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20130629 晨語


聞思修戒定慧 解佛知見起行
以證於真如性 生於如來之家

前面一直在說,學佛要守住本份,學佛法從耳聞、聞法要入心,入心必定要身體力行,聞法要好好思考,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行為中,時時聽法一定要入心思惟,而且要好好受持。

戒,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不守戒;不依道理,人就容易脫規。不守理、脫離規則、脫離人間道理,人就容易造業。聽法要用心,法要入心,守好生活的規則,甚至要有戒、定、慧。這是「三無漏學」,修行者就是重在此,戒一切惡法不能做,沒道理的事不能做,戒在我們的行為。定,應該聽的道理入心,法入心,外面種種名利享受不搖動我們的心,不受外面的誘惑誘引,世間陷阱偏多,物質、名利、地位太誘惑,修行者要定心。

要定心,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外面聲塵聽到不歡喜的事就起心動念,看到不歡喜的行事就起瞋怒心,這就是定心不夠。要自己檢討為何如此的衝動?為何習氣會一犯再犯?

看到不喜歡的,臉色不好看,就是定心不夠,容易受外界誘引,內心啟動。這就是因為智慧不夠,看外事的見解無法如佛陀一般。

學佛就是要學佛的見解,佛在人事物中很清楚,一接觸人是非,心如明鏡馬上照出,這是佛的知見。學佛要瞭解體會佛知佛見,有智慧自然能與佛的心相照映,就是解佛知見。瞭解佛的知見,還要對佛所說法信受奉行,聽了、瞭解後開始學佛知見,不只是知道佛所說法是對的,還要身體力行,「知見起行」。

佛如何說,我們要聽、要做,脾氣不好要及時改,錯誤不能一錯再錯,慢慢改可來不及!學佛聽到的法要用在日常生活中,馬上錯的要斷,善的要立即行,好好用心,才是「以證於真如性」,不是年齡增加真如就增加,真如是不增不減的。初生的孩子,「人之初性本善」,本性如此純真,不受世間污染,表達出來的常常很有道理。所以真如本性和年齡無關,是大家本來就都有,從小孩童看世間事,聽了就瞭解,但我們反而常常聽了瞭解卻說「慢慢來」,不像小孩大人教什麼就做什麼。所以父母的影響很大,要用心體會法,是非要分清楚。

人人都是如來的家庭,「法華經」昨天講到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人人都是與佛同等,法性真如本有,經過佛說法清楚了,過去在六道中受污染,複製無明,今日有緣能親近佛、接觸佛法,法譬如水,要讓這法水來滋潤善種子,使其成熟、洗滌無明,所以聽法一定要用心。

舍利弗隨佛數十年,接受佛法,可是就一直停滯在小乘法。「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不想向前追求。現在他很懊惱,佛陀開三顯一,完全講一實相法,清楚明瞭,原來自己也能教化眾生,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路的方向一旦清楚了,知道自己也能入如來室,著如來衣,知道自己只要願意發心,也能行菩薩道。「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可以法入心,增長智慧,佛知佛見一直成長,這是舍利弗的瞭解。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知道自己像諸佛一樣可以發大心立大願,所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這段偈應該是集經典的人,為了要使大家對法更清楚,所以說「舍利弗重宣此義」。這是集經典的人的好意。我們後世學佛的人要用心,不要聽過就漏掉了。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這是舍利弗他本身的心態,也代表大眾的意思。大家聽了歡喜,都能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歡喜是來自過去的疑問全都沒有了,「舍利弗等聞法歡喜,及斷諸疑悔,得未曾有」。

大家終於清楚佛陀四十多年來的意思,一大事因緣就是要讓大家瞭解人人本性清淨,只是天下事,很多慾望遮蓋了清淨本性。要不受污染,一定要身體力行去人群中發揮本性智慧救度眾生,眾生需要時,有形的物質付出就要趕緊付出,心未開解、煩惱重重的,我們就要用智慧為他撥開煩惱,啟開他的善心,這些都要付出智慧去付出。

修行必定要在人群中鍛鍊。常說煩惱如洪爐,人人都在六道中沾染煩惱,讓自己變得有如廢鐵。若要再成為精密的器具,必定要再入洪爐,去掉雜質留下精純的鋼鐵,才能鑄造有用的器具。

人人都有潛在的本能,潛在的如來智識,在人群中堅持戒、定、慧,時時提醒自己要防非止惡,不要聽了、看了,習氣又起來了,這樣就是受到污染。我們常說「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就是這樣。我們要解佛知見,佛陀是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人聽聲?不要用凡夫心來聽凡夫語,產生錯誤的解釋。

一旦疑惑斷除,心歡喜,看別人的優點要認真學看別人的錯誤要警惕,入人群鍛鍊佛性,佛陀從最根本的教法教我們,「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所以不必執著,權中有妙,使我們能接到菩薩道。

第一場說法講苦集滅道,佛的總願(四弘誓願)要救苦難眾生,苦就是來自於集,自己的煩惱要及時斷除,別人的煩惱不要集來給自己。

四弘誓願是顯一實性的總願,拿來與四諦對照,心中無疑,得未曾有。

所以序品說:「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都要去除疑的時刻,法華經要我們在人群中勿再有疑。

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因心聞得佛開權顯真實法,心懷大歡喜,過去疑網皆已除。

若習氣不斷,則煩惱不能解開,法就無從進入。

希望人人的心,過去如有停滯的,現在要趕緊前進。

愈有疑,網子就愈大,所以我們不可以受到疑惑網住我們的心,被煩惱覆蓋很辛苦。

不要以為四諦是施權,裡面有妙理要我們發心立願入人群,但不要受到人群影響。不要「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要轉煩惱成菩提,不要菩提反被煩惱轉。

鐵要打才能成器,本性要顯現,要入人群中鍛鍊。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20130626 晨語心得

最近上人講完「方便品」了,開始講「譬喻品」。

「譬喻品」一開始就是舍利弗說: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與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一開始我看到這段蠻驚訝的,因為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為智慧第一,怎麼會跟隨佛陀四十多年來,授記作佛一直沒有他的份呢?相信舍利弗一定很悶吧。所以他才會常獨處山林樹下,自己在想怎麼會這樣呢?

記得之前聽上人講經提到舍利弗,說他從小就很聰明,而且是在娘胎裡他的不凡的智慧就顯現了。他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忽然變得辯才無礙,本來都辯輸給自己的兄弟,忽然之間自己的兄弟都辯輸他。這時候她的兄弟就說,你肚子裡的孩子將來一定不得了。這麼聰明的人,照理說早該證悟作佛了,怎麼會到佛陀講法華經的那個時間點,還是羅漢一枚呢?

今天上人提到,舍利弗之所以會總是無法體會大乘義理,可能跟他過去的經驗有關,因為他在跟隨佛陀之前是一位婆羅門的僧侶,因為他那麼聰明有智慧,他跟隨的師父也是全國最聰明的人;但是在他的師父臨終的時候,跟舍利弗說,他一輩子有幾件事情解不開,一件事就是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另一件事是為什麼人的慾望那麼多,尤其是情慾的問題那麼難解?舍利弗的師父看到鄰國的一位國王,在他生病要往生之前,他的王后緊緊地抱著他傷心的哭泣,捨不得他走。等到國王往生了,王后哀痛欲絕,在國王火葬的時候也投火自盡。

這些都讓舍利弗的師父想不通,那位王后自盡了以後去了哪裡呢?果真隨國王一起嗎?

舍利弗的師父接著就跟他說,你要去找一位師父,幫助你解開這些謎團。說完他的師父就往生了。

這件事情讓舍利弗很受到打擊,因為他沒料到自己的師父這麼厲害,還是有事情想不透,所以後來他就到處去訪名師,直到遇到馬勝比丘,看他威儀出眾,就請教他的師父是誰?馬勝比丘就說,我的師父是個大覺者,他常常教我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於是舍利弗就回去找目連,兩個一起帶著自己的弟子拜佛陀為師,佛陀也為舍利弗講因緣法。

舍利弗說自己是「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指得應該就是這一段。上人提到這段,但我回去想了很久,我覺得還有更多的原因。但是應該可以這樣總結,對天生就聰明又長得好看的人來說,他那出色的相貌以及才智,有時反而會成為自己的障礙,就是後來在早會跟上人分享時上人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怎麼說呢?他從還沒出娘胎前就那麼聰明,八歲那年就自己報名參加全國辯論會,把國內所有的學者都辯得啞口無言。那一段,在上人今年五月十六日的靜思晨語節目(大愛台檔案在此)有提到。

當上人講到他雖然才八歲,卻大搖大擺地往台上論師的位置一坐,要眾人上來跟他辯論時,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想到下面這個情境:

圖片來源:網路
覺得一位八歲的孩子就有這個膽識真的是很厲害(筆者八歲的時候光會玩),但也可以看出他真的很聰明,所以對自己也很有自信。加上他的母親本來就是美女,而舍利弗自己也以相貌俊美聞名。

一般人可能會想到,我也好希望像舍利弗,是個有智慧的帥哥。可是像這樣的人卻因為從小沒有什麼事情他想不透,所以筆者以為,他自己也從來不認為會有什麼事情是自己想不透的。直到他的師父跟他提起生死與慾望的問題,他才驚覺原來號稱全國最聰明的師父也有不懂的事情,而他自己也有不懂的事情,所以後來有一段時間他還蠻失意的。

但是當他遇到馬勝比丘(筆者覺得,即使在這件事情上,他也還是看馬勝比丘威儀出眾才去問他的師父是誰的,若他遇到一位比丘形容憔悴,我想他根本不會去問那位比丘你的師父是誰了),接著拜佛陀為師;筆者認為他心理應該還是覺得「我就是這一件事不懂」,所以當佛陀為他說因緣法以後,他就認為這因緣法就是這樣,也就「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卻沒有仔細去想佛陀所說的法其實裡面都蘊含著無量大乘義理,因為始終都只想著獨善其身,所以四十多年來授記始終無份。

想到這裡,筆者覺得我們真的要警惕自己,不要因為自己聰明,就自認為什麼都懂,「沒有問題」,其實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有聰明才智的人往往沒辦法瞭解別人的問題,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有時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他自己。而更糟的是,有聰明才智的人往往永遠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已經否認自己會有問題的這個概念,這麼一來,就算問題像須彌山那麼大,他也一樣看不見。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20130613 陪伴是最難的功課

前幾天多國董事會,因緣殊勝能夠去旁聽(除了週一因為要上課無法前往),真的是收穫滿滿。


會後的發問時間,南非的師兄被問了一個問題:

南非有這麼多本土志工,如何進行培訓?

我想這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都很好奇的事情,但是南非的潘師兄給我們的答案也令人感動。

潘師兄說:「我不會『訓』,只會『陪』。

「剛開始跟他們(本土志工)出去的時候,他們擺了一張桌子,酋長坐在中間,志工坐在另一邊,我被安排坐在酋長的旁邊;其他的會眾坐在下面。」

「我心裡想,這樣怎麼行呢?可是他們的文化要尊重,他們對酋長就是這樣崇敬,所以我就先跟酋長坐在一起,等一下就跑下去跟會眾坐,他們講的話我聽不懂也沒關係。」

「幾次下來,有志工來問我,你怎麼都在上面坐一下,就跑下去坐,不回來坐了?我就說,這樣坐在上面,不能跟所有的民眾打成一片啊,可是你們的文化也要尊重,所以我跟酋長坐一下,然後下去跟大家在一起。」

「下次他們就不會排桌子了。」

潘師兄還說,其實他根本不覺得自己跟他們不一樣,他把自己也當做非洲人,融入他們,這樣才能夠「陪」。

聽了其實很感動,後來上人又幫潘師兄加註:是用「愛」來「陪

其實,資深的志工帶剛進來的志工,或是老師帶學生,家人之間的相處,都需要用愛來陪伴。陪伴是最困難的功課,如果沒有用愛,被陪伴的人都會知道。

我回來臺灣以後,偶而會遇到一些場合,被人約要吃飯,當然吃飯是其次,主要應該還是想要「關懷」一下。

有些我會接受,但是大多數的我都拒絕了。有時候我會自嘲我自己是「天生孤僻沒藥醫」,但是其實會被我拒絕的,大多數都是因為跟當事人不夠熟。

因為不夠熟悉,在整個邀約的過程會覺得突兀;平常難得見面,忽然就來邀約,就會讓我覺得驚異。如果再加上搶著掏錢付賬,那麼下次我就會敬謝不敏了。

可能我在國外的時間比較久,外國人並不隨便請客的,連週末同事之間的邀約活動都常常是potluck(一人一道菜);所以遇到臺灣的請客文化,我總是覺得不該給素昧平生的人請客、不該給不熟的人請客,至於飯局,我總是希望能來個「去荷蘭」(Go Dutch),不要老想要請人吃飯。

回到我們的主題,其實主要原因應該都是因為「交淺」想要「關懷」,但是卻沒有「陪伴」,這個「關懷」就顯得表面化;但是「陪伴」如果沒有真心,沒有「愛」,沒有誠意,這樣的陪伴也會讓人全身不舒服。

就像最近被熱烈討論的「薪水少於五萬不要存錢」說,我其實更喜歡小野說的「經營人脈何須花錢」。其實朋友相處,也是要用真心誠意、用愛,錢(請吃飯什麼的)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錢是重要的,多少不孝子女的父母不也天天請孩子吃飯?拿錢養孩子?

朋友相交貴在真心,家人間的相處也要真心,薪水不論多少都應該存點錢,跟家人朋友在一起,未必一定要花錢吧?當然更不需要花大錢。

其實不管是朋友之間、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要建立感情(我也不喜歡「經營人脈」這種字眼),就是要用心陪伴。就像這次多國董事會聽到一位師姐轉述上人的法語:

以物結緣,物盡緣滅;以法結緣,生生世世。

要怎麼以法結緣呢?就是用愛陪伴囉。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20130602 晨語


今天上人講了一個故事:

法句譬喻經卷第三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食後為天人、帝王臣民、四輩弟子說甘露法。時有遠方長老婆羅門七人,來至佛所,稽首於地,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聞聖化,久當歸命而多諸礙,今乃得來覲覩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佛即受之悉為沙門,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覩見世尊,尋為得道不惟無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語大笑不計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達智知命欲盡,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何為大笑也?一切眾生以五事自恃。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卿等七人小語大笑,為何所恃?」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見身形範,  倚以為安,
 多想致病,  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
 病無光澤,  皮緩肌縮,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  如御棄車,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說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於佛前得阿羅漢道。

文字有些深奧,說的是曾有七個年老的婆羅門,因修行已久不能得道,所以來皈依佛陀;佛陀為他們剃度後,就讓他們七個人同住一房。

開始時倒也精進,但過一陣子就開始放逸,高聲談笑,討論一些世俗欲樂等等,內容都和修行沒有關係。

佛陀聽到了,就走過去他們的寮房,跟他們說:

「你們既然已經發心出家,就應該要發宏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怎可高聲談笑,放縱自心?凡夫不思無常,自以為有所依恃才會如此:一是以為自己還年輕,時間多得是;二是以為自己相貌端嚴;三是自以為自己身體健康;四是以為自己財富很多;五是以為自己地位高、權力很大。」

「豈不知年輕也會老,相貌年輕時莊嚴端正,年老後皮鬆肉縮,也不再端嚴;身體再怎樣健康也免不了會生病;既已修行,世間財富都要捨得,更何況世間財乃五家共有,又怎能依恃?位高權重也祇是一時,更何況你們為了求道遠途而來,又有什麼權位可以依恃呢?」

這五個人聽了以後覺得很慚愧,立刻向佛陀懺悔。

上人後來在結語時說,修行學佛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常念世間無常,日日把握時間精進、日日反省、日日慧命成長,時時多用心!

後記:在聽上人說到凡夫所恃者五時,我想到之前上人講過的,同樣在法句譬喻經裡面的故事:

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在今天的故事裡,多了「位高權重」跟「相貌端嚴」,少了「六親聚歡娛樂」。但是,不管是五或是四不可恃,這些都是因緣聚合,緣盡則無;所以我們更應該要日日把握時間精進、日日反省、讓自己的日日慧命成長,多多用心!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130524:只要是個好人、日日發好願、做好事,信什麼教、信不信教都不重要。


今天看到一個很感動的新聞

教宗方濟一世說,只要做好事,即使是無神論者(atheist)也OK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Just do good and we'll find a meeting point."

看了覺得很感動,這位教宗真的是具有博愛的精神,我也想到前幾天上人在講法華經時提到,提婆達多原本是佛陀的弟子,但是後來卻背叛佛陀、並多次加害佛陀,可是到最後在法華經裡面,佛陀還是為他授記,說他可以成佛。

所以上人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這是何等的胸襟!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20130523 晨語



今天上人在晨語時提到,佛陀初覺時,花了二十一天思考要怎樣把他所悟的道理跟眾生分享。

第一個七天,他想到眾生沈淪在苦海之中,應該不能瞭解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接下來他就想到,如果眾生不能瞭解他說的法,反而因為不信轉而毀謗佛法,因此死後墮入地獄的話,這樣他在人間有什麼意義?(筆者:說到底佛陀還是心疼眾生的)於是他就想,我乾脆直接取入滅算了!

這時候,梵天王(還有很多很多的諸天龍神)趕快出現,梵天王來安慰他,說你已經悟了這麼微妙的道理,怎麼可以就這樣撒手不管這些沈淪在苦海中的眾生呢?

因為有梵天王的鼓勵,於是佛陀轉念了,開始進行第二個七天的思考,想到過去諸佛也都是這樣殷勤教化眾生,那麼我也這樣做好了!眾生的根機有上中下的分別,那我就把佛法也依照眾生的根機,來分別說法好了。這就是三乘的由來~

決定了要「觀機逗教」以後,第三個七天,佛陀開始想要來找人試教分享,那要找誰呢?

於是他就想到當初被他父王派來的那五位長輩。當初父王不放心他跑出來,當然也希望能夠勸他回去,所以派了五個長輩出來勸他,沒想到反而被他勸到跟他一起出家。

但是中間因為佛陀瞭解到苦行可能用處不大,於是到河流裡去洗澡,卻因為長時間的苦行,導致身體虛弱暈倒了。剛好被牧羊女看到,就拿了羊奶給佛陀喝,那一幕剛好被這五位長輩看到,產生了誤會,以為佛陀道心退轉,於是這五位長輩就離開他,自己去鹿野苑修行了。

現在要試教分享,當然是找這五位長輩最合適囉!於是佛陀就去找他們...

上人今天提到,佛陀當時一念想要取入滅,若不是梵天王鼓勵他,我們現在可能沒有經可以看,也沒有法可以學;而我們應該要跟梵天王學習,如果有同修道心退轉,要像梵天王一樣的鼓勵他,幫助他重拾信心,當別人的善知識。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20130505 晨語


心地風光本寂,清澄微妙諦理;
離言無量義相,空中有妙施權。

人人心地風光本來就是寂靜,心地的寂靜風光就是「清澄微妙諦理,離言無量義相」。

真諦道理本來很寂靜,本來沒有什麼形相,這是真理,也是我們長說的無為法,就是真諦理。

有為法是人間有形相,一切形相無不都是從無生有,道理也是一樣。道理我們看不到、摸不到,有時也會想不透徹,但是他無處不在、處處都是道理,因為它是真正弘大的道理。

因為道理無法以言語表達,所以說「離言無量義相」,因為道理沒有辦法用言語、形相顯示。每個東西都是包含無限道理會合而成,道理會合而成萬物,常說日常接觸得到、摸得到的物資,都是因緣會合而成;因緣會合以後的物資才能用言語來說明、用形相來表達,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不覺察,但是道理是無處不存在、無處不有的。

每個時刻、每個空間、時間、人與人之間都充滿了道理,也就是真實相。真實相的本質就是「寂滅」,本來沒有什麼,所以看不到,是很清淨微妙的。其中含藏的妙法,不是三言兩語或是長篇大論所能瞭解。用語言來解釋道理,一定是困難重重的,所以說「清澄微妙諦理」是「離言無量義相」。

這個世上所有的有形之物都是無量無數因緣合成,這就是「無量義相」。即使用很多很多的語言來說明,也很難淋漓盡致地完全解釋清楚。其實世上所有有形之物分析到最後就是空,三理(生理、心理、物理)四相(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到最後都是「死、滅、空」。

佛陀在世時,為了要顯出道理,都是先以種種事相比喻,也就是「施權」;但是道理不容易講,佛陀講了四十二年,到法華會上都還有五千人退席,因為這些人心中仍有執著,無法完全體解大道。

但是,我們要相信空中有妙有,使我們可以施權。就像這次四十七週年慶,我們以半個月的時間誦「無量義經」、「法華經」,跟十多個國家總共十一萬人舉行心靈的靈山會,共同修持妙法蓮華經的無量義理。每天心的靈山會傳上雲端又由雲端播下,不就是空中妙有嗎?這個靈山會藉種種因緣合成,本來心地的如來清淨本性是清澄微妙的,含藏了無量無數的道理,無法以言語說清楚,佛陀雖然施權巧方便,但是道理實在也還是難知難解,但其實也都只是為了要說一乘法。

一切法就是常住,所以凡夫不知不覺,佛陀仍是娑婆世界的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他出現在人間說法,是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

天人所供養的不只是佛陀,娑婆世界善惡參半,因為有無量的惡所以會有無量的苦,但所有的善法也都存在於世間,眾生需要善法來幫助他們化解,所以所有的佛都是用善法來教導眾生。

諸佛來來回回人間教導、度化苦難眾生,只是凡夫的肉眼無法看到諸佛;其實他們都在我們周圍。只要能夠說法教化眾生的人,都可稱為佛,因為人人本具佛性,只要佛性浮現,能把佛的道理說出去,就能安隱眾生。

過去諸佛出現在人間,所以人間充滿了許多覺者來輔導教化眾生,但我們到底和哪一尊佛有緣呢?

佛陀與娑婆世界有緣,所以他現相在人間、長大、覺悟一切寂滅,一切法就是華嚴海會,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眾生的煩惱重重疊疊,要和他說世間苦就是種種無明為源頭的道理其實不容易,佛陀思考後,以方便法循循善誘、但是雖然用了種種方便法,其實都不離真實道,就是要讓人人回歸本性,瞭解成佛的道理。

「知」就是覺悟,悟宇宙之理就是寂靜之理。

第一義就是無量義之理,就是佛陀要說的理;但並非人人能瞭解,真理說了千次、萬次,愚鈍的人雖然知道、瞭解,但是常常作不到(總是說「我慢慢來」),這就是尚未透徹,只是「如是聞」、「如是說」而已。

深妙的道理就是第一義,用字面來解釋好像可以,但是否真的透徹入心,入心以後又能否去做呢?

其實第一義就是「離一切言辭之相」,就是寂滅。要從凡夫到寂滅的境界談何容易,講得出來的常常不是真的道理。但是如果得遇善知識,一步步地被引領著往善的方向走,慢慢發心,這個方向永遠不變的話,應該就能到達成佛的境地。所以佛陀看個人根機,「雖示種種道」,瞭解眾生根機所喜好的是何種法,依照根機去解釋,依人、依事、依地,用種種智慧去拿捏,使人人回歸本性,立地成佛。

佛雖然說種種法,但其實都是讓一切眾生成佛的道理。

道理普遍永在,我們瞭解道理之後,要心寬念純,為人人的善友,互相引導共行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