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20130423 晨語

人人是否能「志玄虛漠,守之不動」?若人人都能守志奉道,瞭解修行目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所見無不是法,就能在芸芸眾生中「曉了分別,性相真實」。

人群中無量智慧不斷現前,若能轉識成智則自然就能夠通達諸法。由第一識(眼識)到第六識(意),六識緣外境而產生愛/不愛,歡喜/厭惡等等,究竟我們要選擇什麼方向去造作,要讓什麼歸於第八識(藏識),都要好好的下功夫,否則就會日日迷茫度日,讓分秒時間空過,這樣很可惜!

每日所見的人、事、物,都在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好好把握,就會放縱自己,反而造業。

並不是年歲多就一定懂得多,年歲少的人反而心清淨無染,孔子不也說「人之初,性本善」嗎?凡夫和佛原本智慧是同等的,因為凡夫的心受到污染覆蓋,智慧雖然一樣有發揮,但是卻透不出光來。

人群中無不都是法門,法門無量,若我們在人事物上清楚,自然就能通達諸法。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

若能轉識成智,發揮至高無上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就是發大乘意。

佛陀希望人人瞭解後,能引渡人人將一性圓明發光發亮,所以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我們既然發心修行,就要懺悔過去所造之業,滌除心垢,改正習氣,這就是梵行。


每一個凡夫也都有如來藏識,但所應用只是一剎那;做好事、聽了好的法,一時之間懂了、覺悟了,但是等一下(凡夫的習氣)又回來了,這就是反反覆覆的凡夫,識時時遮蓋了智。若智能慢慢蓋住識,習氣去除,見事心都很開闊,則宇宙萬物真理都很清楚,不受人事物理蒙蔽真心,遇事、遇境界無不是增長智慧,而不是增加煩惱。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20130422 晨語

每天這樣聽法,是否遇到境界就全都忘了?仍然受外境驅役,煩惱時煩惱,得意時忘形,這就是未脫離的凡夫,心靈不靜寂清澄,立志不清,發願不堅定,未能「志玄虛漠」。


我們常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今生有幸能接觸許多事,瞭解分明,延續給第八識,事情該做不該做,心念如響隨聲,緣外面的事入第八識(藏識),所思考皆為利益人群,所記皆為好事,都是發揮智慧的行為。

每一天在外面緣人事物的境界,是使我們歡喜或煩惱?造業或鼓勵我們造福?都收藏的第八識中,其中隱藏的煩惱釋放出來,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所造作的(業)。


若能無漏則回歸第九識,就是佛性。邪正一切諸法都含藏於八識中,到法意回歸清淨本性,心識中無不是法。

心念妄則煩惱生,離妄則所得都是真實法。


在凡者用識,出凡者用智;學佛要很用心,勿受妄念引導。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20130419 晨語

諸佛菩薩心靈世界,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人人要有戒定慧,若不守戒就不是修行了。我們發心立願就是向正覺道,正覺道有其規則,要先守規戒才能走上這條道路(菩提道),戒能保護慧命,使慧命成長。

佛經都是事理平行的,舉一件事做例子,其中內涵無不為遼闊之理,要以這樣的心來讀經、解經,否則佛經代代相傳、輾轉翻譯有那麼多種版本,若偏於事或偏於理就無法瞭解了。


已覺悟者見世間形相,無不都是苦,且瞭解苦由集來,並進一步思索如何滅苦,如此身心便時時在道中不偏差。

所以只要能超越,雖在六塵中,無不都是眼見耳聞分明;能超越,不受捆縛,再入六塵度眾生,才能覺行圓滿。但是自己要能夠善惡分明,超越有相,才能引人入菩薩道。


修行的路是自己選的,道心要堅固,要能轉識成智,把外境轉為智慧。
(筆者按:「轉識成智」應該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境界時,不要馬上以直覺(識)來反應,而是把這個境界在心中做思考之後,再決定要怎樣做,這就是「智」。這是末學的淺見,跟大家來交流。)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20130418 晨語

眾生不解佛心不悟佛之知見,輪迴六道,無有休息;
佛陀以三乘法,隨凡至聖,悟佛知見。


聽經要瞭解含意,日月是慈悲智慧,燈明是引導眾生正確的方向,眾生無明不明白,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導眾生;文殊菩薩引用過去日月燈明佛的故事,使等待佛陀出定的眾生,雖然根機不齊,但找機會使大家更瞭解佛的本懷。
(筆者按:其實日月燈明佛的故事是藉事顯理,讓大家瞭解到,二萬日月燈明佛在入滅前都是講法華經、都會放光現瑞,這就是佛佛道同,真實道只有一乘,沒有二乘三乘,就是清淨的佛性、一性圓明自然)


人人執著於煩惱,製造了人間很多的苦難,大自然原本平靜,因受人的造作擾動而造成四大不調;佛陀為我們說十二因緣法,讓我們瞭解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一念無明開始。
(筆者按:最後一個日月燈明佛的故事也是藉事顯理,佛為心王,八子就是八識,因為心的一念無明產生了貪瞋癡,接著就有八識)

好好的體會佛所說的法,佛陀不斷開示,就是在等眾生悟入佛所說法;我們到底悟入了嗎?法入心了嗎?我們自己的心王在等著我們反問自己,到底瞭解了多少?若不好好反問,可能一直就在八識中遊遊蕩蕩。

心是萬法之王,好好尋找我們的心王,我們的本性,多用心!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20130417 晨語

每一天時時自我警惕:「又過了一天!」又是一天的開頭,要好好把握,愛惜時間,道心在分秒中把握,文殊以巧妙方式提出日月燈明佛的故事,提醒那些只是好樂小法的人,不要再辜負佛陀想要普遍使人人能成就一切種智的心了!


一般人學佛就是求佛,以為諸佛菩薩就是來應眾生心欲,其實諸佛菩薩是來教導眾生去除心欲,只有無求才能所求皆得,無所求就沒有欠缺。

依四念處住,以戒德為師,解大乘法妙,行入人群中,弘揚菩薩法。

正思正見是否有好好把握?還是只求世間一切隨心滿意?正法念處要把自己的身心及周圍事物好好思考,這樣才是學佛。


學佛要有自己的心靈道場,既然要修行,要時時常住於四念處,能好好為人群,真正為眾生付出,真正為人群,才是學法的目的。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20130416 晨語

修行的路要怎麼走?是否遇到岔路時能夠選擇正確的道路?路若太小,中途是否會斷?是否選擇了中道?


帶人修行不可以世俗法的心態引人入邪道,時時警惕是否有說正道法。(筆者按: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

過去發小乘心的人要好好反省,從四十年前到現在一直停滯在四諦十二緣,執守在空有之間的小法,辜負了佛的本懷。