們的世界裡,只能住世五百年呢?應該是因為眾生業重、煩惱多,所以聽到了好的道理,常常也聽不進去;甚至於還要去毀謗它。當然,有一部份的這個問題,其實是來自於修行的人守戒的定力不足,因為說跟做不一致,就會讓旁觀的人不服氣、不信,甚至於毀謗。
我小的時候常聽長輩說「吃齋的人戳九叉,不吃齋的人戳三叉」;這就是因為有些人雖然號稱在修行、吃齋唸佛,但是並沒有把佛念到心裡,只是念在嘴上,說跟做不一致,才會被人家這樣毀謗。這就是「獅子蟲自噬獅子肉」,雖然在修行,但是只有修在表面上,開口動舌、舉手動足都不像個修行人,也就難怪講的道理人家聽不進去了。
所以上人一直諄諄告誡我們一定要「誠正信實」,如果所說的跟所做的兜不攏,那樣人家會對我們不服氣,甚至會認為根本就是胡說,那就糟了。
另外一部份佛陀與正法無法住世久一點的原因,是因為業重、煩惱多的人多,這些人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正道,所以跟他講什麼都聽不進去。
不過,並不是一定要信什麼宗教才是正道;上人常說,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所以只要人生有個正確的宗旨(正信),認為當個好人、時時做好事是應該要作的,這樣,就算沒有皈依哪一個宗教,其實他已經皈依了正道,也就是個菩薩。
最近聽晨語,一直在腦中轉著好多好多想法;試著在這裡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20130813 晨語心得
20130813 晨語
佛陀慇切厚望,
弟子辛勤精進,
憶念弘誓初念,
傳佛心暢本懷。
這幾天,一直在想,佛陀教化眾生真的好辛苦。
在他的座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竟然祇是固守於小道,忘記了佛陀累生累世的教誨;因為我也是老師,我看到這段時,一直在心裡想:如果是我應該會覺得很失望吧!
但是我想,以佛陀的睿智,他應該早已覺察舍利弗停滯在小法裡面,卻一直很有耐心的在等,直到已經不能再等了,要開始直指人心見性說一乘大法,不知道當時佛陀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是否心裡有覺得難過?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跟隨自己也這麼久,竟然到現在,我已經不能再等他了,可是他還沒有開悟?
還好,在「譬喻品」開始不久,舍利弗就開悟了。雖然在佛經裡面沒有提到之前佛陀的心情,但是佛陀在舍利弗表達自己開悟後的心情以後,講的這一段,我想也說明了佛陀之前的心情: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就是說:「唉,我以前教你要發大心、行大願、行菩薩道,結果你全部都忘光了,還以為做個自了漢就OK了嗎?還好你現在又想起來了,我接著要講的「妙法蓮華經」,也是要再幫大家復習一次,你們當年為什麼要志願行菩薩道的初心;裡面的大乘法,是諸佛用來教育菩薩的大法,也是諸佛心裡最珍重保護的法。」
末學一開始聽法華經時,是從「方便品」開始的,在方便品中的舍利弗,是個好樂佛法、智慧第一的修行者;當時總覺得他好厲害,好棒,甚麼都會的感覺。
到了「譬喻品」才發現,原來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多年來一直停滯在小法,而且他的停滯,有一部分竟然是因為對自己的信心不夠,所以一開始聽到佛陀說「人人皆可成佛」時,他竟然不相信,而有「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的想法。
凡夫如我們好像總是如此,真正好的道理在前面,我們聽了卻覺得「哪有那麼好!我一定做不到的!」,所以就不願意去相信、更不願意去做,就像上人這兩天提到的,聽了法,很快就忘失,因為懈怠、不夠深信,給自己很多理由來原諒自己;但是街談巷議傳到耳邊,卻又深信不疑,甚至還急著跟別人分享。
在成為慈濟人以前,就已經看過、聽過一些關於慈濟不好的傳聞,當時是半信半疑,畢竟如果真的那麼不好,又怎能開展得如此之大呢?等到自己已經是慈濟人,當然就知道不是真的、甚至這些日子,也會幫忙澄清傳聞。
在澄清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有相同的感歎:為什麼這些無稽之談,明明志業體相關單位也都有發佈說明了,但是還是一直持續地在網路上流傳?為什麼這些人都不會去查證?
但是這幾天我在聽法華經時,聽到舍利弗竟然會在第一次聽到「人人皆可成佛」的時候還以為眼前的佛是魔,我忽然之間懂了。
自從有了網路、有了電子郵件,大家利用網路與電子郵件傳遞信息變得很普遍、很方便,早上打開電郵信箱,看到朋友轉發的信息,內容可能是來自網路、可能是其他人轉給他的,標題很聳動,或許是告訴你吃甚麼很好,或是甚麼東西對我們非常有害、、、
下一個動作,你做什麼呢?直接轉發出去?還是動動手指去Google一下,看看消息是否為真?或是看看內文,評估消息來源是否值得信賴?
如果你是直接轉發出去,那麼你有可能就造業了!你可能會問:真有那麼嚴重嗎?
有!就是有!就像那些看到慈濟的負面文章的人,他們也是沒有查證,就轉發出去了。說不定還義憤填膺地加上幾句話,再轉發給他的朋友,而他的朋友並沒有想到這其實不是真的來自於自己的友人的第一手資料,只是因為寄來的人是自己的朋友,就無條件的選擇相信、也幫忙散播了。
所以,如果我們為了那些未經查證就轉發的消息而不歡喜,下次我們自己看到那些街談巷議時,要記得,轉發的信息多半未經查證、不可靠,甚至有些有心人會利用大家「輕信」的習氣(相信熟人,卻不知道這個消息的第一手來源並不是他),在網路上散佈一些聳動的假消息,因為大家都太輕信,而網路又太方便(想想,在沒有網路的時候,如果有人告訴你這樣的消息,你會馬上打電話告訴20個朋友嗎?),這些假消息就這樣不脛而走,就「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了。
身為佛門弟子,我們要有正信、正念、正定、正行,未經「自己」查證的消息,不要任意轉發;不要成為「萬人傳實」其中的一個,如果是那樣,就跟最近上人說的,法聽了又忘,每天進進退退,永遠都是無明眾生在六道中輪迴。
最後,真的,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正信、正念、正定、正行,看到街談巷議不去查證(沒有正信、正念),隨手轉發(沒有正定、正行),來個「萬人傳實」,就不能怪別人誤解我們了。
更糟糕的是,因為我們是慈濟人,講的話可能比較容易取信於人,這個信息一錯發出去,或許不只是「萬人傳實」,而是十萬人、百萬人傳實呢!想到這裡,能不戒慎嗎?
共勉之。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20130812 晨語
佛敘述昔教今忘,今時於大眾中說,明往昔教菩薩法,為因漏落忘本願。
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
上人在今天提到,大家都是聽法的時候很感動,但是出來以後遇到人我是非,剛剛聽到的道理又全部忘光光,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一直都是一個在六道輪迴的凡夫;只是,下輩子有沒有辦法做人呢?這輩子有幸當了人,真的要好好修,成佛或許還要很久,但是如不努力,就永遠不會成佛,連下輩子當不當人都很難說。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